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学校有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之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称赞其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直属,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与筹备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诞生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正值以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生物技术、航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生长期,科技进步为人类展现出一个全新景象。然而,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最新技术的应用尚处在萌芽阶段,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于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成为当务之急。

1958年5月9日,中科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递办学报告,并聘请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

诞生与快速发展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聂荣臻副总理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

从此,每年9月20日,成为校庆纪念日。

“文革”冲击与迁校合肥

1966年,“文革”爆发,中国科大的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70年,迁入安徽省合肥市办学。南迁使学校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截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1970年代中国科大东区

1970年代中国科大东区

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学中心,并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

率先改革 ,重新崛起

80年代末,科大制定大学生科研计划,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大力发展新型工程技术学科。

1983年12月,邓小平在一份关于中国科大的报告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

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三大工程”建设与体制改革

1992年,入选“211”工程。

1998年5月,入选“985”工程。

建设一流大学,实施精英教育

1999年12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年国家第三批重点学科评选中,入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学6个。

2008年,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获选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

学术研究

荣誉奖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贯坚持科学前沿探索,注重原始创新。近年来在量子信息、高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年度项目名称入选类别
1998我国科学家关于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国际领先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从四氯化碳催化热解制金刚石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999我国科学家确定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状态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2000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1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科技大学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C60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维取向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3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多光子量子纠缠态的操纵与鉴别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4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Five-Photon Entanglement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5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6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2007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8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年度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新型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及相图研究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2009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0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
2012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Features of the Year (NATURE)
Quantum hops2012 Science News Top 25(SCIENCE NEWS)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3Foiling Quantum Hackers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4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记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科研机构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牵头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30余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
类别机构名称批准部门
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发改委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科学技术部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国家发改委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发改委
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科学技术部
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国家发改委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
2011协同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学技术部
其他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科学技术部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院级科研机构
类别名称
率先行动机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联合)
其他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名称批准部门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科技厅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发改委
联合共建科研机构
实验室名称联合共建单位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化学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蛋白质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网络与通信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科技传播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
强子物理研究中心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无机固体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高分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研究伙伴小组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
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日本SHINCRON公司
中国科大-黄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合肥高新区、国购集团

学术资源

截至2014年8月,学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古籍、再造善本等;已累计引进及试用了95个中、外文数据库,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8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20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0000多种、中文电子期刊18000种、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46万份。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美国《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CSSCI)来源期刊。

《火灾科学》

《实验力学》:(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中国科大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广泛合作。

中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澳自主机器人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科技部的联合支持,学院与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共10个,累计经费近200万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进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2008年“火灾科学国际前沿高层论坛”在中科大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火灾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共同研讨火灾科学发展前沿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新材料对火灾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数值模拟技术在火灾科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的有机结合;国际合作研究与协调。参加会议计70余人,其中主题发言的境外学者12人,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瑞典、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2009年5月21日,Nature出版集团(NPG)在其官方网站宣布,将与中国免疫学会(CSI)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共同出版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CMI)。

2009年6月21日,挪威科学与文学学院邀请该校侯建国院士担任Kavli奖委员会成员。

2009年9月5-7日,主办“2009量子输运与量子计算前沿国际会议”。

2009年10月19日,主办第一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大会。

院系设置

学院下属系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计算与应用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近代物理系
天文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系统生物学系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医药生物技术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自动化系信息安全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技术系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系 统计与金融系 
MBA中心MPA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外语系 科技哲学教学研究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人文素质教学研究部
体育教学部现代艺术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教学与管理部

师资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截至2015年12月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教授547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68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国家42人,“青年”1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同时,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名誉(客座)教授、“大师讲席”教授。此外,人才队伍朝气蓬勃。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60%,其中35岁以下教师约占青年教师总数35%。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有成、朱清时、王水、陈颙、马志明、伍小平、童秉纲、施蕴渝、钱逸泰、欧阳钟灿、杨国桢、周又元、石耀霖、吴奇、李曙光、李灿、侯建国、洪茂椿、郭光灿、陈国良、张裕恒、张家铝、俞昌旋、吴一戎、郑永飞、万立骏、包信和、张明杰、杨学明、万卫星、沈保根、潘建伟、李亚栋、赵政国、尹浩、谢毅、谭铁牛、刘文清、杜江峰、陈晓非、陈仙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何多慧、魏复盛、杜善义、许祖彦、范维澄、吴以成、万元熙、刘文清、李建刚。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组织机构 教育机构 教育部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