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 如捕获8-10厘米的乌鱼种,可直接放入成鱼池内饲养。 乌鱼在5月中、下旬放养,规格为3.6-5.0厘米,每亩放100尾。

乌鱼

乌鱼,又名黑鱼生鱼鳢鱼、才鱼等,属鲈形目,鳢科。在我国,鳢科鱼类有两属:鳢属和月鳢属。鳢属内有乌鳢(及黑龙江亚种)、斑鳢、甲鳢、眼鳢、点鳢、鳢、纹鳢等7种;月鳢属仅有月鳢一种。目前作为养殖对象的是乌鳢和斑鳢。

乌鳢除高原地区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北至黑龙江一带,尤以湖北、江西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居多。长江流域以南亦有,但较少见。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流域的南部以及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松花江等沼泽地带。斑鳢则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等地较常见。

乌鳢肉质细嫩,口味鲜美,且营养价值颇高,因而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是人们喜爱的上乘菜肴。此外,鲺鱼还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健脾利水的医疗功效。病后、产后以及手 术后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愈合伤口的作用,也可治疗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

乌鳢对外界环境要求不严格,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即使在溶氧不足的水域中仍能生存。乌鱼在养殖上要求不高,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鱼渐成为特种养殖品种一族,乌鱼的养殖技术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乌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乌鳢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乌鳢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乌鳢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乌鳢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乌鳢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生活习性

  乌鱼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乌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不将头露出水面。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乌鱼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食性

  乌鱼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厘米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体长20厘米以上的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青蛙为捕食对象(小型鱼类主要指鲫鱼餐条赤眼鳟泥鳅及各种家幼鱼)乌鱼的游动速度快,但捕食一般不追赶猎物,而是隐藏于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并高度注视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鱼类等适口活饵游经附近时便迅速出击,一举捕获。乌鱼的摄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体长一半左右的活饵,胃的最大容量可达其体重的60%上下。据解剖,一条500克重的乌鳢,在较短时间内吞食10厘米长的草鱼种8尾。乌鱼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类个体。其食量大小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摄食量大;当水温低于12℃时即停止摄食。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饲料不足时,也能以豆饼菜饼鱼粉等人工配合饲料为食。

年龄与生长

  乌鱼生长速度相当快,但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中,乌鳢与斑鳢的生长速度不尽相同。

  乌鳢当年孵出的鱼苗,年终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根据在太湖采集的标本,各年龄组体长和体重为:1冬令鱼体长14.2-19.2厘米,体重115-428克;2冬令鱼体长24-28厘米,体重350-760克;3冬令鱼体长32.厘米,体重605-1000克斑鳢各年龄生长速度为:1冬令鱼体长19.0-39.8厘米,体重95-760克;2冬令鱼体长38.5-45.0克米体重625-1395克;3冬令鱼体长45.0-59.0厘米,体重1467-2031克

在人工养条件下,当年个体重可达250克,翌年达500-1000克。

生殖习性

  乌鱼的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华南地区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区为5-7月,以6月较为集中.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

  乌鱼性成熟年龄,在不同的地区也略有差异.在华南地区通常体长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鱼性腺已成熟,而长江流域一带则需要2冬令和体长30厘米左右才能产卵。乌鱼能在池塘、河沟及水库等水域内自然繁殖,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怀卵量、产卵量与亲体个体大小有关。乌鳢的怀卵量通常每公斤体重约为2-3万粒.0.5公斤重斑鳢产卵量一般为0.8-1万粒,个别可达1.1-1.2万粒。

  产卵方式是营造巢类型.产卵前,性成熟的雌雄亲鱼成对地游动在产卵场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营筑略呈环形、直径约0.5-1米、漂浮于水面的鱼巢.巢筑成后,在风平浪静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鱼相互追逐、发情,然后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处,腹部向上呈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于巢上.与此同时,雄鱼以同样姿态射精于此。鱼分多次产卵。产卵后亲鱼守于巢底,保护鱼卵,免受侵害。

  乌鱼的卵金黄色,有油球,为浮性卵,卵径2毫米左右。鳢黑龙江亚种卵径略小,约1.5毫米。精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较低时,孵化化时间较长;水温较高,则孵化时间短些.刚孵出的鱼苗全长3.8-4.3毫米,体遍布黑色素细胞,胸鳍原基出现,油球和卵黄囊使体部明显膨大,外形象蝌蚪,常侧卧漂浮于近水面,运动能差,依靠吸收卵黄而生。苗全长达6.1-6.2毫米时,胸鳍、鳃裂和口均已出现,卵黄内油球位置移至腹部,常呈仰卧状态于水面,并能向下作短程垂直运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7.4-7.5毫米时,全身黑色,卵黄囊消失,集群游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15.5毫米时,体呈黄色,奇鳍末端呈黑色,背鳍、胸鳍和臀鳍已具鳍条,腹鳍则始现鳍条,开始分散游动,亲鱼亦停止护幼。

