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喷火式战斗机(英文:Spitfire Fighter),是二战期间英国的一型活塞式战斗机,是欧洲最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之一,也是二战名机。 喷火式战斗机是英国第一种成功采用全金属承力蒙皮的作战飞机,其综合飞行性能,在二战时始终居世界先进水平。尽管因为操作和飞行员因素在空中损失颇多,但是它的优良性能还是为英国维持制空权以及欧洲战局的扭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喷火式战斗机是英国维克斯-超级马林公司设计师米歇尔以S系列竞速飞机为基础,按照英国空军的战术、技术要求于二战前设计的,其造型精美,性能优异,也被称为“战斗机中的虎式坦克”。各型的喷火式战斗机共计生产了约22907 架,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本退役。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25年,超级马林(Supermarine)公司著名飞机设计师较早尝试单翼设计的先驱雷金纳德·米切尔为马林公司设计了S.4竞速飞机,其采用中单翼,外形设计简洁,于1925年9月13日创造了363千米的速度纪录。后来他又改进设计了S.5竞速飞机,英国皇家空军于1927年首次用S.5水上飞机参加了著名的施奈德奖竞赛,并以452千米的时速夺得第一名,而S.5水上飞机可以说是喷火式战斗机的原型。尔后米切尔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罗尔斯·罗伊斯的发动机。1929年9月12日,S.6改进型以530千米的速度创造了新的速度纪录。

1930年,英国航空部根据国际形势和航空技术的进步,发布了新的研制战斗机规范F7/30,要求研制高飞行速度、高巡航速度、高爬升率、大航程战斗机,并从作战角度着眼将飞机火力增加一倍。这个文件改变过去的保守状况,使英国战斗机研制进入一个新时期,对战斗机设计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其最富戏剧性的是单翼机和双翼机之间的竞争,为了达到规定的速度,单翼机是首选方案,但稳定性好又要选择双翼机,另外其他方面的选择是是否采用可收放起落架,变矩螺旋桨,升降副翼以及承力蒙皮等。

1931年,米切尔设计的S.6B飞机再次以547千米的速度在施奈德竞赛中获胜。1933年,米切尔又设计了Type 224飞机,该飞机机翼为鸥型,座舱为开放式,起落架也不可收放,虽然没有获得很大成功,但他不断致力于对它的改进。

1934年,英国航空部又制定了新的战斗机研制规范F5/34,要求研制最大速度440千米以上,装6至8挺机枪的新型战斗机,有许多公司参与竞争,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双翼机完全消失。设计师卡姆提出了新设计方案,这架最终被命名为飓风式的战斗机虽然是全金属单翼结构,但采用了“愤怒”式的机身结构和尾翼形状。从技术角度看,飓风式战斗机没有采用当时普遍应用的承力蒙皮结构,其他新技术应用也不多,因此它可以说是经典结构与现代模式的结合。与此同时,米切尔又先后设计了Type 300和K5054飞机。

建造沿革

英国空军部提交了一份可用名称名单给维克斯·阿姆斯壮公司来命名这种Type 300新飞机,时任维克斯公司主席的罗伯特麦克莱恩称呼他的女儿为“小喷火”,这个字从伊丽莎白时代起是指一种特别火热,凶恶类型的人,因此它建议用喷火式来命名。但实际上这个名称先前已被用于内定为米切尔稍早的F.7/30 Type 224的设计。米切尔回应:“他们就会选择那种血淋淋的傻名称。”极可能是延用抄袭稍早设计的Type 224。

1935年1月,喷火式原型机由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开始生产,1936年3月5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在试飞过程中,速度达到554千米/小时,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各种报告对它的反映很好,这也立即引起英国皇家空军的注意,并决定大量订购这种新型战斗机。可惜米切尔因长期劳累而病倒,年仅42岁于1937年夏去世,代替他的设计师约瑟夫·史密斯继续将喷火式投入生产,并承担了进一步改进工作,喷火式生产型于1938年8月开始装备空军。

二战中喷火式战斗机大量生产,并不断进行改进,先后发展了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和舰载战斗机等诸多改型,其各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别。喷火式不计各种亚型和海喷火的各种改型,其原型机的改型就有24个,根据使用发动机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早期灰背隼型、后期灰背隼型和兀鹫型。 如果全部计算,共40余种型号,归纳起来形成了两个重要系列 ,即陆基型喷火式和舰载型“海喷火”。喷火式不但技术性能优异,其生产数量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陆基型喷火式总产量为22907架(一说为22759架),舰载型“海喷火”总产量为256架(一说为2408架),其中产量最大的为Mark V和Mark IX,均超过5000架。 二战后,喷火式仍在不断改进,如Mark XXI型结构上有较大改动,装4门20毫米机炮,可挂炸弹。喷火式连续生产了12年后,在英国本土于1947年停产;在英国以外,1954年4月1日,马来西亚仿制的最后一架喷火式Mark XVIIII型飞机出厂。

