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合成高分子的历史不过80年,所以高分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不足六十年,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它的内容已超出化学范围,因此,现在常用高分子科学这一名词来更合逻辑地称呼这门学科。狭义的高分子化学,则是指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学反应。人类实际上从一开始即与高分子有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包括人体本身,就是以高分子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来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概述

在人类社会5000年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材料打交道,但是对它们的科学本性却一无所知,不知道棉、麻、丝、木材、淀粉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直到20世纪初期,经过施陶丁格等一些化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才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简介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它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高分子化学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领域。如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彩缤纷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高分子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发展历程

合成高分子的历史不过90年,所以高分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今年整整80年,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它的内容已超出化学范围,因此,现在常用高分子科学这一名词来更合逻辑地称呼这门学科。狭义的高分子化学,则是指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学反应。

人类实际上从一开始即与高分子有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包括人体本身,就是以高分子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来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人类的主要食物如淀粉、蛋白质等,也都是高分子。只是到了工业上大量合成高分子并得到重要应用以后,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才取得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

后来,经过研究知道,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和那些天然存在的高分子,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因此,就都叫做高分子化合物。工业上或实验室中合成出来的称为合成高分子,一般所说的高分子,大都指合成高分子,天然存在的高分子简称天然高分子

顾名思义,高分子的分子内含有非常多的原子,以化学键相连接,因而分子量都很大。但这还不是充足的条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还必须是以接合式样相同的原子集团作为基本链节(或称为重复单元)。许多基本链节重复地以化学键连接成为线型结构的巨大分子,称为线型高分子。有时线型结构还可通过分枝、交联、镶嵌、环化,形成多种类型的高分子。其中以若干线型高分子,用若干链段连接在一起,成为巨大的交联分子的称为体型高分子

从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可以知道,合成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可以随机地开始和停止。因此,合成高分子是长短、大小不同的高分子的混合物。与分子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一般小分子化合物不同,高分子的分子量只是平均值,称为平均分子量

决定高分子性能的,不仅是平均分子量,还有分子量分布,即各种分子量的分子的分布情况。从其分布中可以看出,在这些长长短短的高分子的混合物中,是较长的多还是较短的多,或者中等长短的多。

高分子具有重复链节结构这一科学概念,是德国著名化学家H.施陶丁格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在1922年提出的,但没有得到当时化学界一些人的赞同。直到30年代初,通过了多次实践,这一概念才被广泛承认。正确概念一经成立,就使高分子有飞跃的发展。当时链式反应理论已经成熟,有机自由基化学也取得很大的成就。三者的结合,使高分子合成有了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

实践证明,许多烯类化合物,经过有机自由基的引发,就能进行链式反应,迅速地形成高分子。由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40年代初期,许多现在的通用高分子品种,都已按此方法投入工业生产。在1935年卡罗瑟斯又发现用缩聚方法合成高分子,研制成功聚酰胺,人们称为尼龙。后来,为了合理的加工和有效的应用,高分子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工作逐渐开展,使高分子成为广泛应用的材料。同时,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高分子科学——从40年代下半期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

高分子科学可以分为高分子化学(狭义的)、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学三部分。高分子化学又分为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化学反应和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研究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和本体性能。高分子工艺学又分为高聚物加工成型和高聚物应用。

高分子虽然分子量很高,但是它们所具有的官能团,仍然与一般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有一样的反应性能。但其反应性能受两种特有因素的影响:高分子是长链结构,这个长链是曲曲折折的蜷曲形。有规则的蜷曲(折叠)形成晶态,无规则的蜷曲形成非晶态;高分子的分子与分子堆砌在一起。有规则的堆砌形成规整的晶态排列;无规则的堆砌形成非晶态。规整结构中分子排列紧密,试剂不易侵入,官能团不易起反应;不规整结构中分子排列疏松,试剂容易侵入,官能团容易起反应。