【繁殖】

自然繁殖

在天然环境中,当繁殖季节来临,成熟宾乌鱼习惯于在江河水草丛生的浅水处,筑巢自然产卵、受精、孵化。在此时,将天然水域中捕获到的性成熟的乌鱼,集中在类似于天然繁殖环境条件的场所,让其自然繁殖。

供繁殖用的池塘面积以0.3亩为宜。池深分为深浅两部分:近池边和中心部分可分为深处,其余均系浅处。深处水深1米,浅处为0.3米。池内应种植水草水浮莲等,以乌鱼筑巢之用,也可在池内浅水处放置几个人工鱼巢供用。池堤须用竹、砖等材料或用塑料网围成高30-40厘米的防逃设施,发防乌鱼跳起逃逸。

由于乌鱼在繁殖期间易出现雄鱼争雌现象,因此雌雄配比以1:1为好,密度以每平方米一组为宜。在池内投放适量的饲料鱼。乌鱼习惯于环境安静、水草茂盛的浅水处产卵。因此繁殖池忌设置于嘈杂场地,以免亲鱼繁殖时受惊。如亲鱼产卵受精时环境受干忧,亲鱼会立即停止生殖。

乌鱼在自然条件下,亲鱼的成熟一般仅为40%-50%,且鱼苗成活率偏低,规格亦易造成不一。因此,凡须大规模生产苗种时,通常采取将亲鱼放在专池中培育,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规格基本一致、质优量多的乌鱼苗,以供养殖生产之需。

人工繁殖

1.雌雄的鉴别

雌(腹面白而无斑) 雄(腹面黑而有斑)

斑鳢亲鱼在非繁殖季节,可根据下列特征予以区别:雌鱼腹部和腹鳍条均呈灰白色,胸部无黑斑,尾鳍上有两列黑斑;而雄鱼腹部和腹鳍条呈黑色,胸部有很多斑点,尾鳍上有3列以上黑斑。

在繁殖季节里,性成熟的雌雄亲鱼,可根据其外形特征来区分:雌鱼的个体,与同龄的雄鱼相比,其体长稍短些,背鳍和尾鳍亦较小些;雌鱼的背鳍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的白色小圆斑,圆点愈白愈多,愈成熟,雄鱼背鳍上斑点较大而模糊,且不甚规则,呈半透明的淡黄色;雌鱼胸部丰满圆滑,胸鳞白嫩微黄,腹部膨大,松软,生殖孔大而突出,呈三角形,色粉红,而雄鱼体侧稍呈艳丽的紫红色,腹部虽亦相当柔软,但生殖孔狭小不显著,呈微粉红色,易被误认为不甚成熟的雌鱼。

2.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当冬季将临,收集野生的或人工饲养的乌鱼,从中挑选个体健壮、无伤无病、已达性成熟年龄、体重达0.5公斤以上和个体作为亲鱼。雌鱼以选择个体较大的为好,因为个体愈大,怀卵量愈多。

亲鱼培育池面积以0.3…0.5亩为宜,水深0.7…1米,池内种有水草、水浮莲竺水生植物。每亩面积可放养100尾体重为0.5…0.7公斤的亲鱼。培育期间投喂小杂鱼、小虾等饵料,也可投喂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并保持池水良好的水质,适时注入新水。

乌鱼亲鱼也可放在家 亲鱼池内套养。视池内饵料生物的多寡,每亩放养5…10尾。至翌年4…5月,性腺发育趋成熟。待水温适宜时,选择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

3.人工催产和产卵

成熟度好的亲鱼,雌雄按1:1配对,注射激素进行人工催产。体重0.5-7.5公斤的雌亲鱼,按每公斤体重注射鲤鱼垂体4个左右,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量为总量的10%-15%;经12-13小时后第二次注射,将余量注射完。雄鱼剂量减半,在雌鱼注射第二次时同时进行。当水温为23℃-30℃时,经18-25小时,亲鱼便可发情,自行产卵、受精。若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鱼每公斤体重注射1600-2000国际单位。第一针为注射总量的1/3,第二针为2/3。雄鱼剂量减半,亦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注射。

脑垂体主要取自鲤鱼、鲫鱼,使用者一般可自行采集获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从孕妇的尿液中提取出的,市场上有现成的产品供应。目前浙江宁波、广州顺德、江苏南京及上海市均有厂家专业生产三产品。

