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新闻垄断是指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垄断资本主义在新闻业的延伸,具体表现为发展较快的传媒集团或公司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通过不断并购和兼并较小的媒体,抑制新闻信息的流动,使新闻报道、社会信息、从业人员等的相关资源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形成数量愈少而体系庞大的媒体寡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约在黄色新闻出现的同时,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结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过程是从经济领域开始,而后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展开,这些国家的报刊事业也开始了兼并、集中的历史进程。在报纸销量日趋扩张的同时,报刊的种数却逐年减少,并且日益明显地集中到少数垄断报团的老板之手。言论的多样性开始褪色,垄断取代了竞争。西方国家的报刊事业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基本介绍

新闻垄断是指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垄断资本主义在新闻业的延伸,具体表现为发展较快的传媒集团或公司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通过不断并购和兼并较小的媒体,抑制新闻信息的流动,使新闻报道、社会信息、从业人员等的相关资源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形成数量愈少而体系庞大的媒体寡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约在黄色新闻出现的同时,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结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过程是从经济领域开始,而后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展开,这些国家的报刊事业也开始了兼并、集中的历史进程。在报纸销量日趋扩张的同时,报刊的种数却逐年减少,并且日益明显地集中到少数垄断报团的老板之手。言论的多样性开始褪色,垄断取代了竞争。西方国家的报刊事业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历史背景

政治原因

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要求垄断资本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施全面的控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依靠自由主义时期分散的自由竞争的新闻媒介,是不可能做到的。垄断的政治经济现实,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巨大的垄断媒介。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不仅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机构。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要求垄断资本对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实行控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垄断既然已经形成,而且操纵着几十亿的资本,它就绝对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细节'如何”① 另方面,“‘经济上的强者'的力量也在于他们握有政治权力,没有这种政治权力,他们也就不能保持自己的经济统治。”②垄断资本既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了国家机器,下面一步,必然会走向控制近代社会最基本的舆论工具——报纸。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了报纸就意味着控制了民心,控制了舆论,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稳固了统治基础。而要实现这~目的,依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分散经营的、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报业,是不可能做到的。垄断的政治经济现实,要求建立规模巨大,为数极少,从而能在根本的意义上,保证宣传与政治步调一致的垄断报业。

经济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自由经济。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和资本的集中。而资本集中的动机便是试图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控制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之上,从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这种动机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19世纪末期相继走上了垄断化的道路。而报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

在垄断阶段,生产资本集中的基本动机,乃是垄断资本试图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控制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把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从而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而报刊事业,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变成了一种营利性的知识产业。报纸本身已由上层社会的精神特权变成了以普通民众为对象的特殊商品。控制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及销售市场,一方面可以制造对于垄断资本有利的舆论,塑造其正面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则会通过垄断的市场和价格,获取超额利润。据本杰明·康培因估计,1978年报纸集团的中等利润率为9.6%,为制造行业的二倍。报业垄断为其老板赚了大钱,这便是垄断资本插手报业,使报纸的所有权日趋集中的另一重要原因。

自身原因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闻媒介已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报纸的手工作坊性质不同,那时一个人数百元钱即可办起一家报纸。现在只有筹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才能涉足报业,这显然只有大资本家才能办到。

报业垄断,虽然在许多场合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但是报业自身经营上的要求也同样不能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流专家们认为,报业的集中,从其自身经营的层面来看,是由以下几种因素造成的:

(1)市场经济的基本趋势;

(2)为政府当局所需要的新闻产品、信息和内容的划一化趋向;

(3)出版和发行方式的技术变革所产生的经济压力;

(4)由于流通和广告收入的竞争而带来的压力;

(5)各种交流工具的竞争;

(6)一般精神产品的千篇一律;

(7)某些报纸缺乏经济和社会需求;

(8)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广告收入的减少;

(9)有计划地整顿报纸;

(10)行政安排、财政刺激和税收政策抑制了独立企业;

(11)管理上的缺点;

(12)通货膨胀和普遍性的衰退;

(13)私营和国营企业都缺乏新的创造精神也缺乏新的资金。”这种概括虽然全面,但并不很具体,重点也不突出。

我们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报刊事业的所有权之所以会趋向集中,主要是取决于如下几个条件。