天然高分子的化学转化,早在19世纪就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1845年舍恩拜因就发现纤维素可以硝化,成为硝酸纤维素。1865年许岑贝格尔把纤维素乙酰化成为醋酸纤维素。粘胶人造丝的生产也是通过纤维素的化学变化来实现的。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有些是破坏性的,例如高分子光降解、高分子热降解、高分子氧化等。它们使高分子材料老化,性能变坏,以致最后不能使用。但不少反应是有用的,甚至是重要的高分子合成方法,例如橡胶硫化成为具有弹性的橡皮;纤维素黄化,制成粘胶纤维;聚乙酸乙烯酯先水解成聚乙烯醇,再与甲醛缩合,纺成的纤维即维轮;高分子先转化成自由基,再与另一单体形成接枝共聚物;两种高分子链段用化学方法连接起来,成为嵌段共聚物。此外,还可以把某些元素或基团先接到高分子上去,再进行化学反应,反应后还可解脱,以完成某些分离、分解和合成工作,例如高子交换树脂、固定化酶、多肽、某些激素甚至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高分子链结构包括链节的化学结构,链节与链节连接的化学异构和立体化学异构、共聚物的链节序列、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以及分子链的分支和交联结构。

在适当情况下,这些结构相同的链节,正如许多相同的小分子可以整齐地排列起来成为晶体一样,也可以局部折叠起来成为片状结晶态,称为片晶。片晶又可以堆砌成球状,称为球晶。在高分子的分子与分子之间,相同的链节也可排列成为片晶,片晶再堆砌成为球晶或其他晶态;那些未折叠起来的一部分分子是非晶态的。非晶态部分也有一定的结构。小分子化合物,要么是结晶的,要么是非晶态的;而高分子化合物,则可以一部分是晶态结构,另一部分是非晶态结构。

高分子链结构是一级结构;孤立高分子链,即稀溶液中高分子的形态,如无规线团、螺旋、双螺旋、刚性棒或椭球等是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指高聚物分子聚集态结构,即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的堆砌。聚集态结构随着加工成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聚集态结构的高分子,称为高聚物。

多数线型高分子,可以在相应的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高分子溶液是真溶液,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胶体溶液。高分子是长链结构,在流动时能相互阻滞,因此高分子溶液是粘稠的。一般情况下,分子链愈长,粘度愈大。当光束通过高分子溶液时,由于高分子比较大,可以发生光的散射,分子愈大,散射愈强。

高分子远比溶剂分子重,在超高速离心下,高分子的移动比溶剂分子快,扩散比溶剂分子慢。分子量愈大,这些区别愈明显。利用这些高分子溶液性能,可以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研究高分子溶液,除了能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外,还可从溶液的各种性质推测高分子的形态结构等。

高分子与小分子不同,具有强度、模量,以及粘弹、疲劳、松弛等力学性能,还具有透光、保温、隔音、电阻等光学、热学、声学、电学等物理性能,由于具有这些性能,高聚物可作为多种材料应用。高聚物的结构与加工成型的方法有关。因此,要取得高聚物的优良性能,必须采用适当的加工成型方式,使它形成适当的结构。例如,成纤的高聚物,在纺丝以后必须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牵伸取向,才能达到较高强度。

高聚物作为材料使用,主要可分塑料、纤维和橡胶等,都需要加工成一定的形状方可使用。此外,用做分离、分析材料的离子交换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就可制成可使用的球形颗粒;用做油漆涂料的高聚物,只须溶在适当溶剂中,就可使用,无须加工成型。

高分子生产的迅速发展,说明了社会对它的需要量的迅速增加。高分子材料首先用作绝缘材料,用量至今还很大,特别是新型高绝缘材料。例如涤纶薄膜远比云母片优越;硅漆等用作电线绝纺漆,与纱包绝缘线不可相提并论。由于种种新型、优异的高分子介电材料的出现,电子工业以及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高分子作为结构材料,在代替木材、金属、陶瓷、玻璃等方面的应用日新月异。在农业,工业和日常用途上,它的优点很多,如质轻、不腐、不蚀、色彩绚丽等,用于机械零件、车船材料、工业管道容器、农用薄膜、包装用瓶、盒、纸,建筑用板材、管材、棒材等等,不但价廉物美,而且拼装方便。还可用于医疗器械,家用器具,文化、体育、娱乐用品,儿童玩具等,大大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合成纤维的优越性,如轻柔、不绉、强韧、挺括、不霉等,也为天然纤维棉、毛、丝、麻等所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们不与粮食争地,一个工厂生产的合成纤维,可以相当上百万亩农田所能生产的天然纤维。天然橡胶的生产,受地区的限制,产量也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要求。但合成橡胶不受这种限制,而且其各个品种各有比天然橡胶优良之处。

一般认为高分子材料强度不高、耐热不好,这是从常见的塑料得到的印象。现在最强韧的材料,不是钢,不是钍,不是铍,而是一种用碳纤维和环氧树脂复合而成的增强塑料。耐热高分子,已经可以长期在300摄氏度下使用。