对亲鱼注射催产剂时,用纱布裹住提起乌鱼,在胸鳍基部进行注射,或在其背部进行肌肉注射。入针深度为0.2-0.3厘米。通常选用1毫升注射器,18号针头。注射器和针头均需经煮沸消毒后方能使用。

催产注射时间,雌鱼第一次一般安排在下午6-7时,第二次注射在翌日上午9-11时。注射后的亲鱼可放入小水缸内直径0.6米、深0.5米的水缸内入入一对亲鱼;也可用水泥作产卵池,10平方米左右的池内可辨5-6对亲鱼。池缸内应尽量置于避光的阴暗处,池中放入些水浮莲、水草或棕片等,供亲鱼产卵之用。产卵期间须避免噪音等外界因素干扰。亲鱼在注射后亦可放入池塘水草丛中,用聚乙烯网或竹帘等材料围成3平方米的水体,每3平方米放入1-2对亲鱼。第二次注射后次日清晨,亲鱼自行产卵、受精。乌鱼是分批产卵的,全部过程约需12-24小时。待产卵结束后,将亲鱼捞出。

4.鱼卵孵化

乌鱼的受精卵呈金黄色,圆形,相互连成片状,上浮于水面。鱼卵一般可仍于产卵池内孵化,也可捞起鱼卵,置于孵化设施内孵化。鱼卵孵化池可采用有充足水源的水泥池,规格多为10×5×0.7(米)。每只孵化池可放鱼卵50粒。孵化池的数量可视生产规模而定。在鱼卵未入池前,孵化池池水用0。1ppm孔雀石绿消毒。若鱼卵在产卵池内孵化,也可用0.1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用药后边注水、边排水,使水位保持不变,根据乌鱼在天然水域中产卵于水草丛生的阴凉处之特点,孵化场地上应搭棚,避免阳光直射。孵化期间的水温应尽量保持稳定,温差最好能控制在2℃左右,否则将影响到孵化率。

也可将鱼卵移入直径约60厘米的塑料盆中孵化。盆中水深约15厘米。每盆放5000-8000粒鱼卵,塑料盆宜放在室内,以避免阳光照射和雨淋。

鱼卵移入孵化池(盆)内后,当水温为20℃-30℃时,约经10多个小时,受精卵逐渐呈灰色、深灰色,未受精卵即变为白色,卵表面布满呈白色的水霉。为避免受精卵感染,可用镊子或吸管及时清除。当坏卵较多不易剔除时,可用0。1PPM孔雀石绿消毒。孵化期间,孵化池 (盆)应每天早晚各换一次水,排出池内部分旧水,同时注入部分新水。排水和注水后池水位应保持不变。换水速度不宜过快,操作时动作应尽量轻,以免卵受震动。孵化用水,若采用含有适量浮游植物的浅绿色水源进行孵化,效果较佳。

乌鱼卵的孵化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异。水温为20℃-22℃时,孵化约需45-48小时;水温25℃时,约需36小时;水温26℃-27℃时,约需25小时;水温30℃时,约需22小时可孵化出鱼苗。

由于鱼亲鱼是分批产卵的,因此鱼苗孵出亦略有先后。鱼苗孵出后,应及时清除卵膜,以免卵膜溶解后引起水体恶化,影响鱼苗成活。鱼苗刚孵出时,抵抗力差,不宜换水过多,以防水温温过大而起鱼苗患病。在孵出的当天,池水换水量应为2/3,第2-5天换水量应控制在4/5左右。5 天后,鱼苗活动能力增加,每天早晚换水一次。

刚孵出的鱼苗全长在4毫米左右,体灰黑色,侧卧漂浮于水面处,活动能力弱;孵出后3-4天内,鱼苗依靠体内的卵黄囊为营养,不必投饵;孵出后5天左右,卵黄囊吸收完,可将鱼投入苗种池内培育。

若此时鱼苗仍继续暂置于孵化池内,则须及时投饵。一般可投喂轮虫和小型水蚤,投放量视鱼苗摄食状况而定,以少量多次为宜。如投饵量过多,乌鱼苗、水蚤会同时消耗水中溶氧,易引起水体缺氧,导致鱼苗、水蚤的大批死亡。鱼苗孵化8-10天后,鱼苗个体长大,池中密度提高,此时应放入苗种池内培育。

