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此病在2004年之后再无发病报道。

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现有资料表明,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

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SARS的诊断

中国卫生部2003年5月颁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②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数减少。

(4)胸部×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诊断标准

(1)疑似诊断病例:符合上述诊断依据(1)+(2)+(3)条,或2)+(3)+(4)条,或(2)+(3)+(4)条。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上述(1)+(2)+(4)条及以上,或2)+(2)+(3)+(4)条,或2)+(2)+(4)+(5)条。

(3)医学观察病例符合上述2)+(2)+(3)条。

(4)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符合下述标准中的一条即可诊断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钟;②低氧血症,在吸氧3~5L/min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02)<7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02)<93%;或已可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l)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③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h内病灶进展>50%;④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⑤具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或年龄>50岁。

SARS的治疗

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2)避免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祛痰药。

(3)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可能引起Reye综合征;或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4)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做相应的处理。

氧疗

出现气促应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1)鼻导管或鼻塞给氧常用而简单的方法,适用于低浓度给氧,患者易于接受。

(2)面罩给氧面罩上有调节装置,可调节罩内氧浓度,不需湿化,耗氧量较少。

(3)气管插管或切开经插管或切开处射流给氧效果好,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和保持气道通畅。

(4)呼吸机给氧是最佳的氧疗途径和方法,常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有以下指征之一。

(1)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持续3天不退。

(2)48h内肺部阴影面积扩大超过50%。

(3)有急性肺损伤(ALl)或出现ARDS。4.抗菌药物的应用为了防治细菌感染,应使用抗生素覆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临床上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抗病毒药物

至今尚无特定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时可选择试用抗病毒药物。

重症病例的处理

(1)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监护:尽可能收入重症监护病房。

(2)使用无创伤正压机械通气(NPPV)。

(3)NPPV治疗后,若氧饱和度改善不满意,应及时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4)对出现ARDS病例,宜直接应用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出现休克或MODS,应予相应支持治疗。

SARS的预防

近距离飞沫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大声讲话、打喷嚏形成气溶胶颗粒,喷出后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亦可导致感染。有证据显示急性期患者可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污染住宅的排污系统。若出现污水和废气反流,可能会造成局部环境污染,从而引发感染。

在流行期间尽早隔离患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避免长时间在人群密集的“高危地带”逗留,尤其是体质虚弱者。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避免疲劳,增强身体免疫力。严格配戴口罩、护目镜,定时洗手及接触可疑物品后洗手。室内注意通风,每日通风3次以上,保持居住及工作环境空气清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科学 医学 疾病症状 头痛 腹泻 肺损伤 葡萄球菌感染 肺炎 链球菌感染 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