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起草,是用书面语言将作者的构思物化为文章。语出《后汉书·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起草

词性:动词

基本解释

[draft;draw up] 拟定初稿。

起草讲稿。

引证解释

1、指拟稿;打草稿。

后汉书·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明唐顺之《詹府燕集奉和上宰松皋公》诗之二:“分日传经清禁里,罢朝起草紫宸旁。”茅盾《动摇》五:“大概是托人起草,为人所愚了。”

2、地方方言。起草在湖南方言中意思是哺乳动物进入发情期。

基本含义

重要性:

写作是由物到义、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起草是用书面语言将构思成果物化为文章,完成由“意”到“文”的转化。对于协作者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当然从生活到文章,要经过双重转化。经过认真采集和深入构思,完成了由“意”到“文”的转化,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的“得意”。所谓得意,就是构思成熟啦。“意得则抒怀以命笔”,这是痛快淋漓地写出来,便是起草 。

起草的方法:

文章起草的方式方法很多,它是由人们的写作习惯决定的。纵观古今中外作家起草文章的方法多种多样,大体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气呵成和精雕细刻。

一气呵成。就是在构思腹稿和列提纲的基础上,一次写完初稿。它适用于篇幅较短的文章,对于篇幅长的文章,如科学论著、长篇小说、独幕剧等,要几次起草,但其每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章节部分也应该尽可能一次完稿,这样利于文脉贯通,文势畅达。

一气呵成的起草方式利于文脉畅达,作家灵感袭来,在创作激情冲动的状态中一次写完,可以完整地把灵感思维成果记载下来。但一气呵成的写法也较难,一般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做基础:第一是要有较充分的酝酿、构思打腹稿为基础。酝酿时间要长些,一旦构思成熟,就可以一气呵成写完初稿。第二,要求写作者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与修养,写作技巧纯熟,才有可能一气呵成。

精雕细刻。就是起草文章时,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边思考边写作,化整为零、精雕细刻地完成初稿。这种方法多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论性、学术性文章。它的优点是机动灵活,文字严密,结构紧凑,形成全文后不必改动过多。一些搞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人大都主张这样的写法。历史学家范文澜写文常常是使用这种精雕细刻的写法。“范老写初稿,都是用零碎的纸。他不是摇笔即来,沉思许久,才写一两句。一感不妥,又删去重写。积累了一些篇幅,才誉到比较整齐的纸上去。再经反复修改,然后找人用稿纸誉清。”(卞孝萱《范老的治学精神》),由于范老起草时精雕细刻,所以文章严谨细密,有学术价值

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由于理论性、学术性强。写作时需要逐字逐句推敲,边写作边思考,不妥处及时改动,利于严密推理,语言准确,使文章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所以,精雕细刻,化整为零,也是一种科学的写作方法,一些初学写作者也适于这种方法。(《应用写作》杂志,长春理工大学与吉林省写作学会联合主办)

注意事项

起草,是应用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起草文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根据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归纳了“七戒”。

一戒照抄照转。有些地方贯彻上级的文件,不是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而是不管效果,照抄照转。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上级的文件是面对一定范围讲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是从普遍意义角度考虑的,一些地方的特殊情况不可能都照顾到,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不可能讲得很具体。这就要求下级机关和单位必须根据上级文件规定的原则、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指出的,每个层次都不单纯是个执行问题,都具有主动和被动这两重性,即对中央的指示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又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问题的机动性,在被动中求主动。否则,对上级的文件照抄照转、“上下一般粗”,或者片面理解、各取所需,是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二戒师出无名。提出一个观点或提出一项政策,应当“师出有名”,有根有据。这种根据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不言而喻,贯彻中央部署,“根据”主要出自中央文件。按照实际需要作出的部署,也要注意有理论根据、文件根据。即把提出的意见放在当时所处的政治大格局中去考虑,使所提出的意见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当时政治大格局的要求。再一点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中央过去有指示,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又作出了新指示,起草文件时应把新指示作为部署工作的依据。党委是管全局的,工作涉及面大,所制发的文件涉及面也相应的大。因此,做起草公文工作的同志很需要加强对上级各类文件、领导同志讲话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掌握更多的根据和尺度。根据掌握得多、尺度把握得准,起草文件才能得心应手。

