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简介

民族服装 ethnic costume

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是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是每个民族特有的。

特点

1、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2、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应该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维模式应为浪漫性能动的构思方式,具有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

3、民族服装的审美特征较其他戏剧形式对更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与夸张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4、民族服装的造型较其他戏剧形式对适应演员动作的要求更严格,对演员在大幅度动态的要求更高,表现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间。

意义

综述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历史发展的产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无论是稳定期还是突变期,都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变革有直接的联系。虽说这种“演变”、“更替”、和“变革”有其统一性,但纵观中国历史,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统一中也有不统一,因此造成多样性的发展格局。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独特文化的结晶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不难想象,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不管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历史进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体,各奔东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动力,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地表现其民族特性,以区别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仅有实用性的特点,方便着装,便于劳作,而且更有观赏性的特点,节日盛装,美化生活,有的还具有收藏性的特点,如婚嫁礼服等等。一些服装服饰价值连城,成为服饰之宝。这些服装服饰,大都由劳动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有的民族的服装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

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这是因为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之势。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为适应所处自然环境,谋求自身发展,创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服装服饰。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与水为邻,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大海的怒涛与水乡的恬静、下海捕鱼与内河下网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装服饰也是不一样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处,有的在山脚平坝之地,也是有区别的;同是以牧业为主,但东北、华北草场与西北草场和高原上的草场也是不尽相同的;平原的民族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穿戴也很不一样。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特点。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把本民族的特质文化内涵注入其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道道靓丽的服装服饰风景线。

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生产生活方式是基础。一个民族特质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的外延与物化,也是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的。因此,服装服饰的发展变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不可否认,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加,会不断发展变化,民族服装服饰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今天的民族服装服饰就是由昨天的发展变化而来的,无非是先民们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剔除了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以求更适应现实,更具有实用性。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发展到今天。仍然不会停止,它势必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进一步发展变化。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快速的发展变化,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文化

综述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的观点,联系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来看,这一命题就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服饰是为满足人类御寒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可能有防虫之类的实用目的。动物也受寒冷的侵袭,但动物抵御寒冷只有两种办法,一是靠本能,二是靠逃避:秋冬季节,体表自然生长出厚厚的绒毛;秋季来临,便向温暖的南方飞迁或在冬季里躲进洞穴深处冬眠。而人则不同,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或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将其做成衣服以御寒。这就是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事业的发端之一,尽管它在最初是显得多么的稚拙和渺小。

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类这种具有创造精神的特殊自然物,在和整个自然界的长期交往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生产力。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从总体上来划分的五个历史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世界上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闭塞的山区僻壤,与外界的交往困难,因而很难与许多大民族和先进民族同步,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发展水平上。处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格外丰富多彩、一般来说,某个民族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和该民族的生产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和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穿的是树皮布,爱斯基摩人穿兽皮,中国的独龙族、怒族穿麻布,而工业革命前的欧洲人穿粗制毛呢。反过来,一定的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也就是一定的发展水平的标志。由于不同的少数民族至今还处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所以一部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这就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第一个文化内容。

反映不同的装饰习俗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 求。审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理中很早就诞生的一种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人类在很早的时候便会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以装饰自己。比如,在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就发掘出不少原始装饰品,“装饰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孤或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象现代妇女胸前佩戴的鸡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块磨成的,中间钻有小孔。葬礼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的。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里所举的都是一些纯粹的装饰品,很难说它们有多少实用性的功能,可见人类装饰自己的要求和行为都是十分古老的。无疑地,这种装饰自己的要求和行为肯定会表现到衣着上,不表现是不可能的。衣服穿着后就有了审美的功能,而且多与饰物一起使用,统称“服饰”。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

表现过去时代的史影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民族过去时代的史影,既可能保留着母系制向父权制转化的痕迹,也可能表现出民族大迁移的征候。任何民族的服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服饰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服饰中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有的表现得十分明显,但大多数却已变得十分隐蔽。我国云南纳西族少数民族妇女“披星戴月”,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也是妇女地位崇高、母权至上的象征;而据德昂族的一个传说,妇女腰戴藤圈和篾箍,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对妇女的一种束缚。如果说这样的“史影”的确隐蔽的话,上面已经提到的达斡尔族男子着鄂伦春猎装,妇女着满族皮装,则明白地反映了达斡尔族曾受满洲贵族封爵并效命于满洲贵族的近代史实。