特别应当提起的是,在航天技术中,火箭或人造卫星壳体从外部空间回到大气层时,速度高,表面温度可达5000~10000摄氏度,没有一种天然材料或金属材料能经受这种高温,但增强塑料可以胜任,因为它遇热燃烧分解,放出大量挥发气体,吸收大量热能,使温度不致过高。同时,塑料不传热,仍可保持壳体内部的人员和仪器正常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温度。好的烧蚀材料,外层只损坏了3~4厘米,即可保全内部,完成回地任务。

不过高分子材料也有不少弱点,必须开展研究加以克服。比如易燃烧,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时,防火是一个大问题,必须使高分子不易燃烧,才能安全使用;易老化,不经久。用作建筑材料,要求至少有几十年的寿命;用于其他方面,也须有耐久性。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时,作为废物扔掉的高分子垃圾,不被水溶解和风化,不受细菌腐蚀,如不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成为严重公害。必须设法使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后能适时分解消失。

发展简史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一个较年轻的学科。然而,人类对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分子物质结成了息息相关的关系。高分子物质支撑着人们的吃穿住各方面,作为人类食物的蛋白质和淀粉,以及用纺织成为衣物的棉、毛、丝等都是天然的高分子物质。在我国古代时,人们就已学会利用蚕丝来纺织丝绸;汉代,人们又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质麻纤维和竹材纤维发明了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失去作用的造纸术。在那时,中国人已学会利用油漆,后来传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可以说,古代中国在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加工技术上,例如丝织业、造纸术和油漆制造,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欧洲工业革命之以后,许多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日益成为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发高分子物质。这时,人们首先遇到了对天然橡胶以及天然纤维的利用和改进。橡胶的产地在热带,最早对它的利用也开始于这个地区。哥伦布航海时,曾在拉西美洲的海地看当地人用天然形成的橡胶球进行游戏。1530年,欧洲人恩希拉介绍了在巴西、圭亚那等地区的人们利用粗糙的橡胶制作容器防晒布等日用品的情况。然而,在将橡胶用于制造之前,人们面临着诸多的工艺难题,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寻这些难题的解决办法。首先是黑立桑和马凯尔在1763年发现橡胶可溶于松节油和乙醚。1823年,马辛托希用石脑油处理橡胶乳液,得到了常温时发粘而遇冷则变脆的成品,但显然不能投入使用。1832年-1850年,人们终于反复的试验,使天然橡胶经加工后有了人们想要的性能,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德国人吕德斯杜夫和美国人古德意完成的。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进行着对天然纤维素的改性试验。1832年-1845年,通过勃莱孔诺和申拜思的努力,制得了硝化纤维,这一成果曾在一战时用为制作无烟炸药。之后,二硝酸纤维被他的同事制作模塑制品,但因其硬度太高而不易制造。1872年,海得以梓脑作为增塑剂,用二硝酸纤维制成了柔韧的塑料,后被广泛用于制作照相底片及电影胶片等等。

1885年,法国人夏东奈将由棉花制成的硝化纤维用NH4HS进行脱硝处理,得到了人造丝。这一成果在1889巴黎博览会展出之后,于当年建立了最早的人造丝工厂。1892年,英国人克劳斯和贝汶,在1844年制得的脱硝硝化纤维的基础上,用氢氧化纳和二硫化碳进行再处理,得到了粘胶纤维,其性能比夏东奈的人造丝更好。1903年,迈尔制得了醋酸纤维。在成功实现了对橡胶和纤维素的改性之后,人们转而注意到了高分子合成的试验,在一时期,科学家们通过努力,实现了对两种高分子化合中物的人工合成。首先是酚醛树脂,再者是合成橡胶。

1872年,拜尔就已提出来,苯酚和甲醛在酸的作用下,能够形成树脂状的物质。克莱贝格在1891年,对这种树脂状物进行了浓盐酸处理,得到了一种多孔物质,该物质不能烧熔也难溶于水,遗憾的是由于无法结晶提纯,他不得不终止了实验。直到1970年,美国人贝克兰利用对反应的控制,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树脂,一种是可溶的树脂,叫作虫胶代用品,是第一步实验的产品;另一种是不溶也不熔的树脂,是实验第三步的产品。如果在实验第三阶段时加入苯酚,则可使产品提高韧性。这样最早的合成塑料-酚醛树脂产生了,它被推广用作制造绝缘材料。