第一,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报纸已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报纸手工业作坊性质绝然不同,那时一个人几百元钱便可以办起一家报纸,而现在唯有筹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才能创办报业,这显然只有大资本家才能办得到。

第二,垄断报业公司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拥有绝对的人才优势和众多精良的设备,可以出版众多的报纸、期刊、书籍,经营新闻性和非新闻性事业,在庞大的企业集团内部,合理地配置并且充分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赚取超额利润。

第三,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报纸销量越大,广告来源越多,广告收费越高。一般而言,广告客户宁愿以较高费用在一家销数大、读者多的报纸上刊登广告,而不愿意在几家小报分登广告。在各报纸间的发行、广告竞争中,资本小、发行量少的报社,往往会因为高成本而倒闭甚至被合并。

第四,报团在各城市各地区出版多种报纸,在经营管理、广告、发行以至新闻采访、特稿供应上,都比分散经营的独立报刊有更多的便利条件,更容易发挥整体的优势。

总之,报业垄断并非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也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一个国际现象。它在任何经济制度下都可能出现,但其范围和格局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却是十分不同的。有的主要是由于私人利益集团促成,有的则是由政府当局所促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业垄断成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报刊事业的基本特征。

垄断报团

欧美国家的报业垄断,是由美国开始,然后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其发端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已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了。

美国报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经济垄断的发展,美国的报业垄断也发展起来。作为报业垄断的标志,出现了许多控制多种报纸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垄断报阀。1900年,美国有报团8个,控制日报27家,占全国日报总数的1.3%和全国日报总发行量的10%;至1930年,报团数目增至55个,控制日报311家,分别占全国日报总数和发行量的16%和43%。这些报团中,最有影响的,有斯克里普斯报团、芒西报团、赫斯特报团等。

斯克里普斯报团

又称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业联合组织,由爱德华·斯克里普斯和密尔顿·麦克雷创立于1889年。其主要创立者斯克里普斯(1854—1925年)是一个其貌不扬、脾气古怪的农家弟子。1878年,他创刊了该报团第一家报纸《克利夫兰新闻报》,1889年正式与密尔顿组建报团。至1911年时,该报团已拥有18家报纸。这些报纸多是廉价的大众化晚报。为了供给这些报纸新闻,他于1907年创办了合众社。在报纸业务方面,他坚持用小标题和短消息,省去多余的字句,使报纸刊登尽可能多的消息和评论。他的目标是美国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工业城市的工人。因而在思想倾向上,他的报纸基本上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以至有人称斯克里普斯为“人民的斗士”。他曾这样明确地说:“我的重要的原则,是终生拥护大多数贫苦人民的利益。他们知识浅陋,衣食匮乏。为了他们地位平等,接受人类应有的待遇,必须领导他们向富人及高级知识阶级斗争。”①他宣称抗议一切。他的格言是:“不论什么,都是错误的。”②他把自己描绘成是一个反对社会的“老怪物。”但是说到底,他的目标还是建立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制度。这与真正的工人报纸是大不一样的。

与当时的其他报人不同,斯克里普斯认为发展报团,与其收买报纸,还不如自己创办报纸。因而他扩张报业的方法也很特殊,通常是由他选择一个5至1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然后派公司优秀职员携带公司垫款2.5万元去办报。如果办报成功,则由公司享有51%的股权,其余股权则归该报创办人所有。如不幸失败,则由公司承担一切损失。这样做,虽然发给职工的薪水很少,但成功的希望还是激励他们拼命地干。在1893年至1925年问,斯克里普斯报团平均每年要增加1—6家报纸。1925年,斯克里普斯去世时,该报团财产总值5000万美元,在世界新闻史上,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

芒西报团

芒西报团是由佛兰克·芒西创办的。在新闻史上,芒西是一个出身贫寒而又自命不凡的报人。他开始通过创办青年杂志《金色船队》打进纽约出版界。1889年又成功地创办了《芒西周刊》。1900年该刊期发行65万份,年利润50万美元。至1905年,他的年度进益达100万美元。然而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全国性的报纸联营组织,由一批美国最优秀的编辑和经理组成一个中央总部来加以指挥。1901年,他开始进军报界,买下了《纽约每日新闻》和《华盛顿时报》,作为其报团的核心。翌年又买进《波士顿新闻报》。1908年购进《巴尔的摩新闻晚报》,同时创办《费城时代报》。1912年他又买进《纽约报》。1916年再买进纽约《太阳报》。1920年又取得了纽约《先驱报》的控制权。芒西雄心勃勃,准备大赚其钱。但是力不从心。因而这些报纸不是停刊,就是卖给了别人。1925年,正当芒西在谈判准备以1000万美元收购芝加哥《每日新闻》时,死神夺走了他的生命。根据遗嘱,其财产2000万美元大部分捐赠给纽约艺术博物馆,其报团也就烟消云散了。