喷火式的各种Mark型并不说明生产时间,比如实际上喷火IX投入生产要早于喷火VII和VIII,有的Mark型号下还有各种亚型,飞机本身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第一款喷火VB是其实是以喷火IB为基础改装的,第一款喷火IX原本是喷火VC。皇家空军一般用罗马数字标明改型编号,这样一直标到喷火XVI,从17开始改用阿拉伯数字一直到最后一种喷火24。另外文中还会标出型号数,这个是超级马林公司的绘图设计数字。另外还有一些编号如K、L、N,这是英国皇家空军给予每一架喷火式都有的生产编号。

服役历程

1938年8月4日,喷火式首架编号K9789抵达位于达克斯福特(Duxford)的第19中队,在飓风式提供给诺斯霍特(Northolt)的第111中队之后九个月,作为皇家空军第二种装备了8挺机枪的现代化单翼战斗机,喷火式投入服役。在中队长亨利·卡森(Henry Cozen)的指挥下,19中队开始用喷火式Mark I型换装原有的“长手套”(Gauntlet)双翼机。1938年慕尼黑危机时,第19中队是唯一的喷火式中队。

1938年10月31日,第二个接收喷火式的达克斯福特第66中队接收了编号K9802的喷火。这样,1938年末,皇家空军已经拥有了两个齐装满员、储备充足的喷火式中队。1939年9月3日,战争爆发时,喷火式已经配备给了十个中队,达克斯福特的第19、66和611中队,霍恩丘奇(Hornchurch)的第54、65和74中队,丘奇芬顿(Church Fenton)的第72中队,卡特瑞克(Catterick)的第41和609中队,以及阿伯特辛奇(Abbotsinch)的第602中队。除此之外,第603中队正在藤舍(Turnhouse)用喷火式更换原有的“角斗士”战斗机,而已经交付的总计306架喷火式中,已有36架因训练事故报销了。 此外,喷火式还曾出口或转让生产,成为不少国家的主战机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退役。

技术特点

机型结构

喷火式战斗机采用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灰背隼/梅林”型大功率活塞式发动机(如灰背隼63型发动机的功率为1710马力)和良好的气动外形。喷火式采用半纺锤形机头,有别于当时大多数飞机的平秃粗大机头,整流效果好,阻力小。发动机安装在支撑架后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后是半硬壳结构的中后部机身。机翼采用椭圆平面形状的悬臂式下单翼,虽制造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但气动特性好,升阻比大。飞机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却器等都装在机冀内,飞机驾驶员为一名,单座座舱视野良好。

喷火式战斗机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单翼结构、全金属承力蒙皮、铆接机身、可收放起落架、变矩螺旋桨和襟翼装置,与同期德国主力机种Bf-109相比各有千秋,水平机动性及火力方面略胜一筹。喷火式的极速比德国的同类战斗机略差,但稳定性更佳,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的负担。由于喷火式的翼载荷比较低,因此与常采用“高速接近,一击就跑”战术的德国战斗机格斗时,可通过水平机动性好的优势夺取战场主动权。

动力系统

喷火式战斗机Mark I型的最大速度为563千米,喷火式Mark V型的最大速度达到628千米,1943年出现的喷火式改进型最大速度达到730千米,喷火式的后继新型的怨恨式战斗机最佳飞行状态下,速度高达795千米,这已接近活塞式飞机的极限了,由此可见它的改进潜力相当大。 喷火式从Mark XII型开始换装功率更大的“兀鹫/格里芬”发动机后,其极限速度突破了700千米/小时的大关,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均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武器装备

喷火式战斗机一般装备8挺7.7毫米口径机枪或2门20毫米西斯帕诺机炮和4挺7.7毫米或2挺点50勃朗宁机枪,还可携带1组约250公斤炸弹 。

翼型分类

喷火式战斗机不同型号的挂载、武器、载弹量都不同,常见的翼型有A型,B型,C型,D型,E型,LF型和晚期翼型。其中A型是最基本的,装备8挺303勃朗宁机枪,每边4挺,这个基本构型直到1942年的C型翼才改变。D型为无武装的侦查型,机翼内藏有66.5英制加仑的油箱。有的喷火式采用裁短翼来换取低空性能和滚转能力,这些喷火有的会标注LF低空战斗机,而有的则没有标注。

B型从A型改装而来,起初安装两门西斯帕诺I机炮,弹鼓暴露在外,之后改用弹链供弹的西斯帕诺II,可以安装两门西斯帕诺(60发每门炮)和四挺30.3英寸机枪(350发每挺枪)。

