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提要地方病分类及其特征;中国重点防治的地方病基本情况及其流行特点;生物源性和化学源性地方病的预防措施;以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为例,叙述化学源性地方病的特点;人体需要量的适宜范围,过同和过低的预防。

病症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geo-chemical disease).

1.元素缺乏性 如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goiter)、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地方性硒中毒(endemicselenium poisoning)、地方性钼中毒(endemic molybdenum poisoning)。

中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中国地方病分布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如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截止1992年底,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仍有7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重病区7~14岁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15%,亚临床克汀病人达10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达4.2亿。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症2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3.7亿。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大骨节病(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克山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鼠疫(17个省、自治区)。大骨节病受威胁人口达1亿,患者200多万,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而鼠疫到1992年仍有4个省、自治区7个县发生人间鼠疫11起,发病37人,死亡5人,比1991年上升,且以云南为主。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牧区,1993年近1400个疫区,其中的1/2县已达控制标准,1/7县达稳定控制,中国发病率低于0.2/10万。

基本特征

发生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病区,

发生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疫区。两者基本特征相同。

(一)在地主病病(疫)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着高于非地方病病(疫)区,或在非地方病病(疫)区内无该病发生。

(二)地方病病(疫)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地方病的发病与病区环境中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调密切相关,或在疫区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

(三)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

(四)从地方病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

(五)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

(六)根除某种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可使这转变为健康化地区。

流行特点

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流行特点

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来源,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和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元素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分布在人体各部位,以维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致使平衡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地方病的发生。如缺碘地区多出现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过量地区则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缺氟地区可出现龋齿、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多,氟过量地区则引起斑釉齿和氟骨症患病率高等。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季节的不同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中国。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哈密、大河沿和乌鲁木齐,而成为新的自然疫源地。

预防控制

一、改革地方病管理体制,健全专业队伍

卫生部设有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针对本地区情况设立了专业机构,组建专业队伍深入病(疫)区工作。

二、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

(一)地方病的监测是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连续观察地方病消长趋势、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效果,为控制和最终消来灭地方病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方法。

(二)通过经常性监测,收集、分析、提供地方病动态信息资料,研究地方病的流行规律,作出预报预测及评价防治效果。

三、防治地方病主要是第一级预防

(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1.补充环境和机体缺乏的元素(1)在妇女妊娠前或妊娠初期补充足够的碘可预防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及发育性疾病如不孕、早产、死产、新生儿死亡等。出生后各个发育时期补充足够的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2)补硒可预防大骨节病、克山病。补硒(口服亚硒酸钠片、亚硒酸钠强化食盐、粮食喷硒等)后,可促使大骨节病发病率显着下降,患者骨骺端病变修复,也可使克山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并可预防其恶性发作。

2.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如防止氟、碘的过度摄入。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

1.杀灭宿主使宿主长期大面积下降是消灭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制措施。

2.杀灭媒介昆虫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化学药物(敌敌畏、敌百虫、除虫菊类药物)对蚤、螨、蜱均有效;此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涂沫驱避剂)及注意环境卫生。

3.消毒 又分(1)疫源地消毒:对有或曾经有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病源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3)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消毒是杀灭传播因素中病原体的重要手段,对预防鼠疫、布鲁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

4.预防接种通过生物制品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鼠疫活菌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只有半年;布鲁氏菌活菌疫苗和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能维持1年;Q热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较为持久。

案例

感染性疾病,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即自然、气候等条件不同,同一种病原体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可能也不相同。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有差异,对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传播、流行等也会产生影响。

猩红热

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尽管两三天后,皮肤会起“泥沙样”的红诊,但初起症状,如发烧、喉咙痛等,与普通感冒很相似。

香港:

香港那位病死的5岁男童,有两名7岁、13岁的哥哥,他们先后出现咳嗽、发烧等流感症状,但都很快痊愈。男童6月15日起开始发烧,曾向私人医生求诊。19日起,开始神志不清,反应呆滞,方到大医院求诊。当时身体已出现猩红热症状(如“鸡皮样”红疹),之后情况逐步转差,血压下降,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21日凌晨不治而亡。

2011年6月28日香港媒体报道:向来温和的猩红热,2011年突然肆虐香港。香港过去的3日,新增71例猩红热感染个案,令2011年累积个案增至637例。更出现两例死亡个案。疫情为近10年来最严重的。疫情可能要延续整个夏天。

上海:

20116月29日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市5月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771例,超过2010年全年总数,但没有重症或死亡病例。从6月中旬开始,猩红热病例数量已在逐渐下降。到目前为止,医院里收治的猩红热病人病情都不严重,及时吃些药物就能控制。

分析

香港大学分析细菌的基因图谱后,发现出现了基因“洗牌”现象:M12型甲类链球菌有3%的基因排序已经改变。

由于基因重组,变种病菌黏附、入侵呼吸系统的能力加大,而人类的免疫系统又难以辨别,并形成足够的“抵抗力”,导致病菌可大量繁殖入血,造成中毒血症,或败血性猩红热,导致病亡率上升。

两例死亡病例,都出现了“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其“血液化验样本含革兰氏阳性细菌,表明有败血症”。

病毒

因为链球菌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引发诸如发烧、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感冒症状。其中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红疹毒素(也叫猩红热毒素),可导致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发热,并使皮肤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

大人感染上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只是感冒而已,而3~8岁的儿童感染后,就很可能会发展为猩红热。但是,因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猩红热却相对较少见,孩子不舒服了,总会想到可能是感冒了,而不会往其他“怪病”上想,因此,临床发现,像这位病死儿童一样,将猩红热误诊为感冒的,很多。

猩红热最重要的感染源,是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非猩红热患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或其他呼吸道有链球菌感染但未发病的带菌者等。临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即家里爸爸、妈妈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使宝宝感染上了猩红热。

提醒

(1)大人出差、旅游归来,特别是从疫区归来,请不要立刻和孩子亲密接触。

(2)如果您是从香港归来,家中宝宝又不幸患上了猩红热,请一定要和医生说明。因为香港这次致病的病菌变异后,抗药性增强了。原来猩红热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十分敏感,变异后产生了抗青霉素、红霉素的能力,若再用此药,而无治疗效果,很可能会贻误病情!

大肠杆菌

以往的经验是,到不发达的国家出差,或旅游,大约有10%-60%的旅客会出现腹泻,一般都是具肠毒性的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一般都会带些止泻药,而到发达国家,因其卫生条件较好,让人比较放心,但这种观念现在要变变了。

因为前段时间,首先在德国出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迅速蔓延至欧洲多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11年7月4日,疫情已扩散至德国、奥地利、丹麦、法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造成4000多人感染,数十人死亡。截至6月27日,单德国的死亡患者就有47人。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因典型病例的粪便为鲜血色,因而得名。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与死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株为O157H7。该病自1982年于美国首次发现以来,一直为新发传染病中最为凶险的病种之一。在我国同样也有发生。

长期以来,德国报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和其他国家的差异很大。如,中、美、日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多有H7鞭毛,而德国菌株却没有H7鞭毛。

这提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

目前科学界猜测,本次暴发的菌株,是一种典型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通过噬菌体获得一种产志贺毒素编码基因而产生的变种。

病菌的致病性,在于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有致病性的酶。代谢产物的不同,引起的病症不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代谢物――红疹毒素,可以让孩子出现猩红热皮疹。

本次疫情中,大肠杆菌变种,让成人患者和儿童患者的症状也有区别:成人多出现“出血性腹泻伴腹部痉挛”;而儿童患者则经常出现“呕吐”。

登革热

动物是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分布受地理与气候的影响,所以,虫媒病毒所致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就是说,虫媒传染病通常会在某一地区存在,或高发。

个案:海南有对兄妹,6月19日同家人到泰国探亲,在泰国期间曾与亲戚家一名发热患儿有过密切接触。7月3日返回后,先后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在小诊所治疗,发热症状一直不缓解。后经海南省疾控中心检测,确诊为登革热。

个案:刘先生前往马尔代夫旅游,中途在马来西亚转机时,突发高烧,于次日回国挂水治疗。后因高烧不退,转到大医院,确诊为登革热,并确定是在马尔代夫感染的。

个案:王先生前段时间被公司派遣到柬埔寨出差,回来后高烧不退,经确诊在柬埔寨感染上了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蚊子)等特殊的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由于气候原因,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中南美洲地区,以及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为流行高发地区。

引起登革热的是登革热病毒。病毒太小了,小到还没达到细胞的结构,因此只能寄生到别的动物的细胞里,才能繁殖后代。病毒侵入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所寄生的细胞损伤,甚至死亡,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就出现临床症状了。

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需要时间,所以病毒致病有潜伏期。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