芒西的新闻生涯,充满了冷酷的商业色彩。加上他对于职员粗暴的态度和纯粹的势利眼,使得许多报人对他深表厌恶。他死后有人曾这样讽刺说:“弗兰克·芒西以一个屠宰商的天赋,一个银钱兑换商的道德和一个殡葬人的作风,对他那个时代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芒西和他这一类人差不多已成功地把这个一度是高尚的职业变成年利八厘的抵押品了。”③这真是一针见血的不刊之言。

赫斯特报团

当黄色新闻趋向衰败时,赫斯特又以其庞大的报团来显示他的存在。在1900年之前,赫斯特还只有3家报纸,即《纽约新闻报》早晚刊,和《旧金山考察家报》。而此时的斯克里普斯报团已初具规模。但是赫斯特不甘落后。1900年,他开始向芝加哥发展,创办《美国人报》晚刊,1902年又办《芝加哥检查报》。1904年又在波士顿创办《美国人报》。这是赫斯特报团的起点。1910年后,赫斯特报团迅速膨胀起来。1912年,他进军南方,买下了《乔治亚人报》、《旧金山呼声报》。1917年购进波士顿的《每日广知报》,1918年买进芝加哥的《前锋报》,1919一年又买进《华盛顿时报》、威斯康星《新闻报》。1920年,他又买进波士顿《纪录报》,1921年兼并《底特律时报》。1922年,赫斯特又一下子买进了7家报纸。至此,赫斯特报团已拥有20家日报,11家星期报,分布于美国13个最大的城市。同时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一家全国最大的特稿供应社,六家杂志,一个电影制片厂,一个电影公司。加上此后创办的一家广播电台,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新闻王国。

英国报团

英国报业垄断的历史,是由著名报人北岩勋爵(又称诺斯克利夫勋爵)揭开序幕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报业市场已为一些实力雄厚的报团所掌握。其中最有影响者有北岩报团、比弗布鲁克报团及西敏斯特报团。

北岩报团

该报团的创立者艾尔弗莱特·哈姆华士(1865—1922年)是英国新式新闻事业的集大成者。1905年受封为北岩勋爵。这位来自爱尔兰的律师家庭出身的报业巨头,是一个不可多见的新闻天才。早在幼年时代,他就给当时的著名杂志《点滴》投稿。17岁那年,正式当上了一家杂志的助理编辑。1888年6月,哈姆华士创办《回答》杂志,大获成功。1894年,他又以极低的代价买进了破产的《新闻晚报》,并使之长期保持世界晚报发行量的最高纪录。1896年,哈姆华士创办了成功的大众化报纸《每日邮报》,这份自命为“忙人的报纸”、“穷人的报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899年发行量突破50万份,成了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00年,哈姆华士收买《星期快报》。1903年又创办《每日镜报》。1905年收买《观察家报》。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在1908年,哈姆华士又取得了对《泰晤士报》的控制权。加上其他众多的地方报、杂志,哈姆华士建立起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报业集团。

哈姆华士是英国、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有影响的报人之一。在英国,他有“舰队街拿破仑”之称。1905年被赐于贵族称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支持对德战争,并且大胆地揭露弊端,力陈军事改革,成了权倾一时的政治人物。战争后期,他受命为战时英国驻美国大使,并就任战时对敌宣传总监,主持对德宣传。在其领导下,英国宣传战士用飞机向德军阵地散发了近2000万份传单,对于瓦解德军士气,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哈姆华士于1922年去世后,他的报团由其弟罗瑟米尔勋爵继续主持,后来逐渐演变为“联合报业公司。”

