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作“香云纱”。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实际上是薯蓣科的薯莨汁液泡过的小提花绸,和广东顺德、南海、三水、佛山等地特有没有被污染过的河泥(俗称“过河泥”)发生化学作用的产物。薯莨汁液主要成份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和“过河泥”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黑色沉淀物,凝结在制作绸缎的表面。香云纱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

2011年07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纱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遇水快干、不易起皱、富有身骨,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产地环境

顺德是珠三角腹地,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甘蔗、桑基、鱼塘”,是和谐、循环生态的典范。塘中之鱼以草为饲,鱼之粪便积于塘底,混合于泥之塘泥是多年生的甘蔗、多年生的桑的最佳沃土。蔗——甘、脆而多汁,桑——柔嫩而翠绿。蔗叶、桑叶,蔗基上、桑基上之青草统统可以喂鱼,这就是和谐的循环生态。

顺德接近珠江水系出海口,其中主干流西江、北江从广西、湖南之崇山峻岭之间涌出,途经数百里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带,到达中山、南海、顺德,同时主干流分成无数支流,形成河涌交错如网,流速更加缓慢,河床下细润无沙之泥层逐渐沉积,形成丰富的晒莨技艺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同时,河涌两岸多是平坦之地,到处可以种植青草以形成晒莨技艺的主要场地——“晒地”。晒莨技艺另一主要原料——薯莨,在高要、禄步、新兴等地之山麓,随处可见。发展到民国初年,顺德(伦教)拥有晒莨工场已有300余场之多。

历史渊源

香云纱(绸),亦即莨纱、绸,具有近600年历史。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广东就已用薯莨染整、晒制出土蚕丝织物,这就是广东特产莨绸的前身。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南海开始织造土蚕丝平纹织物——绸,经晒莨染整后便是莨绸;清宣统元年(1909年)佛山有晒莨户9家,工人约200名。莨绸主要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

民国初期,南海首创具有扭眼通花的桑蚕丝织物,小提花者称“帐纱”,大提花者称“云纱”,统称为“纱”,经晒莨后即为莨纱,其时,南海、顺德、广州等地相继开设了织造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厂,或单独从事晒莨工艺的晒场,珠三角呈现出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普遍出现了“织晒卖”“自晒卖”等形式的经营者。

“莨纱绸”的生产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期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南海县西樵和顺德县的伦教,丝织厂多达数千家,多数丝织厂兼作晒莨,有丝织机3万余台,晒地500余场,从事丝织及晒莨的工人达三、四万人,年产“莨纱绸”200—250万匹。

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字伯南)主粤期间,力倡建设广东社会,振兴广东经济,其中桑、蚕、丝业列为广东经济命脉,广东省政府组织中外专家对全省桑蚕丝业进行实地考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省政府下令在顺德大良“十二亩”(地名)设立振兴桑蚕丝业总实施区,直辖于广东省建设厅。总实施区下设六个分区,其中伦教是最重要的一个分区。后经省政府反复调研举证,决定在伦教再设立一个“伯南中心模范蚕村”,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桑蚕丝业的示范基地。

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刚停,随即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人造丝首创问世,售价较真丝低廉得多,欧美各主要用丝国,逐渐以人造丝代替桑蚕土丝生产绸缎,广东丝绸业受到严重打击,一落千丈,顺德伦教亦无一幸免,至1949年,多数晒莨厂已濒临破产,佛山市内仅剩50家丝织晒莨厂且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建国初期,政府通过组织生产自救,互助合作、公私合营等方式,对“莨纱绸”生产户、厂进行调整合并,组建新工厂,如佛山市、顺德县相继成立了独立的佛山晒莨厂、伦教晒莨厂,不再依附于丝织厂内。

生产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轻工业厅为了规范莨纱的生产,会同省商业厅专门制订了“白坯纱”的生产标准,并通过生产实践,扩大了坯源,除了白坯纱是莨纱的主要传统坯源外,“电力纺”、真丝“细花绸”等品种也用来晒莨,广义而言,其他真丝绸产品经练白后都可用来晒莨但质量不同。