高分子化学----实验研究

1909年,霍夫曼和库特尔首先提出了关于C5H8的热聚合专利。1910年,海立斯和麦修斯用钠做试验,也得到了C5H8。1912年,美国纽约展出了用合成橡胶制成的轮胎,从而向世界宣布橡胶的人工合成实现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高分子物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内部结构研究还较肤浅。1913年,通过威尔斯仄特和崔曼斯特等人的研究,得出了淀粉的通式为(C6H10O5)n,而且知道淀粉的水解物都是葡萄糖,然而,直到1922年,霍厄塞仍然认为淀粉的溶液具有橡胶的性质是由于它们的环状二聚体通过“部分价键”而聚集在一起的原因。

1906年,费歇尔提出它具有多肽结构,并合成了分子量接近1000的多肽。

1910年,华克斯不同意海立斯的环式结构单元,因为他认为天然橡胶分子是环状结构单元,靠“部分”价键结合成直链的见解是缺乏根据的。他说,天然橡胶通过干馏并不能得到海立斯所说的环式结构单元,并且天然橡胶与溴反应后仍然保留着像胶,然而这时已经没有双键,更不可能有所谓“部分”价键。

1920年,有机化学家毕克斯以《关于聚合反应》一文对以上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反驳,他不同意把天然橡胶和纤维素的结构归结为多元的环的物理缔合方式,并明确提出,成为环状化合物和成为共价键结构的长链高分子化合根本不是一回事。毕克斯于1922年,将天然橡胶加氢,发现其“溶液”仍然具有胶体性质。基于以上的成果,他在1924年明确提出了天然橡胶分子是高分子量的大分子,并认为这些高分子量的大分子不管溶于何物,其胶体是与小分子缔合得来的胶体是不同的。毕克斯的这种大分子的概念提出以后,在当时并没有立即接受,不少化学家仍然坚持环式结构的见解。1926年,斯本先和多尔研究指出,前人认为整个分子不含大于晶胞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纤维素分子可以从一个晶胞长入另一个晶胞而成为直链形状。1928年,施道丁格表示同意这个观点,并进一步提出,纤维素和橡胶分子的晶胞的大小或晶体的大小与线形高分子的长度无关,其依据是一个大分子可以通过好些晶胞从一个结晶区越过无定形区从而进入另一个结晶区。这恰恰是对当时存在的环式结构说的一个有务指正。

1928年,迈耶和马克提出他们的观点,说橡胶分子的硫化就是使大分子间形成共价交联,区别了线形高分子与网状高分子。1930年,施道丁格又进一步提出了高分子稀溶液的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起了定量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兴起。

1932年,施丁格发表了一部关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结性论著,高分子化学建立了。在此之后,高分子化学理论迅速发展,高分子工业也蓬勃兴起。

以后的40年间高分子化学及工业达到飞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高分子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德国首先合成了橡胶,美国也加速发展高分子工业。战后由于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高分子化学的系统研究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中国的高分子化学及高分子工业也是在战后,特别是1949年之后,才真正成长发展起来。

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天然高分子的利用与加工、天然高分子的改性、合成高分子的生产和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四个时期。从三十年代起随着合成高分子的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与高分子相关的反应动力学、化学热力学、结构化学、高分子物理、生物高分子等分支学科,形成了一门系统的高分子科学。

学科分支

高分子合成

高分子反应

功能高分子

天然高分子

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化学

高分子理论化学

聚合物工程及材料

科学分类

高分子化学

缩合聚合

一个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取决于单体的官能度(单体反应基团的平均数),官能度至少要等于2,才能生成线性高分子,官能度大于2可能生成支链或交联的高分子。缩聚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缩去某些小分子,经常是水,如聚酯及聚酰胺就是这类反应的典型产物。从化学平衡的角度看这些小分子要除去,分子量才能变得大,但是技术上很难达到。故缩聚物的分子量一般在2万,而下面要提及的加聚物的分子量一般在20万。实现缩聚的方法很多,如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界面缩聚等。

加成聚合

。在反应动力学上与缩合聚合完全不同,加聚反应不生成任何小分子副产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是烯烃类的化合物,在引发剂的引发下发生聚合,一般的引发剂为自由基型、离子型及金属络合物等。加聚反应一般分为3个阶段: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阶段。缩聚和加聚的方法可分别得到两种类型的高分子,缩合型和加成型。值得提及的是缩聚反应亦可制取加聚型的高分子,反之亦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分子,如果合成中包括一种单体,那么得到的高分子称之为均聚物。如果高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所得,这样的高分子称之为共聚物。共聚物又分交替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接枝及嵌段共聚物。共聚能改变高分子的性质,如力学性能和染色性能等。