【苗种的采捕和培育】

(一)天然苗种的采捕

在乌鱼繁殖季节,湖泊、水库、江河、沟塘等水域中,常能见到成群的天然乌鱼苗,较易捕获,是苗种捕捞的时节。捕捞工具为密目的抄网。在发现乌鱼巢后,可根据鱼苗集群的特性,用抄网捕捞。白天乌鱼苗活动性较强,难以捕获。累宜在夜间捕捉,此时鱼苗行动迟缓,且常浮于水面换气。当闻有水泡声,寻发声处,网从其下方插入水中后立即向上捞起,可捕获。如捕获到的是刚吸收完卵黄囊的鱼苗,则应先集中于苗种池培育一段时间,待体长达到7-8厘米后移入成鱼池内饲养。若脯到不同规格的苗种,需经过筛选,将规格相近的个体分别放于各个池中培育,以免互相残杀。如捕获8-10厘米的乌鱼种,可直接放入成鱼池内饲养。

在天然水域中休捕到的乌鱼苗种,通常采用水桶等容器运送。运输用的容器宜水浅口大,以期提高运输成活率。常用的水桶规格为:口径48厘米,桶深24厘米。每桶可装4-7厘米的鱼种1500-2500尾,运输时间在24小时之内较为安全。运输大规格鱼种,可在鱼篓内底部铺放水草,将乌鱼种放于水草上,然后再放入些水草,即可进行运输。在启程前淋一次水,可运输8-12小时;若运输时间稍长,应每隔6-8小时淋水一,中安全运抵目的地。

(二)人工培育苗种

乌鱼孵化较易,但苗种培育则难些。乌鱼的孵化率高的可达到90%以上,一般也达60%左右。而鱼苗的成活率,高的约为70%,通常只有20%-40%。鱼种成活率仅为鱼苗总量的30%-50%。因此,提高乌鱼成活率,是人工培育苗种的关键。乌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摄食。对于孵化池移入苗种池的乌鱼苗,须及时投喂适口的饲料。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0.2-0.4亩为宜,水深0.5-1.0米。苗种培育池在鱼苗放养之前,要清塘消毒。先排干池水晒底,再以每亩塘用60-75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7-10厘米时),然后每亩池塘投放200-250公斤绿肥(大草),或施1000公斤有肥料作基肥培育水质。施放后约10天左右,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鱼苗可下塘。

乌鱼苗的放养密度,视池塘条件、水质、饵料基础及养殖技术,可掌握在每亩5-10万尾,一般放6-7万尾为宜。鱼苗孵化出4-5天,卵黄囊消失,鱼苗全长达8厘米左右时以摄食轮虫、小型水蚤等浮游动物为主。若池中培育的饵料生物不足时,须及时补充饵料。可以采用施追肥的方法,即每周施绿肥一次,每亩每次投放150公斤。若水质仍不够肥,可再施有机肥100公斤。此时鱼苗鳃上器已形成,常集群于池边,游泳时不时浮出至水面,将吻端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同时以鳃利用水中溶解氧,鱼苗亦常摄取浮于水面的饵料,因而楞投喂由蛋黄酵母豆饼维生素等配制而成的末状配合饵料,放于水面上,作为补充饲料,每天投喂一次,放养当日每万尾鱼苗投喂1公斤配合饲料,以后随鱼苗摄食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投喂量。此外,也可从专门培育枝角类的池内捞取水蚤进行投喂。鱼苗孵出约10 天,全长为10毫米以上时,鱼苗摄食挠足类成体、小型甲壳类、切碎的丝蚯蚓和蝇明等。3周左右,鱼苗体色转为黑色,可直接投喂丝蚯蚓、蝇蛆等活饵料。经20-25天培育,全长可达3厘米左右。

由于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集聚在一起。投饵时游弋于群体中心和体弱的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况良好的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饲料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二要改进投饵方法,使鱼苗能均匀摄食。可采取一天多次投喂;或在投喂前,结合鱼池换水,用流水将鱼群冲散,使鱼苗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基本一致。

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池塘内密度提高,且由于鱼苗个体因摄食不均出现差异。当鱼体达4厘米以上时,已具食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群个体,因此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开始出现,将大大除低成活率。为此应及时地、经常地捕捞过筛,按不同大小,分池培育。3.5-4厘米规格,每亩放养密度以1万尾左右为宜。或直接放入家鱼、罗非鱼等成鱼池中搭养。再经过20天左右培育,全长可达6厘米上下,体色变为灰黑色,此时可放至成鱼池内进行成鱼饲养。

在苗种培育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以现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水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在培育的初期,轮虫、水蚤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的不足,都会使苗种摄食不均而成长势不 致,引发相互残食。因此当池塘天然饵料不足时,可在池塘水面上设置黑光灯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适当投喂水蚤、切碎的鱼虾或人工配合饵料,但量要掌握好,不宜过多。否则过剩的残饵积累,易造成水体氨氮骤增,水质恶化。乌鱼苗有集群的习性,若发现集群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是在天气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将鱼苗捞起后分散放到本苗种塘的其他地点。要注意水色的变化,尤其在高温季节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起苗种浮头、泛塘,造成苗种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据苗种的生长情况,适时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调节水质,增加水体的空间,调整苗种的密度。注水不仅可提高水中溶氧,还可与投喂饵料有机结合起来,使苗种能均匀得到充足的饵料。

