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杨执中,出现在《儒林外史》第九回至第十三回中,是小说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之一。论者似乎从来都把他归入假名士权勿用及骗子张铁臂一流,看作作者否定批判的人物。在现存最早的卧闲草堂本第十二回中,闲斋老人就评其为“鬼”。

人物生平

杨执中,因居所后有两棵大枫树,自谓枫林拙叟。

杨执中出身贫寒,勤奋攻读,但乡试考了十六七次,连个秀才都不得中,垂暮之年补廪入贡,得了一个教官之职,但他自知老迈不擅应酬,力辞不受。

杨执中生计艰难却行事风雅,自嘲“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亲手修葺了一间草屋作为书房,书房外几树梅花,书房内满壁诗画,“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娑而舞”。随手诗曰,“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旧时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对于杨执中,“济天下”是基本没机会了,他所能做的只有“善其身”。“善其身”我想应该包括两方面,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单从上述诗联来看,杨执中自得从容,襟怀冲淡,颇有陶渊明风骨。但殊不知生活一旦落到纸上就走了样儿,要么隔靴挠痒,要么花团锦簇。

生活

我们且看杨执中的生活。

“杨先生虽是生意出身,一切帐目却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闲游,在店里时也只是垂帘看书,凭着这些伙计胡三,所以一店里人都称呼他是个‘老阿呆’。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后来听见这些呆事,本东自己下店,把帐一盘,却亏空了七百多银子。问着,又没处开销,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东家恼了,一张呈子送在德清县里……”。

职业生活一败涂地,家庭生活更是一团糟糕。

杨执中一家四口,一个老妻,两个光棍儿子。老妻又痴又聋,在家烧火做饭,听候门户;两个儿子都是蠢人,既不做生意,又不读书,完全是两个“啃老族”。杨执中整天袖了书本随处坐着看,虽则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但一家人肚子饿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除夕之夜无米下锅,把一只宁可挨饿也舍不得当掉的传家炉子摩弄了一夜,就算过了年。此后每逢断粮,就拿出那炉摩弄,消遣度日。

“摩炉止饿”的故事读起来倍觉辛酸,但辛酸过后却了无同情。我们总是一味指责封建制度,声讨科举误人,其实就杨执中这种人,就是让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也照样饿肚子。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封建社会没给他机会吗,“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作为一店掌柜,他稍稍用心经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是不成问题的,置房买地也未可知,娶媳妇抱孙子更是不在话下,那样,他的两个儿子也不至于无事生非一味胡闹了。

陶渊明辞官归田后“息交以绝游”,欣欣然“植杖而耘籽”。人家想通了“心为形役“的道理,然后心平气和,我选择,我喜欢,我坚持。而杨执中却有些虚张声势,他一边身影孤傲的嗅梅赏月吟哦有声,一边却对着一张发黄的报贴(任命教官的喜报)顾影自怜;貌似有着“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的淡定,却让一家人温饱难顾,这怎么说都不能算是负责任的表现。真的隐士是不惮在底层挣扎的,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内心,足以应付虚弱的世俗,能够在夹缝中舒展,在喧嚣中安静。他们知道,只有解决了基本生存,才能保证心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也就是说,先喂养好身体,再保护好心情。

杨执中说“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这指的是读书修身,但是,“曾读数行书”也让他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不愿再把自己定位成普通草民。草根的身家,名士的做派,所以,他只能“摩炉止饿”了。(张超整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虚拟人物 作品角色 大枫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