三戒无的放矢。公文为解决问题而制发,必须讲求针对性。否则,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列为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并在这一部分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通呢?”公文起草也要克服这个毛病,注意其针对性。很难想象,一篇毫无针对性的公文,能够打动人、影响人,推动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公文“份量”的标志。要增强公文的份量,做到有的放矢,起草之前,就应当首先搞好调查研究。问题调查清楚了,劲才知道往哪里使,讲问题、提对策才有针对性;政策、措施经过比较、论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行得通,有可操作性。

四戒朝令夕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也是这样,它也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但政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直接关系全局的稳定、事业的发展。正如我们平时常讲的:政策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全局稳,全局稳则事业兴。因此,起草公文时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检查:一是检查一下文件的基本精神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以及上级机关的决议、命令、指示有无抵触。若有抵触,应坚决改过来。二是检查一下同本机关已经发布的有关规定是否矛盾。对有矛盾的地方要认真进行分析,如果是对原有政策的补充、完善,表述一定要清楚,不可让人产生"政策要变"的误解;如果认为以前的规定确有必要修改或废止的,要提请有关方面进行研究、论证。

五戒用语失准。用语必须准确,这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衡量公文用语是否准确,主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确,判断、推理对不对。因此,在抽象概括某一事物时,首先要将事实搞清楚,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切实做到准确反映客观实际。比如,评价的话,要恰如其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分析问题原因的话,要客观、实在,确实号准脉,点出问题的主要症结;讲“两者关系”的话,要分清主次,同时防止片面性。另外,工作要细致,避免因粗枝大叶出现“硬伤”。比如,对所引用的话,要注意看出处和是否权威;同一个问题总结部分和部署部分都讲的话,要注意前后一致;对有疑问的话,要主动与有关方面沟通、请教,切实将问题搞清楚;对一些重要情况和数据,要注意核实,务求准确。

六戒篇幅过长。篇幅过长是许多地方和部门文件的一个通病。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么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虽然不是战争年代,但各级的工作都很忙、压力都很大。本来各类文件、简报就很多,如果再让大家看篇幅过长的文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很有必要提倡写短文。要压缩篇幅,很重要的要有“精品”意识。文件拿出初稿后,要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把令人生厌的繁言简化,把毫无实际意义的大话、套话、废话抹掉,努力做到既把好政治关,又把好文字关。

七戒无物无序。与此相对的是有物有序。有物有序是古人写文章所遵循的两条基本要求。“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一些公文这两方面都有缺陷。比如,有些文稿只提出问题,对如何解决问题,只讲了些原则话。有些文稿则内容繁芜,在一个段落层次里讲几个意思,令人读后印象模糊,不知所云。这两方面的毛病都应当予以纠正。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尽力把文件写得实一些,“干货”多一些。这样才能收到既便于抓工作、又便于抓落实的效果。同时,要讲求公文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写得好的公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却引人阅读,使人不厌其长;有的写得不够好的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使人看起来感到费力。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内容是否条理,语言是否流畅。由此可知,公文内容“有序”才有可读性。

上述“七戒”,归结起来是个学风、文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在于端正思想作风。在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者指导思想正确的情况下,起草者有无好的文风至关重要。正如古人讲的,“文如其人”,有文风端正的人,才有文风良好的文。

长春应用写作杂志社《应用写作》杂志(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写作学会联合主办)。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书面语言 拟稿 后汉书 张中丞传后叙 唐顺之 茅盾 书面语言 腹稿 独幕剧 灵感思维 摇笔即来 学术价值 化整为零 师出无名 无的放矢 反对党八股 朝令夕改 粗枝大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