比弗布鲁克报团

该报团的创立者威廉·艾特肯(1879—1964年)出身于加拿大一个贫寒的家庭。其少年时代的经历十分坎坷。后来从他的一个主雇那里领得了5万美元的遗产,并以此经商,遂成巨富。1910年,艾特肯移居英国定居,并加入保守党。1917年受封为比弗布鲁克勋爵。此后历任内阁要职:宣传大臣、供应大臣、掌玺大臣,是保守党著名的决策人之一。就在他被封为贵族的同年,他购进了《每日邮报》。1918年又控制了伦敦的《每日快报》,并创办《星期日快报》。在1923年,比弗布鲁克又买进了《标准晚报》和数家地方报纸,成为当时英国六大报团之一。作为一个报人,比弗布鲁克很欣赏美国黄色报纸巨头赫斯特的作法。因而他的报团也追求黄色刺激和耸动性效果。其《每日快报》和《星期日快报》均为当时英国销数最大的大众化日报和星期日报纸之一。在新闻史上,比弗布鲁克有英国赫斯特之称。

西敏斯特报团

亦称史塔姆报团,由史塔姆与考德利共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其核心报纸为伦敦的《西敏斯特公报》,故得此名。20年代,《西敏斯特公报》为《每日新闻》报所兼并。由此,该报团失去了在伦敦仅有的一家也是最重要的一家报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报团在英国9个地方城市中,拥有4个早报、9个晚报和一个星期报。如就报纸的数量而言,在英国各大报团中排名第三。但是,由于缺少全国性的权威报纸作核心,该报团在英国报界的地位与数量上的座次并不相符。

德国报团

在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生产资本的集中, 德国的报业垄断也逐步发展起来。至90年代,德国也出现了一些控制多家报纸、杂志的报业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有影响的报业垄断公司主要有三个:乌尔斯坦因报团、摩塞报团和谢尔报团。

乌尔斯坦因报团

其主人乌尔斯坦因是一个犹太人。早年从事造纸业、印刷业。1889年开始经营报业。1898年,他创办大众化报纸《柏林全德新闻》和《柏林晨邮报》。乌尔斯坦因去世后,他的儿子接手经营,并于1904年创办了大众化报纸《柏林午报》。该报团拥有5家重要的日报、10种周刊、10种月刊以及书店、印刷厂,还有广告社。其主要日报为《柏林晨邮报》、《柏林全德新闻报》、《沃斯新闻》、《柏林午报》及《时报》晚刊。其中《柏林晨邮报》销量最大,1913年其发行量高达40万份,是德国销数最大的报纸。由于该报团的主人为犹太人,故在希特勒上台后,成了纳粹党首先攻击的对象。乌尔斯坦因报团终于为纳粹党的暴力所没收。

摩塞报团

该报团主人 鲁道夫·摩塞也是一个德籍犹太人。在1867年摩塞开始创办广告公司,60年代末出版《广告报》。1871年摩塞又创办了大众化报纸《柏林日报》,该报大量刊登广告,吸引客户,也吸引读者。以此为基础,摩塞稳步扩张,建立了自己的报团。该报团除《柏林日报》外,还有三家重要的日报:《柏林人民报》、《柏林晨报》和《准时晚报》,另有九家周刊,一家广告公司,一个通讯社。由于摩塞是犹太人,在希特勒纳粹政府掀起的反犹运动中,摩塞报团亦为希特勒官方的埃耶出版公司所接收。

谢尔报团

与上述两大报团不同,谢尔报团的主人是一个道地的德国人。他于1883年创办《柏林地方新闻报》,该报初为周报,两年后改为日报。以此为开端,谢尔又创办了多家报刊,建立起了谢尔报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谢尔报团发生经营困难。乌尔斯坦因报团本拟购买,但当时德国皇帝出面干涉,授意克鲁伯康采恩的董事长休根堡出资购买。由此,谢尔报团转归休根堡所有,变成了休根堡报团。在休根堡控制时期,该报团有很大的发展。它在柏林拥有3家日报、1个地方报团、9种周刊、6种商业杂志、2家广告公司、1个通讯社、1家电影公司以及150家剧院。希特勒上台后,该报团由国社党领袖人物组成主笔团,直接控制所属报团的编辑言论政策,成了纳粹党的宣传工具。

