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临时抱佛脚是一句谚语,读音为lín shí bào fó jiǎo,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促张罗为“临时抱佛脚”。

用法出处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仓猝应付

出自

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成语故事

遇事毫无准备,临急才设法应付,人们常用“临急抱佛脚"来形容他。

为什么说“临急(或临时)抱佛脚"呢?原来宋、元时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尚的地位特别高,他们可以公开娶妻,叫做“梵嫂”。宋时,临安九里松一条街上都住着和尚的外宅。有的尼姑庵,实际上是专门侍候“往来僧官"的,名为“尼站’’,与妓院几无分别。元代的和尚更是在政治上成为当权派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霸占美貌妇女,有政府专门设立的变相妓院“明因站’’供他们淫乐,甚至可以公然同后妃、公主、大臣妻女交欢,谓之舍身大布施。他们的权力之大,可以想见。凡犯有各种罪恶的人,都可以请求寺僧保护而得到赦免。因此,犯有重罪的人,只要跑进佛寺,就算得救。“临急抱佛脚"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不是一进寺院就抱住佛脚倒不一定。 这句成语,一说起于元时。也有人说,实际上宋时就已有此语了。《中山诗话》曾记述道:“王丞相(安石)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日:‘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日:‘急则抱佛脚。’王日:‘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日:‘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上下投,下去脚(即:老欲依僧,急则抱佛),岂不的对也?’王大笑。”可见,“抱佛脚”云云,宋时就有了。

后来,这句谚语发展成: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大改原意。

现代故事

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国,成了我们的俗语。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临渴掘井 中山诗话 依僧 平时不烧香 木枷 佛祖 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