C型是为了减少工时和原料浪费而设计的通用机翼,分为三种武装,和A型一样的八挺机枪,和B型一样的两门机炮加四挺机枪和全新的四门机炮,此时的西斯帕诺II全部使用120发弹链供弹,单门炮载弹量提升一倍,同时机翼下各有一个硬点可以挂载250磅航弹。由于高空会让暴露在外的机炮受冻,C型没有空间安装炮管加热系统,所以实际上绝大多数飞机还是采用装120发西斯帕诺两门加上350发30.3英寸口径机枪四挺的配置,有的飞机先安装四炮之后又改回两炮四枪的配置。另外尽管早期的喷火型号也挂过炸弹,但是真正定位为战斗轰炸机的要从喷火IX开始。

E型和C型的结构差不多,不过外侧的机枪口被取消了,常用的武器配置为120发西斯帕诺机炮两门和250发50勃朗宁机枪两挺或者是120发西斯帕诺四门。由于1945年5英寸勃朗宁机枪才正式在RAF中服役,所以在此之前使用E型机装5英寸机枪的只能算个人的改装。

在战后的晚期型喷火上,由于马力更强,所以重新设计了机翼,最初的新机翼理论最大速度为580迈,约合930千米/小时,经过改进后新机翼的理论最大速度则为825迈,约合千米/小时。标准武装为150发西斯帕诺II机炮或者是短身管的西斯帕诺V机炮四门。

型号侧视

性能数据

机体参数(喷火式Mark VC)
乘员1人
长度9.1米-9.54米/9.83米
翼展11.23米/12.19米
高度3.57-3.9米
机翼面积22.5平方米
空重2540公斤/2983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3400-3629公斤/3648公斤
动力1台灰背隼63型水冷活塞式发动机
推力功率1650匹马力(1210千瓦-1230千瓦)
最大飞行速度655/657-660千米/小时(高度为7620米)
实用升限11300米-13100米
转场航程1060公里
可带燃油564升
作战距离760公里
运输距离1000公里
海平面爬升1310米/分
推重比0.35千瓦/千克

系列型号

早期喷火

喷火式早期的作战寿命很成问题,在15000英尺(约合4572米),机枪很容易被冻结,这是因为枪管加热装置直到第61架喷火Mark I型K5054才被引入。之后又改进机枪位的设计使得灰尘污垢不容易阻塞枪管或者弹链,从而增强了机枪耐用性,也使得加热效率更高。早期型喷火使用的是机械式瞄准镜,1938年下半年开始巴尔-斯特劳德有限公司的GM2型反射式瞄准镜被选为制式装备并安装在喷火上。这些早期型喷火在18500英尺(约合5600米)最大速度362迈(约合583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在10000英尺(约合3000米)时为2490英尺/分(约合758.95米/分,即12.6米/秒),实用升限(爬升率降低到100英尺/分,即0.5米/秒)为31900英尺(约合9700米)。

Mark I

喷火式早期型继续改进即为Mark I型 ,德哈维兰和陆道生产的螺旋桨被改进称为“通用”螺旋桨,于第175架喷火开始装备。随后根据驾驶员的反馈,将原本的平滑式座舱盖改为吹滴式座舱盖(一种介于水滴式和平滑式之间的舱盖形式,喷火上非常常见)以改善头顶空间和视野,同时将手泵式起落架改为液压式。这一系列的改进让喷火I型可以达到18600英尺(约合5700米)时最大速度367迈(约合591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10000英尺(约合3000米)时为2150英尺/分(约合655.32米/秒,即10.92米/秒),实用升限为34400英尺(约合10500米)。驾驶员座位后方的11号框架处安装了一个稳压器,从N30XX号开始这个安装位置被提高了,因此影响了后方通透性,从N32XX开始稳压器直接安装在驾驶员座位头靠正后方。其他的改进和飓风式战斗机一样,包括安装防弹玻璃和轻型合金装甲板以及后来被自封油箱取代的油箱防火套件。

1940年,德哈维兰新型的螺旋桨为喷火式I型带来又一次起飞距离和爬升率的重大改进。两段式方向踏板被 安装于所有前线喷火,这样能使飞行员的腿脚在战斗中抬得更高以更难出现“黑视”,也能让喷火能够小幅持续转弯。另一个改进是安装了后视镜,后来这种笼罩式后视镜被更简单的方形可调整式后视镜所取代。1940年9月开始,喷火式开始安装IFF系统,以避免误伤友军的情况再次发生。同时安装了新型电台,这使得飞行员能够更清晰地听到指挥以保持编队。1940年下半年开始,喷火开始安装舱盖一键抛离设备,只要拉动拉杆,座舱的锁定就会解除并被气流吹走,这种设计可以让喷火的飞行员更容易跳伞逃生。1940年11月,超级马林公司决定将新生产的各型喷火的副翼从布蒙皮制更换成轻型合金蒙皮,但是在此之后七个月,交付的喷火依旧还是布制蒙皮副翼。1941年5月,用金属蒙皮副翼的喷火才从生产线上下来。