反映阶级社会的等级差别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当人类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私有财产以后,文化也就染上了阶级的或等级的色彩,服饰自然也不能例外。某些由统治阶级提倡或明文规定的服色和饰物自不待言,就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纯粹的”民族服饰,也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阶级烙印。这些烙印,有些反映的是纯粹的年龄和辈份级差,有的则反映了家庭中的主从关系,而更多的则体现出阶级的区别。我国西北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顶戴盖头,其色有绿、黑、白之别,反映的就纯粹是年龄级差:少女一颗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而老年人戴白盖头。但在彝族中,过去黑彝服饰不同于白彝,就有着阶级差别的意味在内。傣族贵族文身用红色,也不同于一般人的蓝黑色。同时,由于财产私有;服饰在表现社会等级时也有了“露富”、“夸富”的用意。云南不少少数民族,直接用银币联钮扣或饰物,用玛瑙或珊瑚做耳坠,都有显示富裕和尊严的用意在内。当然,这种财产显示又往往和美的考虑联系在一起,有的甚至和某种原始崇拜联系在一起,如有的民族认为金器可以避邪和治病等等。这当中,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容。

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少数民族的各种服饰,都是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有适应严寒气候的服饰和生活方式;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其服饰十分便于马上驰骋;而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叶车人,服饰却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不同的服饰,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我们可以十分形象地从服饰上看出;有的民族强悍,有的民族坚毅。有的民族粗扩,有的民族细腻,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热情。有的民族含蓄,有的民族洒脱-…这些民族的人们,不管他们已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还是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服饰--表现自己。傣族和朝鲜族相隔近万里,都爱戴鲜花,而纳西族人,却不喜欢用鲜花装扮自己。在服装和饰物的选择上,自我实现的要求表现得既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分类介绍

汉族服装

“ 汉服”又叫华夏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正朔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解释了“华夏”的意义和内涵。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文明礼仪的一部分。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 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只能算是中国服装,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更多的是特定时代和历史事件等原因形成的,更具有特殊时装概念。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一般不用扣子或隐扣(后期少数形制露扣),主要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此外辅助使用布扣(称“纽襻” 区别于北方民族后期发展的“一字扣”、“盘扣”)。汉服的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由于简洁美观且属于古已有之的样式为妇女喜爱的穿着(另外男子也穿着,称“男子衣裳(襦裙)”)。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簪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出行戴帷帽、幕篱的。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通过民族文化打压的方式,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 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颁布“ 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穿满服或满化服饰。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回族服装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 ,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满族服装

满族服饰主要分四部分: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旗装与马褂

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汉服主要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两部分衣和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 后期发展习惯加一假翻折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於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装,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装,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装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装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

藏族服装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 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装服饰文化

西藏妇女身段苗条、腰肢柔软、面貌姣好,而且她们非常喜欢打扮,也善于打扮。雅鲁藏布江边的农村少女,外着黑氆氇无袖长袍,内穿红、白或绿色衬衫,腰系鲜艳如虹的氆氇围裙,脚踏花纹美丽的“松巴”靴,乌黑的头发掺进五色丝线扎成大辫盘在头顶,朴素清新,温柔和善,犹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饰具有草原的气息,质感极强的光皮藏袍,裹着健硕的身躯;皮袍镶嵌黑、红、绿色宽边;腰间挂各种银质或铜质工具,例如奶钩、针套、火镰、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们同时也是和腰身相配称的装饰品。牧女爱将头发梳成无数细辫披在身后,发披缀满珊瑚、贝壳、松石和银币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绿,盛装牧女三五成群,长裙曳地,款款而行,满身佩饰发出悦耳的声音。

拉萨妇女的装束又有独特的风韵,她们的长袍往往用深色绸缎、哔叽、氆氇制成。夏天穿无袖长袍,里衬各种花色绸衫,腰带紧束,以衬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带袖长袍,冬天则穿皮袍,长及脚裸。盛装的拉萨妇女,头戴珊瑚、松石做的头饰,名叫“巴珠”;耳带金银镶绿松石的耳坠;左手戴银镯,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从小戴在手上,据说死后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挂蜜蜡珠,胸前悬挂银盒,内装护身佛,或者种种圣物。这些装束,我们从今天节日庆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够看到;藏戏和歌剧舞台上也时有出现。