法国报团

在西方国家,法国的报业垄断开始得比较晚。它不仅落后于美国、英国,而且落后于德国。这是由于法国长时期以言论报(政党报)为主体,消息报(大众化报纸)虽然在1 9世纪中后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政党报刊仍占重要地位。不仅如此,消息报本身表面上是独立的“商业报纸”,暗中却多与政党、政府、企业界相勾结,在政治上有所依附,在经济上得到资助。因此,巴黎地区的报纸难以形成垄断组织。法国垄断报团的出现,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当时的报团,主要有以下几个:普鲁沃斯特报团、温特家族报团、科蒂报团和天主教报团。

普鲁沃斯特报团

该报团主人普鲁沃斯特原为一个大型羊毛纺织公司的老板。1917年,开始进军报业,买进了《家园》。1924年购买了《巴黎午报》,1930年又收买了《巴黎晚报》和《不妥协报》。此外,该报团还出版了一些以美国杂志为蓝本的画报,如妇女画报《玛丽·克莱尔》,及模仿美国《生活》画报的《巴黎.竞赛》等。普鲁沃斯特报团最有影响的报纸是《巴黎晚报》。该报以大量的社会新闻、犯罪新闻、人情味新闻吸引读者,大量地采用新闻图片。其政治、经济新闻的报道也力求简明扼要,不登长篇大论。1939年,该报发行量达到200万份,为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温德家族报团

温德家族报团系由温德家族创办。该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铜铁和军火制造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温德家族进入报界,先后购买了《时报》、《论坛报》、《新闻报》及《工业日报》,并握有《晨报》、《巴黎回声报》和哈瓦斯通讯社的部分股份。其中最有影响的《时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言论报纸。该报曾一度为政府的半官方机关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报》成了维西政府的机关报。法国光复后,戴高乐政府没收了所有的附逆报纸。温德家族报团终于跨台。

科蒂报团

科蒂报团的主人为法国有名的科蒂化妆品公司老板弗郎索瓦.斯波蒂诺。他于本世纪20年代进入报界,购买和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初步形成了一个报团。该报团最有名气的报纸为《费加罗报》、《人民之友报》。1933年,科蒂报团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相继出售《费加罗报》等报。第二年,斯波蒂诺去世,该报团随即瓦解。

总的来说,法国的报业垄断化进程开始得比较晚,垄断集中化程度也远不如美国、英国等国,垄断报团的经济规模,相对而言也比较小,这是法国报业垄断的重要特点。

战后发展

一般趋势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垄断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为单一媒介垄断的规模更加扩张:报界内,报纸数目逐渐减少,而报团及其控制的报纸数目不断增多,一城一报现象普遍;在广播电视领域,大的广播电视网控制的电台、电视台数目也不断增加,覆盖面日益扩大。

跨行垄断

由单一媒介垄断向跨不同媒介垄断,由新闻垄断向跨不同行业垄断

转化,也是战后几十年来西方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纽约时报》。

跨国垄断

跨国新闻垄断的出现与发展,使新闻垄断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达到了世界级的规模。究其原因,是在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现代新闻通讯技术的发展。这两大因素,使得过去广阔浩渺的世界,变成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在这种情况下,跨国新闻垄断的出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如,汤姆森新闻集团。

结果评价

垄断结果

1、一城一报(台)的普遍化

垄断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垄断一经出现,又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竞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报业的垄断化进程,证明了这一重要的规律。以美国为例,在十九世纪的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两种以上以及十几种日报。由于竞争的激烈和兼并的加剧,加上其他的原因,日报种数越来越少,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渐渐地消除了日报之间的竞争。下面的表表明了1880年至1930年间,美国城市日报历年变化的情形: 从表中不难看出,仅从报刊种数而言,美国报业在1900年便达到了顶峰。自此而后,报纸种数愈来愈少,拥有多家日报的城市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与此相反,一城一报的现象则越来越普遍。从1880年至1930年,独家日报的城市数逐年递增,由149个发展为1002个,独家日报城市占出版日报城市的百分比亦年上升,由38.3%递增至71.5%,独报城日报总数占全国日报的百分比也由17.5%上升到51.6%。与此相对,拥有两种以上竞争性日报的城市,占出版日报城市总数的比例,从1900年起不断下降,由61.5%递减至1943年的9.7%。这表明,多家报纸之间的自由竞争,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地在消失。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垄断取代了竞争。这种情形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2、社会舆论越来越为少数垄断新闻集团所控制