PR Mark I

二战开始之前,照相侦察机常规的做法是将轰炸机改装而成,这些轰炸机保留自卫火力,但是这并不能防止它们 不被敌人截击。1939年8月,空军中尉劳伦斯·隆巴顿在空军中校雪梨·科顿(澳大利亚发明家、摄影师和摄影技术先驱,供职于英国皇家空军)的启发下在皇家空军总部备案了一个名为“敌区内照相侦察机”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隆巴顿认为应该选用高速小型战机改装来对敌区上空进行侦查,这些飞机可以利用其高速和高升限的特性来避免被探知和截击。隆巴顿推荐使用去除武装和电台加装油箱和照相装置的喷火来执行这种任务,空军上将休·道丁与其会面后,命令战斗机指挥部抽调两架喷火,N3069和N3071调离战斗机指挥部,送往驻扎在大伦敦市黑斯顿机场的黑斯顿飞行队,这是一个由雪梨·科顿指挥的秘密侦查组织。两架喷火被移除武装和电台,填上空的机枪槽和面板以保证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采用浅蓝绿色“考姆汀”涂层并抛光。机翼机枪的弹链安置处安装两架焦距5英寸(约合127mm)的F24航空相机,可以拍摄飞机下方一个方形区域。安装加热装置以保证相机不会被冻结,镜头不会因为高空而起雾模糊,这种喷火被称为喷火Mark I PR A型,最高速度达到390迈(约合627.64 千米/小时),其后的几种亚型也是以战斗机框架为基础制造的。

1941年,喷火PR系列被重新命名:C型改名PR Mark III,D型改名PR Mark IV,E型改名PR Mark V,F型改名PR Mark VI,G型改名PR Mark VII,其中D型是超级马林制造的第一款长距离侦查特化版。战争开始后,高速喷火被改造成PR Mark II照相侦察机,竞速灰背隼II被灰背隼XII替代,PR专用座舱玻璃也替换了竞速风挡。但是油箱容量过小又无法改造,导致无法作为照相侦察机使用,在战争期间作为联络飞机往返于英国各个机场之间,K9834于1946年报废。

Mark II

1939年夏天,喷火Mark I早期型K9788开始搭载新型的灰背隼XII发动机进行测试,成功后,使用这种发 动机的喷火就被命名为喷火Mark II。灰背隼XII被交给纳菲尔德子爵的巨型影子工厂(纳菲尔德子爵,指第一代纳菲尔德子爵威廉·莫里斯,英国著名发动机生产商和慈善家。影子工厂,是英国为了对应战争情况增加飞机产量的计划)独占制造。灰背隼XII有1175马力,使用了科夫曼发动机启动器而不是前后其他灰背隼所使用的电子点火系统,这使得前部右舷整流罩上有一个小小的泪滴状突起。与之前的灰背隼发动机所用的全乙二醇冷却剂不同,灰背隼XII采用的是7:3混合比水乙二醇混合冷却剂。Mark II设计了全新的专用螺旋桨,螺旋桨-发动机组合能让喷火II在17000英尺(约合5200米)时能快过Mark I后期型6-7迈(9.4-11 千米/小时),并提升爬升率。虽然由于总重的增加,最大速度依然不及早期的喷火I型,但是作战能力却强得多。喷火II生产了8机枪的IIA和机炮的IIB型。喷火II很快交付并迅速替代了喷火I的地位,替换下来的喷火I型则被送往训练设施。

1941年上半年,一部分喷火II被用作“长程”喷火,它们在左翼下挂了一个40英制加仑(约合182升)的副油箱。在满油的情况下,飞机操纵性下降,极速下降了26迈(约合42 千米/小时),爬升率和实用升限也下降了。一些中队用这种飞机来为轰炸机提供长距离护航。在喷火Mark II退居二线之后,一部分被用做空对海搜救任务,最初命名为Mark IIC,之后改名为A.S.R. Mark II(A.S.R,Air-Sea Rescue,空对海搜救)。发拥挤用灰背隼XX替换了灰背隼XII,搭载搜救套件和发烟炸弹。

Mark III

喷火III是第一款改进喷火基本设计的机型,其进行了若干用于后来型号的改良。动力采用1390马力的罗-罗RM 2SM, 后来被命名为灰背隼XX的发动机。翼展减小到30英尺6英寸(约合9.3米),翼幅减小到220平方英尺(约合20.4平方米),总长度则增加到30英尺4英寸(约合9.2米)。强化的主起落架则前置了两英寸,以保证着陆稳定性。襟翼完全打开时可以括住轮子,尾轮也可以完全收缩,风挡完全重新设计。