不过,拉萨妇女,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无论服装,还是装饰品,都朝着简便、适用、美观、更能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方面发展,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展现出多种新款式。

苗族服装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 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 “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错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着青色右开襟衣,下着裙,长及脚躁,以黑布绑腿,未婚女子挽发鬃,并将发鬃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着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自等色花纹,纹路多成花状,江水状,据传说,这些服饰花纹都是苗族过去居住地方的象征,如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条纹代表团埂,花点代表谷穗;下着绍稻花裙,长至膝,系围腰,扎白布腰带,腰后接绣花巾一幅,腔裹花纹绑腿,挽发于顶,盘成髻,婚后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后用青黑布巾将发鬃缠成乎顶大盘状,顶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妇女,又有用深色线缠发,并将之娩成上小下大、长约半尺的“角”状。麻栗坡县一带的“白苗”,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宽约三寸黑布镶围,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有白衣露出,下着黑布长裙,头缠高约一尺高巾,其巾分两层,额部以白巾缠成交****状,白巾上又缠黑巾数围,黑白分明。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上着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经榴花裙,长至膝,以宽约五六寸、长约一丈之青黑布缠头,胸有方块花胸巾,系围腰,裹白布绑腿,凡领边、袖口、围腰,皆以五色丝线镶绣。屏边等地,“黑苗”着黑布花边裙;“花苗”着麻布花裙;“青水苗”着青色布裙;“绿苗”着青、蓝布衣;“青苗”衣服、头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银饰,文山一带“白苗”颈套大银圈;花苗耳坠大银环;有的胸前悬银牌,戴圆圈、方镯、戒指,行走时银饰琅铛,桶裙摇晃,极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着对襟衣或斜襟齐膝长衣,下着宽边大裤,腰束丝带,以青黑帕缠头,顶部有发露出,十分朴实。

水族服装

水族老年男子平时多穿灵便的对襟衬衣和便服,节日或其它欢庆盛典中穿长衫。水族妇女的服饰有五 种:一是蓝色长衫,靛青色长裤,胸配绣花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银项链,围腰中部两侧系提花飘带拖于身后,脚穿法钩穴花鞋或元宝盖绣花鞋,左额发间斜插长梳,外包一块六尺左右的白帕,未婚女子衣服有领,佩花围腰,穿花鞋;已婚女子除与未婚女子有上述相同之处外,坎肩、衣襟、袖口、裤脚等处都有绣斜面青布大绲边。二是衣脚狭小,热天包头帕,头巾扎于颈后发结盘于顶,外包花硌方巾。三是衣裤均是纱质纤细、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纹布料,戴围腰,围腰上的银链和飘带极讲究;四是长帕包头,用一块白毛巾横扎,衣裤均镶花边,衣长近膝。五是缩短至臀的大襟衣服。

瑶族服装

有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其服饰也各有特色。长衫瑶女子着"超短裙",其特点是外面穿中长裙,里面 穿超短裙,超短裙的数量为七、九、,十一条不等,各人穿的数量多寡视家境而定,但必须是单数,这么多的短裙穿在里面,中长裙的外面又用一条布带栓住,勒出曲线,因此长衫瑶的妇女人人都显得肥臀丰腰,体态迷人。白裤瑶男子穿的是潇洒的白马裤,裤长仅及膝盖,黑带束口,有绑腿,具有典型的狩猎特点。白裤瑶女子的上装,是两块布料松散的由袢联在一块,顶端开一圆孔,前幅布多为青色,后幅多浅蓝或深灰,绣有花纹图案,下装四季穿裙。

朝鲜族服装

朝鲜服 ,韩国叫 (韩服),朝鲜叫 (朝鲜服)是一种传统的朝鲜族服装,受汉服襦裙影响较大。朝鲜服的特色是设计简单和衣服上并没有口袋。

朝鲜服按不同的场合而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礼和特定场合。典礼服饰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时穿著,例如婴儿满月、婚礼和葬礼。