一般说来高分子是稳定的,但在光、空气、水等的环境中会逐渐发生断链,致使聚合物的聚合度降低,通常称之为降解。这些反应是破坏性的,但不能说是不需要的,如农用薄膜,报废之后就很希望它们迅速地降解。另外一些高分子反应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当缺少某些单体,常通过处理预制的高分子所得到。尤其是功能高分子常涉及到的高分子反应。

科研研究

高分子化学实验室

苏联从20年代开展合成橡胶的研究,30年代初首先在世界上实现了丁钠橡胶的工业化生产。在这个领域苏联化学家一直在起主要作用。以后,苏联学者又研究了能控制分子量与分布的负离子聚合作用的动力学与机制。研究了阳离子催化剂的条件下很多不饱和化合物聚合作用的机理和环状阳离子聚合作用特征。

60年代,为了适应当时宇宙飞行与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耐高温高分子的合成和研究出现了高潮。苏联学者通过对缩聚反应机理的研究合成了芳香族聚酰胺和芳香族杂环聚合物等一系列耐热高分子聚合物。苏联学者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纤维素的改性过程。目前正在寻找以羟乙基、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为基础的共聚物,作为水溶性增稠剂,以降低流体动力学阻力和凝聚作用,应用于石油、纤维素纸和其它工业生产。最近10多年来,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了聚合物的老化和稳定作用的研究,完成了大量热氧化和光氧化动力学与反应机理的经验研究,发现了防氧化剂的临界浓度,解释了防氧化剂的混合物中协同作用现象,研究了光稳定剂的屏蔽效应过程。

目前,喀山、高尔基、坦波夫、乌法、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都在进行聚合物的降解和环境老化方面的研究。考察了液体和气体腐蚀介质(氧、碱金属、盐、臭氧)中聚合物降解;研究了可被生物体降解吸收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广泛研究了酚的主体障碍化学,合成了应用广泛、无毒、不染色的防老化剂和聚合物稳定剂。元素有机聚合物、杂链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在苏联得到了顺利发展。合成了一种作为气体高效分离隔膜应用的新型聚合物——聚烯硅;制出了大约40种含氟塑料。热稳定、玻璃态、低温橡胶在钟表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获取了侧链带有磺基和羧基的高氟聚合物以及以有机磷和各种元素有机化合物为基础的聚合材料。

最近,苏联科学院乌克兰科学中心合成了不同结构的含钽低聚物,并以此为基础制得了具有高耐热性、高介电性和高粘附性的粘合聚合物。并运用这种聚合物生产出真空紧密胶和亚铁酸盐-硅微晶玻璃材料胶。

近年来苏联高分子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合成新型高分子聚合物的方法,制取了大量的适合于现代技术需要的聚合材料和复合材料。在医用高分子聚合材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合成了大量的以亲水聚合物(肽、蛋白质、肝素、纤维蛋白酶、胆固醇)为基础的具有生物特性的聚合吸着剂。这类水凝胶和大孔吸着剂可以用于制造可混溶血液的聚合材料和分离、提纯生物活性物质。苏联乌克兰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含有二肽链的聚合物基础链——“分节”的聚氨酯聚合物。这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令人满意的抗血凝性,能够用于修复人体内部器官。另外,还合成了经过改性处理的具有活性的、直接起延缓作用的血液抗凝血剂——丙烯和丙烯酸的水溶性共聚物,确定了这类具有生理活性聚合物分解代谢的机理。同时模拟生物膜作用,研究合成具有各种分离功能的高分子膜。例如研究用抗原决定素和天然抗原化学复合体的方法合成活性膜聚合物,这对于建立人工免疫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苏联学者还研究合成了与多核苷酸有互补作用的嘌呤和嘧啶的羟乙基纤维素衍生物,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病毒制剂。

研究领域

高分子化学----反应原理

目前专家同行公认的一些学科前沿领域大致可以归纳为:一、高分子化学。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新的聚合反应及方法是贯穿的两条总线,例如活性聚合、纳米粒子合成、超分子体系自组装等;二、高分子物理。高分子链结构的研究、聚合物的聚集状态结构以及其结构与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作为主线,例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探究材料表面的微观电子原子的排列结构、利用光散射技术探究其动态聚集的分子大小及分布、借助数学和计算机两大工具进行实验现象的模拟和理论解释等;三、功能高分子以及新技术研究。

