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河套,指内蒙古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汉族地区。因黄河流经此形成一个大弯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汉代。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属汉地之一。

明史》对河套地理范围的叙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按指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黄河),自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又东入山西平虏卫(今山西朔州平鲁区)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

《明史纪事本末》云:“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今陕西榆林),东至山西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西至宁夏镇(今银川),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the bend of a river]∶围成大半个圈的河道,也指这样的河道围着的地方

2.[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指黄河从宁夏横城到陕西府谷的一段。过去也指黄河的这一段围着的地区;如今指黄河的这一段和贺兰山、狼山、大青山之间的地区。

引证解释

1.河流弯曲成大半个圏的河道。亦指这样的河道围着的地方。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曾于开福寺前开一河套,为泊舟所,工未就而罢。”张志民《死不着·搬家》:“分给我三间大北房,河套里五亩黑土地。”

2.指 内蒙古自治区 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 境内 贺兰山 以东、狼山和 大青山 以南 黄河 流经地区。因 黄河 流经此形成一个大弯曲,故名。以乌拉山为界,东为 前套 ,西为 后套。又旧以 黄河 以南、 长城 以北的地区称 前套 ,和 黄河 北岸的 后套 相对称。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逆流绕积石而北至河套 ,入龙门。”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富庶的 河套 ,是 黄河 所给的一点甜头。”。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3.河套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小麦,葵花等农业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其小麦的面粉筋度比较高所以在有河套的面粉才可以做出面筋,是当地的特色小吃,河套的西瓜是是出了名的,尤其秋后早晨的露水瓜。常言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的就是河套平原,整个河套平原是由几百万年之久的黄河水冲刷而成,平整无山,水源充足。河套当地有首民歌叫《夸河套》可谓将河套平原所有的特色都唱出来了。

简要介绍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由此可见,明代河套所指是这样一个地区:黄河经今宁夏北流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瞪口与临河之间,以乌加河为主干道东折,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几”字形,形似套状,故称河套,与今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后套平原”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明以前,河套称“河南地”等,在近现代,河套的范围所指地域较为宽广,除河套外,尚有东套、西套、前套、后套等多种称谓。该文所称的河套,与明代所称河套相同。

河套地区自古为多民族居住地。战国属赵。秦属九原、北地等郡。汉属朔方、五原、西河等郡。西晋为鲜卑管辖。东晋时匈奴据此建国,号夏。唐属关内道。北宋大部为西夏的河南地。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后为鞑靼人所据。清属鄂尔多斯伊克昭盟。河套西、北、东三面环以黄河。阴山横亘黄河之北,其沟谷多为古代大漠南北之重要通道。贺兰山耸峙于黄河之西,芦芽山屏障于黄河之东,南邻陕北高原。依山阻河,形势险要。套里为鄂尔多斯高原,地表呈波状起伏,中部高,四周低。境内之黄河,水流平稳,两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史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据《贞观政要·论安边》载历代黄河以西的百姓,是抵御强悍骑兵的前哨。但儒家不止反对科技还反对民众自组织,导致北方民众遇到漠北骑兵不能和当地守军协防,儒家的华夷、防民立场反对民众学习漠北的自组织与骑射。明《读史方舆纪要序》:“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批准了内蒙古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后与磴口县,乌拉特中后前旗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现已改为巴彦淖尔市。

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因为全国是不能重名的)。所以今河套就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历史探源

先秦

周朝之前,属于北狄的聚居地。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

两汉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与汉族杂居。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

隋唐

北周隋唐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至唐太宗时,据《贞观政要·论安边》载,唐太宗把突厥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

五代

五代至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

蒙古

蒙古经历重重困难统一漠北后从西夏手里夺取了河套地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不需要河套平原也能拥有强大的轻骑兵。