【成鱼养殖】

(一)单养

通常可养殖家鱼的池塘或将洼池、旧坑经适当改造,即可养殖乌鱼成鱼。池塘面积1亩左右,水深1-1.5米。池塘四周须用砖石、竹篱笆或聚乙烯网片等材料筑成高50-60厘米的围墙,以防乌鱼跳起逃走。根据乌鱼喜隐蔽、怕暴晒的习性,池内可种植些水草、水浮莲、莲藕之类的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池水面的五分之一。这样既为乌鱼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又为鲫鱼等产粘性卵的鱼类造就了一个必要的繁殖条件,从而为乌鱼增添了天然活饵料。池水PH值要求中性或微碱性,透明度为50厘米左右。如水源充足,尽量采取微流水形式饲养,或采用勤注新水的方法,使水质保持清新。

放养时间为5-6月。放养前,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方法、用量与苗种培育池同。放养规格要整齐,须经过筛,按大小规格分塘饲养。放养量视放养规格,一般全长3厘米规格的鱼种,每亩可放养1.5万尾左右;全长5厘米鱼种每亩放0.8万尾;全长10厘米鱼种每亩放0.5-0.6万尾;全长15厘米规格,每亩放0.25-0.3万尾为宜。若水质良好、饲料充足、饲养经验丰富,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反之,则应降低放养量。

为防止在养殖过程中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相互残杀,可采取分级养殖的方法,一般大致可分为三级养殖。分级养殖的规格和密度参表7。

乌鱼分级单养的规格和密度

级别 饲养规格(克/尾) 密度(尾/亩)

1 0.25至1-1.5 9000

2 1-1.5至50 4500

3 50至400 2200

投喂的饲料要求适口、充足。动物性饲料主要不小、小、昆虫、蝇蛆蚯蚓青蛙蝌蚪、蚊子幼虫、切碎的鱼肉或畜禽肉等,植物性饲料为饼粕、米糠玉米粉麦麸等。若鲜活饲料来源方便、价格低廉,则可采用投喂鲜活饵料的方法进行饲养。以投喂切碎的冰鲜鱼块为例,饵料系数约为6-7。如动物性饵料欠丰富,可采取用人工配合饲料来喂养。配合饲料主要可由鱼粉、饼粕、米糠、玉米粉等原料配制而成。用颗粒饲料加工机加工成颗粒饲料,其粗蛋白量需40%以上。

投喂饲料应做到定时、定量、定点。颗粒饲料可投放于饲料台上,或放在竹箩内并将其吊入水中,供乌鱼食用。饲养期间经常注入新水,使水体保持充足的溶氧、清新的水质。池塘的注水口设于离池堤30厘米以上为宜,以免池水加水时,引起乌鱼跳跃逃跑。在期间,若发现乌鱼个体间差异明显,及时拉网过筛,将超长规格的个体移入他池,以免发生种内残杀。

乌鱼的单养,往往因活饵料来源不畅、成本偏高等因素,普遍开展养殖受到限制。在我国台湾,乌鱼的人工饵料以80%剁碎的低质鱼、20%鳗鱼饲料等配制而成;在泰国,投喂用80%海杂鱼、10%米糠和10%碎米,另加维生素,经搅拌均匀后,捍成团状于饵料台上。单养养殖,投入资金较多。为此,单养乌鱼不仅要研制出廉价、适口的人工配合饲料,还可在苗种阶段适时进行配合饲料的驯养。驯化方法可在投喂水蚤时同时适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逐步增加配合饲料投喂比例,减少活饵料数量,最终全部改为投喂配合饲料。在驯养过程中不能中途混投小鱼等活饵料,否则乌鱼会专追小鱼而弃食配合饲料,造成投喂的饲料未被食用而在池塘底部大量积累,使水质恶化,影响乌鱼生长萧山。

由于乌鱼的市场销路好,因而近年来在广东中山市、番禺市和浙江萧山市、绍兴县、杭州郊区等地,乌鱼单养较为普遍。在广东一带,亩单产可达5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为养殖四大家鱼的数倍。浙江萧山市南阳镇左东村的陈氏两兄弟,各开挖了面积为300平方米、深2米的池塘一,分别放4000与4600尾乌鱼鱼种,经18个月的饲养,每户产成鱼3500多公斤,产值达8万余元,获净利4万余元。

