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雕工有玉石雕工、竹雕工艺和石材雕刻等,钱泳、杜士元等都是被我们熟知的雕刻家。

作者

钱泳(1759-1844) 原名钱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长期做幕客,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词、篆、隶,精镌碑版,善于书画,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后扬州江人骥,得其残石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两,嵌之杭州诂经精舍之壁。惟诸碑中讹字甚多,泳未能一一正之。画山水小景,疏古澹远。有仿赵大年《柳塘花坞图》,藏故宫博物院。卒年八十六(虚岁)。 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辑有《艺能考》。

钱泳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这到底是因为家里富有,不用稻粱谋,还是因为个性使然,已无史料可查。这在今天也有点不可思议。这就像现在的孩子能考大学却执意不考。也许正因为如此,钱泳才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人云亦云,也才会年过八秩仍著述不辍,身后留名史册。

英文

Carver

engraver

[In`^reIvE(r)]

n.

雕刻师, 雕工

原文

乾隆初年,吴郡有杜士元,号为“鬼工”,能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舟,作“东坡游赤壁”:一方篷快船,两面窗隔,桅杆两,橹头稍篷及柁篙帆樯毕具,俱能移动。舟中坐三个人,其巾袍而髯者为东坡先生,着禅衣冠坐而若对谈者为佛印,旁有手持洞萧启窗外望者,则相从之客也。船头上有童子持扇烹茶,旁置一小盘,盘中安茶杯三盏。舟师三人,两坐一卧,细逾毛发。每成一舟,好事者争相购得,值白金五十两。然士元好酒,终年游宕,不肯轻易出手,惟贫困极时始能镂刻,如暖衣饱食,虽以千金,不能致也。高宗闻其名,召至启祥宫,赏赐金帛甚厚,辄以换酒。士元在禁垣中,终日闷闷,欲出不可。忽诈痴逸入圆明园,将园中紫竹伐一枝,去头尾而为洞箫,吹于一大松顶上。守卫者大惊,具以状奏。高宗曰:“想此人疯矣。”命出之。自此回吴,好饮如故。余幼时识一段翁者,犹及见之,为余详述如此。余尝见士元制一象牙臂搁,刻《十八罗汉渡海图》,数寸间有山海、树木、岛屿、波涛掀动翻天之势,真鬼工也。

译文

乾隆初年,吴郡有一个人叫杜士元,外号叫“鬼工”,他能够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小船。那小船刻的是东坡游赤壁的故事:一块方形的船篷覆盖在船舱上面的快船,两扇船窗,两根桅杆,船桨竹蓬以及船舵竹篙船帆桅杆都一一具备,并且都能够转动。船中坐着三个人,其中戴着头巾穿着长袍有胡须的是东坡先生,穿着袈裟戴着僧帽坐着好像在和东坡交谈的是佛印,旁边手拿洞箫开窗向外面张望的,就是和他们一起来的客人了。船头上有一个童子拿着扇子煽炉煮茶,童子的身旁放着一个茶盘,茶盘内放有三只茶杯。船上三个水手,两个坐着,一个躺着。纹路雕刻得比头发还细。

杜士元每雕刻好一枚小船,喜好的人都争着购买,值白银五十两。但杜士元喜欢喝酒,整年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不肯轻易动手,只有到了贫困之极时才肯雕刻。如果他有衣穿有饭吃,即使出千两银子,也买不到他的核舟。

字词解释

作:雕刻

毕:全部

具:具有、具备

俱:都

若:好像

从:跟从

置:放置

逾:超越、超过

惟:只有

极:十分

虽:即使

杜士元

杜士元(生卒年不详) 吴郡(今苏州)人,清代核雕工艺家,活动于乾隆(1736—1795)年间。能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舟形,雕工精细;所雕人物、禽兽,富有天然趣味,整体意境幽雅。因其好游荡,嗜酒,不肯轻易动手制作,每镌一核舟成,人们都以白金五十两的高价争购。曾雕“苏东坡赤壁赋”核舟,舟作一方篷快船,其中窗帘、桅杆、檐头、艄篷、舵、篙、帆、樯等都能移动,舟中雕东坡、佛印、吹箫客,船头有扇茶炉的小童仆,旁边有一放三只茶杯的小盘。舟中三人,两坐一卧,精细绝伦。又善在象牙上作浮雕,曾制作过一具象牙臂搁,上刻《十八罗汉渡海图》,在数寸大小中间,却有山海、树木、岛屿、波涛,有掀天动地之势。雕品为时人所爱,风靡一时。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乾隆帝弘历曾召他入京,居启祥宫,专为宫廷镌刻。世有“鬼工”之称。

