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教研组,即学校内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规模比教研室小。教研组的全称是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与教师的研发机构之一,它不但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

建立目的

教研组的存在起先是为了让学校教师有一个较好的教学质量。把同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在一起,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可以使大家上的课差不多,水平比较整齐,不至于好的好、差的差,差距很大。慢慢地大家发现教研组除了可以管上课,还应该管教学质量。比如,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案与过程,有的班级成绩好,有的班级成绩差,是学生学的原因还是教师教的原因?于是,教研组活动开始关注教师的上课。先是教研组长听其他教师的课,后来发展到同一教研组内部的教师相互之间观课评课,最后发展出为了研究一个共同问题而开展的专题性观课评课,于是观课评课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建立过程

根据现有资料,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早就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 ,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尔后,教育部于1957年还颁发《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显然,我国中学教研组是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背景下建立的。

产生背景

我国教研组是在借鉴苏维埃俄国经验的背景下发生的。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曾于1947年发布《学校教学法研究工作规程》。从中可知,在当时的俄国,小学按年级设立“教学研究指导组”,中学按学科设立“各科教学研究指导组”,在有十四个班级以上的七年制不完全中学和七年制完全中学,设立“教学研究室”,在区、市设立“教育研究室”。不过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56)中,只字未提这种教学研究组织。

这种“教学研究指导组”的名称就耐人寻味。按照俄国当时的学校管理体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在校长领导下对教导工作全面负责。校务会议提出的有关教导工作问题,事先须经过教学研究组织研究。校长或教导主任必须参加教学研究指导组活动;校长与教导主任直接检查、监督教师的教学,而不是通过教学研究指导组,间接检查、督促教学。于此可见,教学研究指导组属于单纯的教学法研究组织。

教研组使命

按照前面提到的《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的规定,教研组工作的内容是:学习有关中学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如今改为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表明如果撇开附加于教研组的行政事务,教研组其实是为了保持与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的“教师集体学习组织”,原本没有什么“研究”含量的苛求。鉴于教师的本职就是上课(包括备课与课后作业的批改以及复习、考试等),且课务繁重,面对学生需要处理的问题甚多,每天工作的时间较长,故上述关于教研组工作的规定,即使现在看来,也还合情合理。

教研组发展

然而,时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和他们的教研组,有幸获得提高教学研究含量的新机遇。

1、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兴起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潮流。为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由各级教育科研室直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室构成的教育研究管理系统,并建立选题、开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专家评审及教育研究成果评奖的管理程序,从而使我国的教育研究别开生面。

学校中的课题研究不论是否由校长或教育局长挂名,实际上主要由教师承担,并由教研组组织。

这种课题研究与以往教学研究的区别在于,以往的教学研究基本上属于熟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的备课活动,不免带有就事论事地讨论工作的性质;而课题研究则从教学活动中概况出反映某种价值取向(通常称之为“理念”)的一般性的命题,作为选题,且研究过程大致按照既定的研究程序运作,并受到教育研究管理机构的指导、监督和外在的激励,故较以往的教学研究可能有或多或少的“研究”含量,至少可使教师受到某种研究的训练。

这种课题研究如果由教师真干实干,并按照较为严格的规范有序地展开,而不是由学校内少数“笔杆子”或校外专家越俎代庖,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会没有帮助。只是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节又一节课中的实际问题,而课题研究对于工作中的教师,远水不及近火,很难从中得到以往那种“教学研究”的立竿见影之效。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教学研究室),属于教育行政机构内部的职能部门。其中省、市、自治区级的教研室,除编写教材、教学辅导材料之外,更是教育主管当局有关教学管理的“秘书”组织。区、县级教研室主要参与学校教学指导与管理。这类教学研究机构重在调查情况,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免带有就事论事的性质。

时至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使得原先的教学价值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促成教育研究系统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系统的课程研究在学校教研组中合流的趋势。

总结评价

不过,教师毕竟是教师,起码迄今为止,“课题研究”还不能算是教师的本职。至于教研组,既可能给教师提供支持,也不免给教师增加本职工作以外的负担。随着教研组任务复杂化,教师的额外负担也相应增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问题。

我国教研组演变的历程表明,如今的教研组与以往的教研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它每一步演变的理由都很堂皇,没有哪一条理由不堂皇,没有哪一步演变不令人鼓舞,至于这种演变的趋势,是距离教师的本职工作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惟其如此,如果看看别国的情形,那就不难理解,作为“教学研究组织”的教研组,作为“行政组织”的教研组,只是诸种可能的选择中的一种选择。在别的国家也还有别种选择。即使是教师单干,虽算不上理想的选择,倒可能是最为通行的选择。这么说,并非出于对“教研组”这一组织形式的怀疑,而是出于由教研组性质与功能变化引起的困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俄国 凯洛夫 行政事务 课程研究 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