报业垄断不仅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消除了竞争,使一城一报的现象日趋普遍;而且由于控制众多新闻媒介的垄断报团的出现,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公正的意见市场”遭到破坏,多种声音为一种声音所取代,言论的多样性原则为高度一致的思想所打破。垄断报团不仅控制了报纸、控制了消息传播,也控制了社会的舆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报团对舆论的控制程度,不断得到加强。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把握舆论赖以形成的材料的传播来实现的。在此期间,世界新闻事业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垄断报团数量逐年增加,报团控制的日报数及其占日报总销量的百分比也年年上升。以美国为例,在1900年,美国的垄断报团有8个,控制日报27家,其销数占当年美国日报总销量的10%。1930年,美国报团数上升为55个,控有日报311家,其销数占当年日报总销数的43.4%。至1970年,美国报团数再增为157个,控有日报879家,其销量占当年日报总销量的63% 。可见,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是通过垄断报纸获取消息和评论的。而垄断报团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许多不同的城市拥有多种报纸。一家报纸控制一个城市,一个报团控制几个或许多城市。报团的规模越大,垄断越是普遍,它对于舆论的控制就越是强而有力。

3、垄断寡头对新闻传媒集团的控制

虽然垄断报团控制了资本主义国家报纸发行量的相当部分,控制了民众赖以思考、赖以判断的消息来源,控制了舆论。但垄断报团并非社会舆论的最终操纵者。在报团的背后,还有更为强大的经济力量。这种经济力量常常以直接的政治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垄断寡头(大财团),正是他们在通过报团来控制舆论。 垄断寡头控制报纸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其一为连锁董事制度。所谓连锁董事,是指大银行、大财团的董事兼任新闻媒介企业的董事,而大众传播媒介企业的董事亦兼任银行、财阀的董事。这种互兼董事的制度,使得垄断报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垄断寡头相连接,彼此相互利用,以对方的利益为利益,从而加紧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副编辑主任本·巴格迪坎在《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书中指出,美国“共有50家最大的公司控制着美国大部分印刷和广播工具。”

其二为收购新闻媒介公司的股票,掌握新闻媒介公司的所有权,从而扩大垄断寡头的经营范围,使得垄断寡头不仅拥有银行、工厂、矿山,而且还拥有报团。在这种情况下,“报业集团本事又是更大财团的一部分。” 报团老板必须正视的,不仅是新闻规律、经济规律,更重要的还是垄断寡头的意志。

其三是利用广告来影响报团以及报纸的编辑政策、言论倾向。工业革命之前,近代报纸之所以难以获得独立的地位,除了政治因素外,主要是经营基础脆弱,仅凭发行收入不足以维持报纸生存,而提高报价又不利于报纸销售的扩张。此后,大众化报纸的勃兴,根本的原因便是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广告收入的激增,广告收入逐渐成为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到20世纪前半期,在一些发达国家,广告收入甚至超过了发行而成了报社经营的命脉所系。然而广告的投向并非没有条件。广告客户在媒介的多样性及其无限的广告需求面前,可以待价而沽,择善而从。听话的,愿受支配的报团,可以得到大量的广告;反之,就得不到广告。在广告主面前,新闻媒介是挺不起腰杆子的。

垄断评价

报业垄断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世界报业的基本结构。对于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肯定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否定批评者有之,既肯定又否定者亦有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赞成

持肯定态度者一般认为,垄断消除了竞争,并非一件坏事。因为没有竞争,报纸之间就大可不必用耸人听闻的、煽情主义的手法去兜售新闻,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报纸内容的水准,同时也能有利于报纸对各种消息、意见作平衡的报道。也有人认为,报纸所有权的集中,使新闻媒介企业的经济实力更为雄厚。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方面能使报社更易于更新技术设备,培训教育人才,扩张消息搜集网络;另方一面它还可以“通过组织、管理和生产的合理化以及由较小单位自行支配中央资金的办法”来导致更高的效益,而所有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用户可以得到更多的新闻。他们相信:新闻出版事业的现代化可以导致销售量的增加,而新闻出版事业的集中则可以使报纸获得更广泛的新闻。” 还有一些垄断报团的老板认为,只有垄断性的新闻媒介,才是经济上能独立、政治上能抵制政府、各种实力集团干预的自由报业。美国甘尼特报团的主要负责人约翰·珀塞尔就表明这样的意思:新闻出版机构分散,容易给政府各个击破,容易给政府牵着走,干对政府有利的事情。只要有强大的政府存在,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上独立的垄断报纸。这些垄断报团老板还力图表明,他们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热衷于干预报纸的编辑方针和言论政策。在他们看来,“各地方报纸的主编或发行人有全权决定他们的编辑方针。”而报团的作用,“只在于确保各级人员高度称职,业务能力强,献身报纸工作,把报纸的利益同国家、地区的利益结合起来。"