玉石雕工

玉分南方工艺和北方工艺,每种雕工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北派、海派、苏派……或大气、或奇巧。

但南方工占市场80%的分量,而北方工不到20%,还有越来越萎缩之势”,在近日举行的“树国玉雄风,现珍品价值”的和田玉白玉展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声望介绍了南北两地在玉器雕工上的差异,认为历史、产业发展程度等原因导致两者的市场占有率、成交率、价格差距甚大。

虽然南北大师作品价格难以撼动,但随着南方产业链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浅工趋势”也有可能影响普通玉器的收藏价值。 南工不惜好料 北工惜料

自古至今,玉雕都有南北工之分。北方工以北京为中心,又称京作;南方工以苏州为中心,又称苏作。南北方的工艺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风格上。

南方工艺细腻,重细节部分的逼真精细,特别表现在玉器摆件上;北方工艺多用简练刀法表现,通常在玉石上留出较大面积,形成“疏可跑马、细不透风”的特点。

其次是造型差异。如清代典型的“松鼠吃葡萄”主题(寓意多籽多福),北方通常用一大片叶子为底,突出表面葡萄的形状;而南方就多把葡萄整体细致雕出来,并把葡萄底下的玉石掏空。

南方工向来“不惜好料”,为了一件精品可以牺牲不必要的部分;而北方工多“惜料”,尽量保留玉料的完整。如用一件50克左右的玉石来雕这件“松鼠吃葡萄”,南方工手里的成品最多20~30克,而北方工手里的成品估计还能有40多克。

从艺术角度讲,南方工更求极致、完美;但由于和田玉材料的逐渐减少,大部分收藏者以称重来作为衡量玉雕的标准之一,令南方工艺师们也逐渐关注这个问题,借鉴北方工的特点。

南北工不是收藏标准。

“我们几年来了解的、收藏的都是南方工的玉雕”,在这场由广州市文物总店和山西德玉堂举行的和田玉展览中,不少收藏者才第一次见识了北方工艺。

事实上,南方工历来都是市场主流。据王声望估计,市场上南方工与北方工的市场占有率起码是8:2,市场普遍认可南方工,对北方工并不熟悉。其中最根源的是历史原因,在清三代时,南方工更是深受历代帝王重视。

在当代,南方工比北方工影响力更大,还因为南方多聚集大师级人物,整体价格高于北方大师;南方玉雕人才比北方多,后继有人,而北方从业者日益减少;南方玉雕产业发展甚好,影响力广,北方难成规模。

特别是集中名家的苏州、杭州、扬州、上海等地,更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玉雕中心。大部分北方的商家或买家,在买得好料后,纷纷不惜成本到扬州找工艺师雕刻;新疆和田玉的主要加工地就集中在苏州、扬州或河南。

许多北方的年轻工艺者纷纷到扬州、上海学习玉雕。这种趋势令北方工在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小。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北方工大气、质朴,具有传统的古风,艺术水平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虽然南北大师的作品价格都难以撼动,但随着南方个别产业链的扩大,部分工艺师也跟随上“浅工之风”,部分玉雕商品雕刻功夫不到位——这种态度降低了部分玉雕的收藏价值。对于收藏者来说,应该不分南工、北工,而是挑选自己喜欢的风格和精品之作进行收藏。

一般都说苏州工比较精巧,大众比较首肯。

海派近年来工艺越来越高,因为上海是人精扎堆的地方。易少勇、付雪、飞刘忠荣他们都在上海。

竹雕工艺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著称,潮州工则以透雕见长。 圆雕 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 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胜。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宫,于养心殿服务。 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想象所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最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意到即止。 留青 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竹材干后始能奏刀,此时表皮已由青转白。所谓“迹若粉描”,与留青之花纹正合。刻后不须一两载,表皮即呈淡黄色,但此后变化不大。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故皮、肌色泽之差异会越来越明显。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摩掌玩,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阴刻 是指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线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 透雕 透,意为穿透。透雕又称通雕。通,意为贯通。有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底版使图象空灵突出,分为单面镂空雕与双面镂空雕。有在圆雕基础上作镂空透雕,雕出内层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层透雕,多的可达五六层。 贴黄 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其工艺乃取竹筒内壁之黄色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侵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据已知文献记载,以上杭为较早。贴黄器以木为胎。木胎可随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为圆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并因此而增加其实用价值,所以贴黄器是值得并应该提倡的。不过贴黄甚薄,只能浅刻。一般民间的贴黄器,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但清宫所藏,精工华美,远非民间者可比。 镶嵌 为了增加竹木雕的层次感,采用与载体色泽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形成图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称“百宝嵌”。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赵大年 钱泳 履园丛话 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