20世纪80年代,香云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流行了起来,伦教兴办起多家晒莨厂。80年代末,香云纱甚至远销海外。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香云纱产业在集体经济转制的浪潮中再次衰落。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顺德伦教成为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地。2011年,顺德区政府成功为“顺德香云纱”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3年,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地方标准。

入选非遗之后,香云纱市场陡然升温,伦教的晒莨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传统工厂制成的香云纱要耗时半个月、历经数十道工序,而大量新进入市场的投机者用机器生产,三四天便制成香云纱,这种产品低价劣质,对传统香云纱工厂冲击严重。香云纱产业第三次衰落,市场再次经历大洗牌。到了2011年,顺德只剩下包括成艺晒莨厂在内的4家香云纱工厂。

截至2017年,伦教香云纱年产量约200万米,产品销往杭州、广州和深圳等重要集散地。

产品荣誉

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07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现辖行政区域内。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辅材料。

1.坯绸:为纯蚕丝织物,密度偏差率、质量偏差率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薯莨: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粗壮藤本植物的块茎。表面棕黑色,切面红色。

3.河泥:采集于顺德区境内河道、富含亚铁离子,颜色灰黑,无恶臭味,手感细腻,不含影响使用的杂物。

二、加工技术要求。

1.工艺流程:坯绸准备→薯莨液制备→浸莨水→晒莨→洒莨水→一次封莨水→一次煮绸→二次封莨水→二次煮绸→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过泥→清洗河泥→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摊雾

2.工艺要点:

(1)坯绸准备。将坯绸裁剪成长为15米至20米的段,在每段坯绸的两头缝制棉织品的穿棒套。

(2)薯莨液制备。将磨碎的薯莨放于竹箩内后,浸于水槽中并过滤所得的薯莨液。浸在第一个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称为“头过水”,将得到“头过水”的薯莨碎浸入第二个水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称“两过水”,以后依次得到的薯莨液称为“三过水”、“四过水”。

(3)浸莨水。将准备好的坯绸浸入“头过水”中,不断翻动,直至浸透。

(4)晒莨。取出浸莨水后的坯绸,自然沥水后,正面向上平摊于草地上,曝晒至干。

(5)洒莨水。用“两过水”洒在经过晒莨的坯绸上,并立即用葵叶扫把将坯绸表面上的“两过水”涂抹均匀、晒干,如此循环多次。

(6)一次封莨水。将坯绸放置到特制的封水槽中,将坯绸浸入“三过水”持续30分钟以上,并进行晒莨,如此循环多次。

(7)一次煮绸。将坯绸置于大铜锅中,用温度为45℃至50℃的“三过水”浸泡4至5分钟,期间应不断翻动。浸泡后的坯绸应自然沥水、晒干。

(8)二次封莨水。用“四过水”对一次煮绸后的坯绸进行第二次封莨水,如此循环多次。

(9)二次煮绸。用“四过水”对二次封莨水后的坯绸进行第二次煮绸。

(10)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用“四过水”对二次煮绸后的坯绸进行第三次封莨水,仅进行一次,待坯绸

晒干后将其卷成筒状。

(11)过泥。坯绸在经过上述工艺处理后,进行过河泥处理。过河泥应在阴凉处,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

②将坯绸正面向上平摊于洁净的水泥地面,涂抹河泥,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薄河泥层,以肉眼看不到露底为准;

③涂泥后,将坯绸按其中轴线轻轻对折,再平稳地将坯绸抬到沙地上平摊30至50分钟。

(12)清洗河泥。将过泥后的坯绸抬到晒地附近的河中洗涤,将河泥洗尽后,正面向上平摊在草地上晒干。

(13)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对坯绸进行第四次封莨水。在四次封莨水后,将坯绸平摊于草地上晒干。

(14)摊雾在太阳下山前后,将坯绸平摊在草地上,使坯绸吸收草上的水分而软化,共持续40分钟。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正面色泽乌黑发亮,反面色泽咖啡色或原底彩色,并具有莨斑和泥斑痕迹;

(2)古朴、美观,手感质地幼结、软滑、坚韧;

(3)透气性强、不沾身。

2.理化指标:

项目单位指标
蚕丝纤维含量%100
水洗尺寸变化率%-5.0至+2.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香云纱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香云纱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广东省 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