1940年3月16日,喷火III第一架N3297首飞。1941年上半年,喷火V一架 W3237被按照喷火III进行改进,但它的尾轮不可收缩。在N3297交付给罗-罗之后替代了W3237的位置。W3237则变成了专用测试机,并一直使用到1944年9月。尽管喷火III准备用来替换早期的喷火系列,但灰背隼XX被优先供应给飓风 Mark II系列,这导致喷火III搁置,转为集中精力研发改良喷火Mark V系列。搭载灰背隼XX的喷火III在21000英尺(约合6400米)时最大速度为400迈(约合640千米/小时)。N3297随后也成为发动机测试机,并转而使用A型翼型,并交付给罗-罗。改装安装了一台原型灰背隼60发动机,这也使得N3297变成了喷火Mark IX的原型机,重新编号为348型。

Mark V

1940年下半年,英国皇家空军预测德国会用Ju-87轰炸机对不列颠进行新一轮的持续高空轰炸,此时开始研发对 应这种情况的搭载新型发动机的喷火Mark VI型,而在战机研发未完成之前需要拿来应急的就是喷火Mark V。1941年Mark V问世,细节改进颇多,最基本型是在喷火I型上安装了一台功率1440马力的灰背隼45发动机,且配备了单速单段机械增压,火力也加强,可装8挺7.7毫米口径机枪或2门20毫米机炮和4挺机枪,化油器也进行改进使得飞行员可以做零重力机动而不用担心断油;Mark VC还将冷却器移到了机头下方,可带250千克炸弹。之后不少Mark I和Mark II都被改装成了Mark V,共生产了6479架,是当时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 喷火V主要有三个版本,为VA、VB和VC,每个版本下还有若干亚型。其中Mark VA(331型)继续使用装有8挺点303勃朗宁机枪的A型翼,20800英尺(约合6300米)时最高速度为375迈(约合603千米/小时),并能在7.1分钟内爬升至20000英尺(约合6100米)。

喷火V还被大量销往其他国家,总共有300架喷火VC热带型被运往澳大利亚交付给RAAF,143架喷火VB(包括喷 火II版)交付给苏联,60架短翼VB交付给葡萄牙,12架交付给皇家埃及空军(REAF,Royal Egyptian Air Force),1944年足足有一个中队之多的喷火VB热带型交付给土耳其。喷火V还有一架被称为戴姆勒-奔驰版喷火V,1942年11月,英国103中队的一架喷火VB EN830 NX-X在当时还受德国控制的泽西岛圣三一区迪阿蒙庄园的一片白萝卜地迫降。这架飞机还能被修好,于是被送到雷希林的德国空军研究所,并涂装德国空军的颜色和标志试飞,之后测试结果认为喷火的灰背隼发动机应该被戴姆勒-奔驰的DB 605A-V-12发动机替换。随即这架喷火被送往戴姆勒-奔驰位于斯图加特南方埃希特尔丁根的飞机测试部门,戴姆勒-奔驰的工程师拆掉灰背隼发动机后发现其发动机舱和Bf-110G的几乎完全一样,DB 605发动机装好后,螺旋桨和机械增压进气口则从Bf-109G上拿来,完成了安装。其他的改变主要是将英国式的装 备改成德国式的。完成后,戴姆勒-奔驰版喷火从1944年初开始飞行,德国飞行员非常喜欢并轮流驾驶。1944年8月14日,美国陆军航空部队(USAAF)的轰炸中,这架喷火被炸毁。

Mark IX

喷火式F Mark IX是专为抗衡德军Fw-190战斗机而发展的另一种主要改型,早期的IX型由喷火I,II和V型改装而来,其换装了灰背隼61型发动机,最大平飞速度为656千米/小时,高空性能良好,配备有2门机炮和4挺机枪。1943年下半年工厂转而生产换装灰背隼66发动机的喷火式 LF Mark IX,喷火式IX型共生产了约5665架。

Mark XVI

喷火式F Mark XVI型几乎与IX型号相同 ,但它的发动机为美国授权生产的灰背隼266,并在一些零件工艺上与原版有所区别,由于这款发动机在低空才更好的发挥性能,所以喷火Mark XVI型均采用截翼翼型来提高低空的性能与滚转,武器配置为2门西斯潘诺20mm机炮和2挺点50勃朗宁机枪。