李氏朝鲜时代,后妃、公主、翁主,以及贵族妇女进宫时,会穿著称为“堂衣”的朝鲜服,上衣的前襟和后襟长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时会穿著称为“周衣”的长外套,女性有时会用周衣遮盖头部。

朝鲜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朝鲜民族的传统服装。朝鲜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士朝鲜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一袭朝鲜服透露着东方伦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结合。

朝鲜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不足,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较高,较瘦的人看上去则较丰满,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朝鲜国民是已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节庆日,或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朝鲜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朝鲜传统服装-朝鲜服女装由短上衣和宽松裙子组成,显得十分优雅,男装由上衣和裤子组成.作为白衣民族,朝鲜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朝鲜服是能按服装的颜色和衣料演出各种感觉的衣服。一般来说,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为古典。

女子朝鲜服的情况是:传统的色彩安排是红色裙子淡淡的浅绿色或白色、蓝色短上衣,蓝色裙子则配红色或白色、黄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浅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红色或玉色短上衣.。

服装款式

民族服饰款式纷繁,各自有异。大体上有长袍和短衣两类。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缠帕着履。袍子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蒙古、满、土等民族的高领大襟式,有藏、门巴等族的无领斜襟式,有维吾尔等族的右 斜襟式等,还有坎肩式长袍。短衣有裤和裙之别。

裙子款式有百褶裙、筒裙、短裙、连衣裙等。无论是袍、衣、裙、裤,不同的民族在结构、工艺、风格等方面都有差别,同是高领大襟袍,有开叉和不开叉的,有前后开叉的,有前后开叉和周围镶边的、黎、傣、景颇、德昂等民族妇女都穿筒裙,但黎族为棉制锦裙、景颇族为毛织花裙、德昂族为横条纹裙,而傣族多为市购布料裙。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生活、文化素养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服饰的多种多样,应该说这是民俗服饰的特点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的刺绣、蜡染等工艺相当发达,并广泛用于服饰装饰上,是民族服饰的又一特点。 刺绣是各民族普遍喜爱的工艺,一般运用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裤脚、裙边等易损部位,既起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刺绣包括桃花、补花、绣花等多种工艺,绣花的手法有平绣、o绣、编绣、结绣、盘绣等,花纹图案有自然景物,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等。

现今发展

其实全球服装界已经刮了很久“中国风”民族服装, 而中国取得的一连串举世瞩目的战果又给“中国红”、“中国蓝”、“中国结”赋予了更强劲的流行力量!尤其是2008年奥运之后!消息说欧洲有许多国家都掀起了一次次中国热,民族服装、家居、化妆等流行领域都彰显着此起彼伏的“中国风”。  木棉道中国风民族服饰有着许多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和使用价值,并且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充满东方人的智慧与哲思,许多国际著名品牌服饰以中国传统服装中的图案纹样,工艺手法,款式造型为创意的出发点,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象旗袍的各种装饰手段诸如立领、盘扣,镶,滚,绣等,还有各种标志性服装的造型如清代的披领,箭袖,官帽,补子等等诸如此类都深受世界和国设计师的青睐,在其设计的生涯中常常加以借鉴。  国内已有很多品牌在探索中国风民族服饰(木棉道、才子),只不过规模都很小,局限于一部分服饰。截止到2010年,国内做的比较不错的是木棉道这个品牌。是在网上销售最具中国风情的民族个性服饰(包括男装、女装、童装、鞋、配饰、家居等物品)的公司。

国外服装

世界各国的民族服装品种繁多,各民族的服装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苏联的民族服装就有几千种式样,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装查连(chadri),菲律宾的由纱雅裙(saya)和班诺萝上衣 (panuelo)组成的女套装他侬(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装纱丽,印度尼西亚男女皆穿的围裹裙莎茏(sarong),苏格兰的男式褶裙凯尔特,夏威夷的直统型连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风式外衣庞裘等。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生活 用品 礼服 平坝 民族服饰 社会主义社会 父权制 母权制 鄂伦春 戴白 儒教 中华法系 马褂 盘扣 上衣下裳   汉族服饰 发髻 帷帽 清军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