(二)混养

在养殖鲢、、鳊、罗非鱼等家鱼的成鱼塘混 养一定数量的乌鱼种,不但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还可借乌鱼来清除塘内的野杂鱼和其他水生生物,减少池塘中不必要的生物耗氧,从而达到充分挖掘池塘生产潜力、增加养殖品种、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的目的。

家鱼成鱼塘内搭养乌鱼,要做到放养时间的差别:家鱼放养时间要早,一般以1-3月为宜,乌鱼则在5-6月放养。还要做到放养规格上的差别:家鱼的放养规格要大,乌鱼放养规格要小,最好相差一掊,即如乌鱼放养规格为5-7厘米长,家鱼则最好达15厘米以上。此外,乌鱼的放养规格尽量做到整齐,放养的数量亦不宜过多,一般每亩混养4-5厘米的乌鱼种30尾左右。若池塘内野杂鱼、小虾、水生昆虫较为丰富,或在池内投放一些大规格的鲫鱼、罗非鱼,使其产卵繁殖后代,供乌鱼食用,这样,乌鱼放养数量沿可适当提高。乌鱼种放入后,一般不必再投饵。经5-6月饲养,个体一般 150-400克,个别可长至500-600克,每亩可获乌鱼9-18公斤。

湖北省洪湖县黄家口区永宁湖村渔场,在1000亩精养家鱼塘内,7月份放养10厘米长的乌鱼种3万尾。到11月份干塘时,平均每尾乌鱼重达0.5公斤,总净收乌鱼1.5万多公斤。

广东省高要县在一只面积为7.5亩的成鱼塘内,放养家鱼、罗非鱼,混养乌鱼。放养和起捕情况为:鳙、鲮、草、鲢、鲤按常规的放养模式放养,一般是鳙鱼每亩75尾,规格1公斤6尾,一年放4次;鲮鱼每亩75尾,规格16.6厘米,一年放4次;草鱼每亩50尾,规格16.6-23.3厘米,一年放2次;鲢鱼每亩1000尾,规格5-6.2厘米,一年放一次;鲤鱼每亩50尾,规格7.2厘米,一年放一次。罗非鱼4月上旬每亩放100-120尾越冬亲鱼或放1000尾6厘米左右的鱼种。乌鱼在5月中、下旬放养,规格为3.6-5.0厘米,每亩放100尾。至11月起捕干塘,每亩产鳙、、草、鲢、鲤鱼共为403.5公斤,罗非鱼329公斤,乌鱼18.6公斤,平均每亩总产达751.1公斤。收获时乌鱼每尾达0.2公斤,最大达0.6公斤。

【鱼病防治】

乌鱼搞病力强,在江河、湖泊等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中,池塘内有害物质造成的危害,病原体的侵袭,鲜活饵料可能携带的疾病,操作不慎引起的感染及乌鱼本身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体内对疾病抵抗力的减弱等原因,导致发病率增加,危及养殖鱼类的生长,甚至使乌鱼致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乌鱼的疾病,以预防为主,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一)病原菌疾病

1、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可能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菌感染而致。

症状:病鱼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和鳍基充血发炎,特别是胸锗基部和近鳃盖后缘的体两侧有与鱼体侧线垂直的出血条纹。有的病鱼眼眶、肌肉充血。严重时腹部肿胀,腹腔内积有无色腹水,肝脏有瘀血,肠道充血且无食物。

流行与危害:鱼种培育阶段在鱼苗投放15天后易发此病。原因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残饵未及时清除而导致病原菌大量滋生而致病。成鱼养殖一般6-8月流行。危害面广,密度过高的乌鱼养殖池会感染发病,尤其是冬令清塘不彻底、池底积淤过多,养殖池水水质老化、过肥,鱼体更易感染发病,来势凶猛。往往是从发现充血症状后3-4天即出现大批暴死现象。

预防方法

预防

(1)药物清塘。常用清塘药物有:

生石灰:干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亩用60-75公斤。南方在清塘8天后,北方盐碱地10-15天后,可放鱼入池。带水清塘,每亩用125-150公斤(水深1米时),南方15天、北方20-25天后,鱼可入池。

漂白粉(含氯量30%-32%):每立方米水中用20克,7天后鱼即可入池。

③91高效净:每立方米水中用15克,2天后鱼即可入池。

(2)池水消毒:

①生石灰:在发病季节,每亩15-20公斤,全池泼洒,或在食台周围泼洒,每月1-2次。

②漂白粉(含氯量30%-32%)或漂白精(含氯量65%):1-1。5PPM漂白粉或0。1-0。3PPM漂白精,全池泼洒或食台周围消毒,每月1-2次。

③鱼安:每立方米水中用0.3克,全池泼洒。

(3)鱼体消毒:

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水温15-30℃时,浸洗10-20分钟。

(4)饵料鱼消毒:

饵料鱼应选用新鲜无病,投喂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30分钟。

(5)内服药:

鱼服康B-I型:每100公斤体重,用本品50-100克,混入饲料中,1日1次,连用2-3天。在发病季节,每隔5天重复一个疗程。

(6)管理措施:

鱼池在冬季起捕干塘之后,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养殖期间,及时捞起饵,水体保持清新。

治疗

(1)消毒药:

①生石灰:每亩(水深1米时)用本品15-20公斤全池泼洒可有效控制并缓解此病。

福尔马林:20-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③91高效净:每立方米水中用1-1。5克,全池泼洒。

(2)内服药:

①鱼服康B-I型:每100公斤体重,用本品100-150克,混入饲料中,1日1次,连用3天。严重时间隔3天后,再重复一个疗程。

金霉素(或氯霉素、呋喃唑酮):每100公斤鱼体重,用金霉素1-2克,或氯霉素2。5-5克,或1克呋喃唑酮,拌入饲料中,每隔15天为一个疗程。每疗程为3天,每日投喂1次。也可将上述药物拌入蝇蛆的培育基中,然后加消毒过的蝇蛆,培养30分钟后将蝇蛆投喂乌鱼。

2、水霉病

病原:由水霉真菌感染而致。

症状:当乌鱼因操作、运输不慎而受伤后,水霉孢子乘机侵入鱼体伤处或病处。起初在病灶四周呈现出血点,而后病灶处黑色素消退,出现混浊的小白点,菌丝迅速繁殖向外伸展,呈灰的色、柔软的棉絮状,肉眼很易识别。严重时病鱼在水面离群独游,食欲锐减,肌肉呈浊白色,组织坏死,鱼体消瘦直至死亡。

流行与危害:在乌鱼生长的各阶段均会发生,尤其在越冬期更易感染,感染后不易发觉。水温18℃左右时,水霉菌丝大量滋生。尤其是从江、河、湖处捕获的野生苗种,极易因捕捞、运输不慎而引起鱼体感染。拉网时擦伤,鱼群间相互撕杀致伤,也会引起感染。

防治方法

预防

(1)药物靖塘:用生石灰清塘。每亩60-75公斤(水深10厘米时)。

(2)水体消毒: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使池水达20-25PPM,每15-20天一次:或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水体为20-20PPM。

(3)鱼体消毒:苗种在入池前,用4%-5%食盐溶液浸洗3-5分钟。

(4)苗种运输、拉网时操作须小心,谨防鱼体受伤。

治疗

(1)福尔马林30PPM全池泼洒。

(2)高锰酸钾30-50PPM全池泼洒。

(3)孔雀石绿0.15-0.20PPM全池泼洒。

(二)寄生性疾病

1、小瓜虫病

病原: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俗称白点病。

症状:寄生在乌鱼的鳃、鳍及表皮上。初发时粘液分泌增加,运动失调。病情严重时出现 鳍条开裂,鱼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鱼体表面出现不少小白点,鳞脱落不齐。小瓜虫寄生在鳃组织,引起鳃小片受损,分泌粘液增多,鳃丝有肿胀现象,严重时出现贫血,由深红色转变为桃红色。眼眶充血,角膜模糊,变成浊白色。病鱼滞留于水面,游动缓慢,反映迟钝。

流行与危害:多发于1-2龄鱼种。因小瓜虫繁殖和生长的水温为15-25℃,所以流行季节一般为3-4月或10-11月。是一种流行较广、危害大的鱼病,尤其在密养条件下,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密养,鱼种消毒,饵料消毒等。

(2)用20-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施药后若开启增氧机,效果显著。

(3)用0.1-0.15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2、碘泡虫病

病原:由泡虫寄生引起的鱼病。

症状:鱼病的体色发黑无光泽,腹部略显肿大,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苗种的肾脏有少量白色、椭圆形的孢囊存在,成鱼整个肾脏长满孢囊。病鱼时而窜至水面,时而钻入水中,严重时腹腔大量积水,直至死亡。

流行与危害:在乌鱼的苗种、成鱼阶段均有发现,以成鱼发病为多。流行季节为5-9月。病鱼体内寄生部位形成孢囊群,将丧失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此病目前尚无良药可治。病轻时尚可控制,严重时难治,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1)用生石灰干法清塘。为杀灭池底淤泥层中的孢子,最好在施药后第二天用铁耙将底泥翻耙一次。

(2)鱼种用1PPM90%晶体敌百虫浸洗3-10分钟,效果尚佳。

(3)病鱼、死鱼集中埋于离鱼塘较远的土中,埋时在鱼体上洒些生石灰等。

(4)在流行季节,每隔15天用0.3-0.5PPM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3、鱼鲺病

