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谯楼,是指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

引证解释

指城门上的瞭望楼。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唐彦谦 《叙别》诗:“谯楼夜促莲花漏,树阴摇月蛟螭走。”

《西游记》第六二回:“此时满天星月光辉,谯楼上更鼓齐发。”

郭风 《我与散文诗》:“我忽地想念起故乡县城里的那一座谯楼来。”

基本含义

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谯楼鼓角晚连营。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杭州歌曰:“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蓟州歌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益州歌曰:“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此三种击法,为天下南北谯楼鸣钟击奏之蓝本。

击钟之数,为何一百零八,此乃暗合一年气候节律也,盖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者相加,正得此数。释氏念珠亦一百零八,转借此义也。又紫禁城谯楼每次击钟前,必先奏以画角三曲。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此画角三弄,盖提醒君臣,不忘创业守成之义,一言一行,必欲尽忠国事。摘自熊召政著《张居正》第四卷《火凤凰》。

安庆谯楼

安庆市现存的明代建筑,除了尽人皆知的振风塔迎江寺以外,还有一座就是明初修建的谯楼,谯楼巍然屹立在司下坡之上,俨然一座雄关。

谯楼初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初,知府王延宾加以修葺,是知府衙署大门前的望楼。下为拱形门洞,深约20多米。上为双檐楼阁,气势雄伟。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驻南京(江宁)的安徽布政司,移至安庆,即以安庆府署为司署(俗称藩台衙门)并加以扩充。咸丰年间毁于兵焚,而谯楼独存,同治六年(1867)布政司吴坤修重修,题写“白日青天”四字刻石,嵌于楼外门洞之上。民国十一年(1922),安徽省第一任省长许世英,把谯楼当作自己的办公地点,许调离以后,谯楼又曾作为当时财政厅的所在地。随后谯楼又归迎江寺,在如今的谯楼上还有“阅经楼”的字样。 600余年历史的谯楼当之无愧地是安徽建省1760年的标志性建筑。无论从政治从历史从文化角度来看,它都无可争议是安庆古城的灵魂。 最早在谯楼创办学校的,是开安徽近代中等教育先河的全皖中学。全皖中学创办于1912年3月,首任校长为葛襄,先期召甲乙丙丁四班共60人,设有外国语,地理,数学,博物等新课程,后又开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等。中间因军阀混战一度停办。1915年学生规模扩大到200余人,校址也东迁到高等学堂旧址。后经多次演变,最后定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初级中学,1928年并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现安庆一中)。安庆一中校史将其源头分为三支,此为重要的一支。 1949年解放后,谯楼包括后面大院,一直为池州军分区部队所用。1990年5月,谯楼又先后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与安庆一中毗邻而居,正因为有了谯楼的所在,在其旁边的安庆一中也多了一份文化底蕴。

襄阳谯楼

襄阳谯楼2002年11月列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谯楼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气势恢弘。

到襄阳城繁华的南大街西侧,这里有一座古代城楼式建筑物,这就是有名的襄阳市古谯楼。这里虽居襄阳的闹市,一进院门,却感到幽深静谧。古谯楼位于襄阳城南街中段,又称滴漏台。它是古代用来观望和打更报时的。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明成化年间,知府何源筑层台,修两扇门,立谯楼于台上,下有基座,基座上建一重檐双层砖木结构房屋。基座南北长40米,东西宽16米,高6.4米。楼高9.6米,东西向,为2层重檐硬山式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明末被毁。清雍正五年(1727年)于旧址复建,后经多次修缮。

古谯楼坐西朝东,为砖石台基木结构楼。下层前后檐下用隔扇,上层前后檐下开窗。楼的南侧设一日圭。明嘉靖时,内置铜壶滴漏,以计时报更。

抗日战争时期的前后,这里设立了一所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楼被重加修缮。后来,这里曾做过襄阳市博物馆。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南宋时期,襄阳保卫战始于1267年,元军围城数年,却始终未能攻克。1273年正月,元军以力量很强大的投石机攻樊城,一举拿下该城。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城。元军造炮师亦思马因根据他对地势的细心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襄阳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第一炮就射中了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宋将吕文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了元军。相持数年之久的襄阳保卫战,就这样在投石机的怒吼声中宣告结束了。

襄阳古谯楼的记时作用虽然已被机械钟、石英钟等所代替,但是,谯楼却成了文物,成了永恒的历史文化,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代县谯楼

亦名边靖楼、鼓楼,在代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一九五八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南通谯楼

南通谯楼是古代城门上的望楼,有报警和报时两大功能。

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历代经多次重修。谯楼建成后一直是南通元、明、清历代州县署的前门,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权的象征。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了望的戍楼。由于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谓“子城”的城门之上,在当时通州城(今南通)内属最高建筑,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撤去原来悬挂的“海山要郡”匾额,换上新命名的“星枢楼”楼匾。楼名星枢,是依星相学说,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发达、人才兴盛。

谯楼和它前面的钟楼一起,两座中西体态各异的建筑紧密相连是清末明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样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合在全国实属罕见,钟楼谯楼是南通城市千年发展史的标志,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标志性建筑。199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颍谯楼

谯楼,又名钟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位于老县衙门前,占地140平方米。谯楼在明景泰三年重修,占地140平方米,为砖筑楼台式建筑。

台高6米,平台东西长14.7米,南北宽9.5米;飞中拱门洞宽3.5米,高4米,深9.5米[1];架层楼高五丈,铸钟二千斤,增置鼓大十围,民兴寝之便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知县李馥先在景泰旧址重建。

它是周边县市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7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唐彦谦 郭风 安庆市 振风塔 迎江寺 吴坤修 襄阳 襄阳炮 吕文焕 边靖楼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