兀鹫喷火

兀鹫喷火是指采用了罗·罗公司的“Griffon Vulture”发动机的新型喷火,是继灰背隼发动机系列的喷火式之后设计的,依照其命名惯 例该发动机称之为“兀鹫/格里芬”发动机,不包括侦察机在内采用此款发动机的喷火主要作战改型有IV,XII,XIV,18,21,22和24,它是喷火式战斗机家族中最重要的性能提升改型,但操作的平和度不及灰背隼喷火,但这并不影响它脱胎换骨的变化而带来的优势。

海喷火

海喷火战斗机是英国皇家海军二战中使用的第一种国产现代化舰载战斗机,也是二战后期主力舰载战斗机。海喷火也有近10种改型,开始的海喷火只是在喷火式Mark V的基础上加装着舰钩并加强起落架而成,直到海喷火Mark III才采用可人工折叠机翼,换装了1585马力的灰背隼55M型发动机,后又改用功率更大的兀鹫15型发动机。

1938年,超级马林公司向英国海军部提出了一项基于喷火式的海军改型,以竟标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的下一代战斗机。由于人为因素,海军部最后还是选择了费尔利公司的管鼻燕式战斗机作为舰队航空兵未来的主力战斗机。但是在战争初期面对性能上佳的德国的梅塞斯密特和福克战机时,管鼻燕式战斗机的性能就已经不适应舰队防空的要求。于是海军部不得不向空军部求援,要求获得使用当时已经大获成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许可。虽然空军部拒绝了这一要求,但最后还是同意调拨给海军一定数量的喷火式Mark I型,然而海军却要求空调拨最新型的喷火式Mark V供海军改装使用。

1941年9月,经过之前不断的协调,空军同意海军定购了首批250架基于喷火Mark VA和VB型的战斗机,但是在双方签订订单时,皇家海军依旧没有确定究竟要在这些飞机上作何修改以适应舰队航空兵的需要。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在生产过程中这些飞机仅在原喷火式Mark V型的基础上简单加装了着舰钩,该型号后来被成为海喷火IIC,共生产372架。海喷火IIC还可细分为海喷火IIC基本型和海喷火L.IIC,后者换装了功率较大的灰背隼32型发动机。海喷火Mark L.IIC的后期型号还装备了灰背隼55M型发动机和固定的C型机翼,该型号被称为海喷火L.IIc(Hybrid),Hybrid即英语混合之意,但是实际上该型号是机翼不可折叠的的海喷火Mark III。在这些新生产战斗机可以服役以前,皇家空军先期借给皇家海军110架原属于空军的喷火Mark VA和VB,以及3架Mark IIB型战斗机用于训练。在这113架战斗机中有59架(包括3架Mark IIB)加装了着舰钩,这是首批在皇家海军中服役的喷火系列战斗机。根据训练中的经验教训,此后部分由空军划归海军的喷火Mark VB型战斗机和原来已在训练中已经使用过的喷火进行了更彻底的改装,并首次拥有了“SeaSpitfire”的称呼,即“海喷火”,并被编为海喷火Mark IB。

海喷火Mark IB和Mark IIC型战机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降落存在一定困难、飞行员视野不佳、起落架强度不足,尤其是飞机在着舰过程中着舰钩有时会无法钩到拦阻索,并且当着舰钩反弹后会损坏机体后部,其损失于起落故障的飞机数量远大于损失于空战的数量。总体来讲,早期型的海喷火在低强度作战条件下使用还是合格的,但是其脆弱的结构制约了其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在上述计划进行的同时,2架原属于空军的喷火Mark V型战斗机被送往工厂作了彻底的改进。这两架飞机改装完成后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实验,这为以后海喷火的设计和改造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1942年2月10日,第一架海喷火Mark IB型战斗机成功降落在光辉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这标志着海喷火正式服役的开始。先后总共有166架原属于空军的喷火Mark VB型战斗机被改装为海喷火Mark IB,这些改装主要包括加装着舰钩、对机身后部进行强化、加装海军标准的无线电、用于飞机弹射器的设备和折叠式机翼(仅限于海喷火的部分型号)。

海喷火的另外一个主要型号是海喷火Mark III型。该型号又分为海喷火Mark F.III型和海喷火Mark L.III型。海喷火Mark III型是海喷火系列中第一次装备了可折叠机翼的舰载战斗机。海喷火Mark L.III型装备了转速较低的灰背隼55M型发动机,其速度和机动性比装备灰背隼55基本型发动机的海喷火Mark F.III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海喷火Mark III总共生产了约1220架,是海喷火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型号。出于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对舰载侦察机的需要,一定数量的海喷火Mark L.IIC和Mark F.III型还加装了2台f.24航空照相机改作侦察机。改装后他们的编号变为海喷火Mark L.R.IIC和Mark F.R.III。在执行侦察任务方面,机动灵活的海喷火具有相当的优势。