病原:由鱼鲺寄生所致。

症状:鱼鲺寄生鱼体后,用口刺吸血,并分泌毒液,刺激鱼钵,造成病鱼极为不安,狂游,窜跳。

流行与危害:在乌鱼养殖中较常见,对鱼种的危害较大。5-9月份较多见。病鱼因体表粘液增加,极易引发水霉病等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0.2-0.5PPM浓度全池泼洒。施药时间在下午4-5时,效果理想。

(2)用0.5PPM浓度灭虫灵B型,全池泼洒。

(三)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

蓝藻过多引起的中毒

病因:当乌鱼养殖池内水质过肥、不中氨氮偏高时,尤其在盛夏高温期间,水色呈蓝绿色,,池表面出现厚厚的一层水花,蓝藻生长过盛,而其死体沉于水底后很快分解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症状:中毒后的病鱼一般表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眼眶充血,鳃色暗紫,鳃耙上蓝藻积贮,肝脏上有块状淡黄色斑纹,胆囊色淡,肠道充血。中毒初期出现狂游,夜间跳跃水面,随后鱼体行动迟缓,滞留于池边、水草旁。

流行与危害:流行季节为盛夏高温期。直接危害乌鱼的生长和生命。

治疗方法

用0.6-0.7PPM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施药后开启增氧机,增氧12小时后,更换1/2-1/3的池水。严重时换水后可按20PPM浓度计,将高锰酸钾粉剂、均匀地投入池中,使其沉于池底缓慢溶解,氧化底层有害物质。

【捕捞技术】

乌鱼为底栖鱼类,通常生活于水底,受惊后则钻入淤泥之中隐藏起来,因此捕捉极不容易。但在天然水域中,在乌鱼的产卵期间,由于亲鱼有护苗习性,此时捕捉较方便。只要手持鱼叉在鱼巢附近耐心静候,待发现亲鱼就迅速将叉插下将其捕获。或在普通钓鱼竿的鱼钩上装好鱼、虾或青蛙等诱饵,从鱼巢的上端送入水下,此时护巢亲鱼误认为敌害来临,会奋起攻击,吞食诱饵击上钩。

捕捉养殖池塘中的乌鱼,除采用拉网捕捞外,亦可根据其喜流水的特点,采用流水冲击的方法捕获。即用水泵将水从水位低于鱼塘的沟渠、水塘内抽水提入鱼塘内,在水泵出水口附近开一水渠让水流回原处。当水抽入鱼塘时,乌鱼会陆续游向水泵出水口附近,然后会顺着水流自动游入水渠。在水渠的一端设置一网,可以捕到乌鱼。但需捕获池塘内的全部乌鱼,应将鱼塘的水排干,捉尽淤泥、水草中的乌鱼。塘边的杂草和洞穴中,也是乌鱼的栖身处,捕捉时不可漏掉。若冬季起捕时间过迟,乌鱼往往蛰伏于淤泥中,不易捕尽,可待来年春季气温达15-20℃时,再起捕为宜。但在鱼种下塘时,池内绝不该再留有乌鱼,以免个体大的乌鱼直接危害投放的苗种。

【药用功效】

乌鱼味甘性寒,有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效用。产妇及做过外科手术的病人,用500克以上的乌鱼一条,刮鳞去鳍肠后,加水、盐少许,炖汤服,可促进子宫和伤口愈合,去淤而生新。病后体虚之人,经常食乌鱼炖汤,有滋明养心,除湿消肿之效用。此外,产后无乳或少乳时,用500克以上乌鱼一条,油煎后加、黄酒、、味精适量,炖汤,待汤汁白如乳汁时,连汤带食用,其催奶之功远胜于鲫鱼汤鸡汤

  治慢性肾病综合征,浮肿不退,可用500克以上乌鱼一条,剖后洗净,将大蒜、赤小豆填满鱼腹,用厚、纸裹数层,用水浸透,置灰火中煨熟,淡食或蘸糖、醋吃,在一天内分几次食完,连服数天。治肾病、心脏病和养障碍性水肿,及孕妇水肿、脚气浮肿等,用乌鱼500克,冬瓜200克(切块)同煮,加入葱白10克,食盐少许服食。用乌鱼一尾,去肠杂,将苍耳叶填入腹内,另在锅内放入苍耳60克,将乌鱼放在苍耳叶上,放入适量的水,文火煨熟,淡食,有祛风解毒,补虚扶正的疗效。

配图

所属分类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 动物 下旬 乌鱼 黑鱼 生鱼 鳢鱼 长江流域 黑龙江 江西 安徽 河南 辽宁 广东 广西 台湾 福建 云南 水肿 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