2,不赞成

持否定态度的人则相反,在他们看来,报业垄断的发展,将会带来无穷的祸害。它首先表现为对新闻自由的危害。新闻自由要求新闻来源多样化,而垄断则使新闻出自一家。垄断报团的老板可以控制一个地区的新闻,使公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从而“限制了意见范围和论争领域,助长了千篇一律并迫使人们接受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对那种对民主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多元化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加尼福里亚大学教授本杰明·巴格狄金指出,现在由一个人指挥报团的倾向,“至少在理论上,美国报纸读者每天所得的文字新闻就由不足1700人来决定。其中1545人各居一镇,把持那里唯一的一家报纸。报纸连锁企业增加了新闻的集中控制,结果是63%的日报读者,或3950万个家庭的成员,所得的文字新闻为35家报业集团,也许是35个人所控制。”美国前副总统阿格纽也惊呼:“报业集中日益严重,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报纸控制在越来越少的人手里。其结果是关于报纸与电视网是中立的这种天真的想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美国参议院“反托拉斯反垄断委员会”主席爱德华·肯尼迪也警告,大的垄断报团由于兼并独立报纸和鲸吞整个集团,而变得越来越强大,“严重有害于我们的民主。”

对垄断持否定态度的人,还有更多的理由反对这种报业所有权集中的倾向。在他们的心目中,报业垄断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赚钱,他们把报纸看成是造钱机器,只要报纸能生利,不管它的内容如何,其结果自然会影响到报纸的质量。为了争取读者,维持数额巨大的广告收入,报团老板往往不愿意他们的报纸介入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或采取强硬的立场,因为这样一来,势必得罪某些人,招致经济上的损失。报团老板大多住在外地,对于所属各报的当地情况不了解,不关心,他们只满足于各报采用从通讯社那里得来的廉价内容充塞版面,而不愿意它们花较多的钱自己采访当地新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垄断消除了竞争,没有竞争的状态,就会使新闻从业人员惰性复发,丧失积极奋进的动力,缺乏创造性和主动精神,这必然会降低报纸的品位,削弱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上述持否定意见的批评家们虽然对垄断的弊端痛切陈词,但他们都没有要求拆散报团。在他们看来,“拆散巨大的传播网同拆散石油垄断或烟草垄断不一样。如果人们由于传播机构太强大而予以拆散,他们就会破坏他们自身所需要的服务。”⑨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不是报刊所有权的变更,而是应该由报纸本身、公众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以改进报刊的业务工作,加强报纸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意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是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对立的。根据后者的理论,要解决垄断造成的弊端,根本的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地改变报刊媒介的所有制形式,使报纸掌握在代表人民的政府、执政党手中。

3,折中

还有一种折衷主义的见解。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报业垄断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城市只剩下一家报纸,这一事实本身并不是件坏事。一个报业垄断公司,一家报纸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垄断公司的性质,取决于它们的老板、社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抱有何种目的,如何经营报纸事业。由垄断报团控制的报纸,有些属于世界上优秀的报纸之列,报格高,内容严肃,态度客观,立场公正;有些则平平庸庸,报格低下,充满刺激,因此决不能以偏概全。美国著名新闻学教授雷蒙德.尼克松主张:“出版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最大敌人不是‘垄断',而是办报的旧传统。”可以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上述三种意见,在社会上都有其赞成者。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认为,从新闻历史的角度来看,报业垄断、所有权的集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尽管有相当部分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却也无法否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表现出了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表现出了不利的一面。正如火药的发明,虽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其作为大规模屠杀武器,又受到了社会广泛的责难。报业垄断本身,为报纸质量的提高创造了经济条件,也为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政治野心家提供了可钻的空子。这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在这个意义上,评价报业垄断,恐怕不能简单地从非好即坏的极端的形而上学出发,而应根据辩证法的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