1944年11月,从一开始就作为机翼可折叠的舰载战斗机设计的海喷火Mark XV开始制造,其首次使用了兀鹫发动机。1945年5月,海喷火Mark XV正式服役,该机装备了单级增压的兀鹫VI发动机和不对称散热器。在战争结束时共有8个舰载航空兵中队装备了海喷火Mark XV,另有4个中队正在换装。这些海喷火Mark XV与美制F4U和F6F共同组成了这一时期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的战斗机主力。海喷火Mark XV结合了海喷火Mark III型的机翼、喷火Mark V型的机身和Mark XII型的发动机罩与螺旋桨。由于兀鹫发动机的旋转方向与灰背隼正好相反,所以海喷火Mark XV在起飞 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海喷火Mark XV服役时二战已经接近结束,但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低空特性,所以在在进攻日本本土时主要担任拦截日军神风飞机的任务,该型号共制造了390架。

二战结束后,在海喷火Mark XV的基础上还发展出海喷火Mark XVII、Mark 45、Mark 46和Mark 47,并分别生产232、50、24和140架。海喷火Mark XVII与Mark XV类似,但是进一步加强了起落架并采用了水滴型座舱盖。部分海喷火Mark VII的后部油箱被航空照相机取代,改装为侦察机。海喷火45型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动力装置兀鹫61型发动机配以5叶螺旋桨或兀鹫85型发动机加上反转螺旋桨,它的机身结构与喷火Mark 21型相同。海喷火Mark 46是在海喷火Mark 45的基础上加装了水滴型座舱盖的变型,它的后期型号还采用了类似怨恨式战斗机的机尾。装备反转螺旋桨和液压折叠机翼的的海喷火Mark 47增加了机载燃油携带量,并参加了朝鲜战争,部分海喷火Mark 46和Mark 47还被改装为侦察机。

海喷火不仅装备了英国皇家海军,它还被部分英联邦国家和其他国家使用。在1946年3月14日到1954年4月29日期间,共有数量为35架的海喷火服役于加拿大皇家海军的803中队和883中队。法国舰队航空兵也曾经分别于1947年和1948年4月接收过一架海喷火Mark II和3架海喷火Mark III。美国海军从1944年开始曾经对两架海喷火Mark IIC型战斗机进行了飞行测试,该项目持续到了1945年的欧战胜利日。南非空军也曾经对一架编号为LR783的海喷火Mark FIII进行过测试。1951年海喷火正式从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中退役,但是直到1954年还有部分海喷火在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服役。海喷火不是非常理想的舰载战斗机,这主要是因为其在航空母舰降落时存在一定困难并且航程较短。虽然有这些不足,但是由于该机爬升快、机动性好,所以仍然能非常有效地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

高速喷火

高速型喷火是为了打破世界陆上飞机高速记录而改进的,尽管喷火I最大速度362迈(约合583千米/小时),但那是节流阀全开时在16800英尺(约合5100米)。而世界记录的要求是在245英尺(约合75米)高度以下飞行1.86英里(约合2.99公里)。而原型喷火在超低空的飞行速度只有290迈(约合470千米/小时),而1937年11月11日,特装型Bf-109 V13将世界记录提高到369迈(约合610千米/小时)。当K9834号喷火I下线之后,立刻进行为了打破世界纪录为目的的改装,所有军用装备全部移除,机枪座、无线电门等设置成可移除装备。使用特殊的冲刺型灰背隼II发动机和特殊的“竞速燃料”(汽油、芳香烃和甲醇的混合物,其中加入少量四乙基铅能够让功率短时暴涨到2100马力)。螺旋桨选用瓦茨四叶10英尺(约合3米)螺旋桨,冷却系统使用更强大的压水冷却系统,翼展降到33英尺9英寸(约合10.28米),翼尖改成圆形,风挡玻璃改用竞速专用,改造完成的高速喷火要比1938年最新的喷火稍重。1938年He -100 V2将记录改写为394.6迈(约合635千米/小时),这很接近尚未试飞的高速型喷火的极限速度。1938年11月11日,高速喷火开始试飞,1939年2月下旬,测试最高速度为3000英尺(约合910米)为408迈(约合657千米/小时)。

高速喷火继续改造,散热器和上部油箱被移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冷凝器和水箱。冷却水被填入引擎再通过冷凝管尽可能多的回到水箱内,无法冷却的则会从引擎的基座排出而形成一道蒸汽流。计算后,高速喷火可以在水和燃料用尽之前跑完全程并安全着陆。但是随后世界纪录在短时间内被连续刷新,1939年3月30日,He-100 V8跑了463.9迈(约合746.6 千米/小时),随后同年4月26日,Bf-209 V1则跑出了469.22迈(约合755.14 千米/小时)的速度。高速喷火被认为继续改造也不会打破记录而被放弃。