元朝

钓鱼城之战蒙古帝国分裂后来成立元朝后,把它划到首都所在的中书省。

明朝

明初大将徐达、李文忠收复了河套地区,并设置了东胜等五个卫所。而退回塞北的蒙古族也分化为东面的鞑靼部落和西面的瓦剌部落,他们时不时越过阴山,侵犯河套地区。永乐年间,明朝政府认为东胜卫太过遥远,后勤供给困难,就把边防线向后撤。自明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开始南迁,至嘉靖末年最终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其中经历了兀良哈三卫南徙、北虏入套、左翼蒙古南迁这三个阶段。从此,河套地区就成了各路蒙古族争夺的地区,也成了后来鞑靼部落进攻明朝的前进阵地,兵马补给处,成了困扰明朝多年的“河套之患”。一方面,蒙古部落往往挥戈南下,用掳掠的办法去夺取中原汉地的物资,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区长期物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明朝也经常采取报复的行动,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纵火焚烧草场,称为“烧荒”,使牧区的牲畜因缺草而无法过冬;明军还经常偷袭蒙古的营地,赶走大量的牲畜,称为“赶马”;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对渠魁驻地进行快速精准的斩首行动并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称为“捣巢”。

明朝时期,岭北行省的蒙古族,又回到了单一、脆弱的游牧经济。“北虏散处漠北,人不耕织,地无他产。虏中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中国铸造。铀缎绢布之色衣,惟恃抢掠”,“不能不资中国以为用,在不能够从明朝以和平贸易方式取得所需物资的情况下,蒙古人的生活陷入极大的困难之中。例如,他们缺乏布帛绢缎,“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又如,他们缺少铁锅,“生锅破坏,百计补漏之,不得已至以皮贮水煮肉为食”。类似的记载史不绝书,以至于明人也于心不忍,“其瘦饿之形,穷困之态,边人共怜之”。

后三娘子与明朝结盟市场逐向蒙古开放。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达成和解,互通有无,这不仅确保了双方边境地区的长期和平,而且增加了双方政府的收入,渐渐地,到处都是投奔蒙古的汉族农民。到了大明将要灭亡的时候,张家口出塞,到后套,一路上到处都是汉族村庄。胡化汉人日多。《明史》说:“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后来清代的魏源曾评论说:“不独明塞(明朝的边境)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清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但除了对三娘子右翼蒙古一系友好外,对左翼蒙古的示好宁愿打仗也不理睬。

清代

明末清初皇太极通过战争手段逐渐占领明蒙贸易中枢地区,逼迫内外蒙古诸部不得与明朝直接贸易,但是又要保证其能够获得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通过与明朝和朝鲜的贸易来获得绸缎布帛,再通过赏赐以及贸易方式提供给蒙古;后金又通过与蒙古的交换获得了战争所需的马匹以及其它牲畜、马酪等蒙古特产。崇德三年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遣人试图与明朝贸易,皇太极亲征到归化城一带,使其被迫远避,另外俘获车臣汗部来贸易的一些人,清廷还为此以出征明宣、大两镇相威胁,不准明镇守官允许阿鲁喀尔喀与明贸易。由于清朝控制了明宣、大边外一带,不准喀尔喀三部与明朝直接贸易,不但使北附喀尔喀的乌珠穆沁、篙齐庆(浩齐特)、阿巴噶等部逐渐来归附,而且迫使喀尔喀三汗遣使求和,与清朝通使贸易,开始依服清朝。后金对鄂尔多斯、归化城土默特、喀喇沁地方采取了特别的政策。以毛罕事件为契机剥夺土默特部汗对其属民的领有权,当时鄂术布台吉(在明中期曾因为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而声名显赫的顺义王俺答三娘子的后人)年幼,主要是其乳母之夫毛罕私自允许喀尔喀通过其境与明朝贸易,这位当事人已被杀,鄂木布的罪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原谅的。但是,清廷还是剥夺了其对属民的统辖权,不久又建立土默特左、右两翼旗,归清廷直接管辖。这祥做主要是为了便于控制市口。如崇德元年清廷将其遣还本土,就是利用他的名义与明贸易。并要求蒙古诸部用其与明朝贸易所得财向后金朝贡。为保证贸易顺利进行,征伐明朝时清廷也不征调土默特部落参战,给互市贸易制造有利的气氛。鄂尔多斯部居地偏远,在贸易上无足轻重,清朝为不惊动明朝保护其市口,仍加保留。到崇德年间,该部仍与后来降清的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一齐被允许继续与明朝贸易和被免除了对明征伐的义务。这算是三娘子为其留下的最后一点遗产。