服役动态

英伦战区

1938年8月,欧洲战争爆发,英国皇家空军已有957架喷火式战斗机在11个飞行大队中服役,是当时盟军中唯一 能与德军的Bf-l09战斗机对抗的机种。1940年7月10日至10月30日,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不列颠之战。这对英国来说,是一场与德军争夺制空权的生死攸关的战役,英国举国上下投入了全部力量与法西斯作殊死搏斗,喷火式和飓风式等战斗机充当了空战的主角。英国防空体 系发挥了最大效能,加上拥有性能先进的飞机,挫败了德国空军的进犯。

1940年8月15日,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军出动974架战斗机与2000架敌机交战,结果以少胜多,使德军损失飞机数百架,损失率高达20%。从8月24日起的12天内,德军连续发起所谓的千机大轰炸,还是没有占到便宜,又被皇家空军击落飞机380余架。进入9月之后,重点转入首都伦敦的防空作战,在近50个昼夜的艰苦战斗中,有一大批德军的He111和Ju87飞机被击落在防区之外,这其中喷火式战斗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9月15日,300架喷火式和另一批飓风式飞机,仅在短短的20分钟内一举击溃敌轰炸机大编队,此次战斗直接导致希特勒“海狮计划“的破产,喷火式因此而获得“英国的救星“的美称,不列颠之战最后以英国胜利而告终,据统计英方损失飞机915架,德方损失飞机1733架。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深有感慨地说:“在战争史上,从来不曾有如此大量的人(指人民),从如此少量的人(指飞行员)那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

马耳他战区

喷火式战斗机在地中海-马耳他战区,同样有出色的表现。1942年3月,喷火式逐步替代飓风式战斗机之后,原来一度垄断天空的意大利MC20战斗机和BR20轰炸机等终于遇到了对手。同年4月份,一部分海喷火由美国的黄蜂号航空母舰运来增援,令局势发生明显逆转。

1943年下半年,盟军着手解放欧洲大陆。15个飞行大队的喷火式战斗机以马耳他境内的机场为主要基地,与各战场上空的德国飞机展开了血战。到12月喷火式挂上炸弹对修建在荷兰和法国境内的V-1导弹发射阵地实施俯冲轰炸。

北非战区

在北非,英国空军原先使用的“战斧“和“英俊战士“等战斗机,其性能装备不如对方,已显得力不从心。直到1942 年4月,大批喷火式战斗机投入,才使局势发生变化。

1942年6月,海喷火开始在皇家海军舰队中服役。同年秋季,为配合北非登陆作战,第一次从甲板上起飞投入空战。年底,英国海军已拥有6个中队的海喷火飞机,其中大多数为海喷火Mark IIC。

1943年9月,新改型的喷火Mark IX也飞抵北非,英国空军开始占有较大优势。四个月后,德军在该地区全面败北。

欧洲战区

1943至1944年间,海喷火先后投入萨来鲁诺、诺曼底和法国南部三大登陆战役,为盟军开辟新的战场提供了有力的海空掩护。

1944年,改装兀鹫发动机的喷火式Mark XIV与暴风战斗机和P-51等新型战斗机开始投入使用,使欧洲战场盟国空军的实力大为提高。到6月的诺曼底登陆时,仅喷火和海喷火就有15个飞行大队的兵力。

远东战区

1943年10月,第一批共3个飞行大队的喷火式战斗机开始进驻远东地区的印度。1944年7月,驻印度的喷火式战斗机已增加到10个大队。不久,喷火式Mark 8和美国的P-47等先进飞机又相继进入印、缅、南太平洋和澳洲等地区,使日本侵略者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1945年,海喷火在远东地区曾多次掩护美制“复仇者“鱼雷攻击机和“萤火虫“式攻击机,成功地对日军在斯麦特拉的炼油厂进行了攻击。在对日作战的后期,共有12个飞行中队的海喷火Mark III和Mark V战斗机活跃在南太平洋上空。

喷火式战斗机还参加过马来西亚和朝鲜半岛战争,中国志愿军空军在朝鲜空战中击落了2架喷火式F2。

总体评价

喷火式战斗机在整个二战期间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它参加过无数次重要战役,建立了不朽功绩,成为世人公认 的欧洲最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和二战名机。尤其是不列颠之战中,喷火式和飓风式等战斗机充当了空战的主角。 (环球网)

喷火式战斗机与飓风式相比,是真正的现代战斗机,是各种新技术结合的产物,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综合飞行性能上,都是英国二战时最先进和最出色的的战斗机。喷火式和德国Bf-109并列为欧洲战区最重要的两大机种,也是两架从大战初期到结束一直较劲的敌人。 (中华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