从明朝边境安定开始,俺答汗时期的蒙汉通婚到清公主和亲,中原地带因为人口不断繁衍,而土地已经基本开垦完毕,多余的人口为了谋求活路,便往四处发展。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人民,向北越过朝廷设立的关口,到河套一带耕种求活,这就是著名的“走西口”。山西北部的杀虎口,就成了最主要的走西口的关卡——想当年唐朝的李靖,就是带兵从这里出关,把唐朝的国境线,一直北推到贝加尔湖一带。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商人迁到外蒙古。

清代在蒙古归顺后,设置了蒙汉隔离的限制政策,但实际上清朝对汉人进入蒙古这一问题面临着两难的境况。一方面,清廷征讨准噶尔需要汉商运输军需,另一方面,当内地发生灾荒时,蒙古又是疏散灾民的一个好去处,因此清朝对进入蒙古的汉人设立了各种规范。蔡伟杰的研究关注的正是一批违反禁令,长期在蒙古非法居住的汉人。

他通过收藏在乌兰巴托和台北两地的蒙汉民间文书来分析清代中叶移民蒙古的汉人及其后裔是如何进入蒙古社会的,最终又是如何在法律上由移民转变为蒙古人的过程。简单来说,这些汉人移民多半来自山西和直隶(今河北),他们在蒙古逗留的时间超过20年,最长的有40年,这些人会说蒙语、会写蒙文,也有蒙古名字,娶了蒙古妻子,并且生儿育女,对蒙古文化也很熟悉。他们后代也是如此。但是当他们行将就木,或是被官府发现而被迫遣返原籍时,他们的妻小在蒙古就面临孤苦无依的窘境,那他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后发现他们的处理方式与蒙古人一样:把妻儿和其他财产奉献给藏传佛教的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成为大沙毕(蒙文的yekeshabi)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他们妻小的生计和财产能够得到保障,他们的后代也可以登录到大沙毕的档册,其身份就通过这种方式转变为蒙古籍,顺利变成了蒙古人。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汉人移民透过诉诸蒙古的地方制度和权 威,来改变自己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而不是清朝的中央法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游离于清朝政府的管辖限制,逃避国家的监视。而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汉蒙不打仗了养马除了干活、观赏性也没有用了)。

民国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即奋斗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地理环境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是中国古代漠南军事要地。黄河经此成一大弯曲,秦、汉称河南地;自明筑榆林长城后,始称河套。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和陕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北通塞外,南临关中,西邻甘凉(今甘肃张掖、武威地区),东连幽燕(今河北一带),为古都长安北方藩篱,燕京翼侧屏障。

河套地处中温带,深居大陆内部,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较弱,西北干冷季风影响较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为主。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一一黄河在此蜿蜒而过,宜农宜牧。河套南接陕西,西隔河毗邻宁夏,东隔河毗邻山西,北与辽阔的蒙古高原接壤,可就地理牧养战马以助军资。

经济文化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巴盟人将民歌与酒文化正逐渐的完 美结合,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是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酒,朋友聚会酒至半酣时,经常会有人提议哼唱一曲以助酒兴,一曲伊盟小调,抑或是一曲蒙古民歌,也有时手持两只吃饭的小碗儿像山东快书那样,唱上一段西北民歌或蒙族民歌,自娱自乐颇有情趣。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今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内蒙古 宁夏 明史 刘献廷 乌拉山 臧克家 关内道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高原 绥远省 一级行政区 北狄 阴山山脉 土默川平原 主父偃 朔方郡 磴口县 云中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