目前主要有光电磁功能高分子、高分子液晶显示技术、分子器件、高分子药物、控制药物释放材料、医疗诊断材料、人体组织修复材料和代用品、微小机械材料和各种敏感检测材料等。此外,通用高分子的改性技术、天然高分子的改性和利用、聚合物生物降解材料以及聚合物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等,涉及到节约成本、废物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等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课题;四、高分子工程。聚合物反应工程和聚合物成型的问题就成为制约高分子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科研领域能否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而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

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存在于棉、麻、毛、丝、角、革、胶等天然材料中以及动植物机体细胞中,其基本物质统称为生物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包括通用高分子(常用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粘合剂等)、特殊高分子(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模量等性能)、功能高分子(具有光、电、磁等物理特性以及催化、螯合、离子交换等化学性质)、仿生高分子(具有模拟生物生理特性)以及各种无机高分子、复合高分子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天然高分子的利用与加工、天然高分子的改性、合成高分子的生产和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四个时期。从三十年代起随着合成高分子的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与高分子相关的反应动力学、化学热力学、结构化学、高分子物理、生物高分子等分支学科,形成了一门系统的高分子科学。

发展趋势

高分子化学----研究成果

天然与合成高分子

它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去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一直在利用天然高分子淀粉和蛋白质作为充饥用。木、竹等作为建筑材料。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也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有局限性,到19世纪中叶出现了对天然高分子进行化学改性。1939年美国人发明了用S硫化天然橡胶,赋予了橡胶制品的坚韧和弹性,从此发展起橡胶工业。1868年用硝酸溶棉纤维制成硝化纤维,作为火药和硝基漆。用NaOH和CS2溶解棉纤维制成人造丝,粗胶纤维。用醋酸酐酯化纤维制成人造丝,胶片,涂料等。合成高分子是1909年Backeland最早用苯酚与甲醛合成了酚醛树脂制成电木塑料开始的。此后先后合成醇酸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脲醛树脂。30年代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丁,丁苯,丁腈橡胶等相继工业化。值此高分子合成化学正在萌芽之际,迫切需要科学性的理论指导。1920年德国化学家H.staudinger提出了大分子结构概念。奠定了高分子学科的理论基础。此后高分子化学大师P.J.plory在缩聚反应理论,高分子溶液的统计热力学和高分子构象的统计力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开发出大量的合成高分子化合物。50年代德国化学家R.Ziegler与意大利化学家G。Natta分别发明金属络合配位催化剂制得低压聚乙烯和有规聚丙烯。这无疑是划时代的发明。60年代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加工达到了成熟阶段。促使聚烯烃、合成橡胶、工程塑料都有了新的发展。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原料涨价曾一度使高分子化学发展速度减慢。但问题很快很到解决。开展有特殊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和高分子向生物医用进军使高分子化学又进入一个崭新的阶。80、90年代高分子化学对各种高性能、多功能新材料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开发出多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

对各项工业的重要作用

20世纪中以来,高分子化学尤其是塑料,纤维,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速度惊人。40年代39万吨,50年代210万吨,60年代950万吨,70年代4100万吨,80年代超过了1亿吨。平均每10年增长5倍。三大合成材料之所以如此高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生活需要。由于天然资源的不足,人们不得不用合成材料来补足。三大合成材料产量已超过了天然资源。另一原因是原料来源丰富,适合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年产1万吨天然橡胶需要热带土地10万亩,载种3000万颗橡胶树,每年需劳动力5万人,等7—8年后才能割胶。但每年生产等量的合成橡胶只需150人生产厂。同样建一个年产20万吨合成纤厂相当于400万亩棉田或4000万头绵羊的产量。在各项工业中一吨高分子材料可代替了3—7吨金属材料,在电子、电器,机械工业,建筑,农业广泛的应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材料。高分子化学----研究课题

高分子化学的展望

21世纪人们将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维护人体健康的医药摆在第一位;第二位无疑的就是材料科学。而高分子工业是材料科学的基石。高分子化学在新世纪的大力发展,势在必行。新材料的采用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需求。高分子化学工业在新世纪里将致力于创新高分子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的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所谓绿色化既对环境无害,也就是废物排放的最小化。把污染消灭在源头,这些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后很快就为国际上广泛的接受,成为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前沿。化学产业既是环境污染的祸根,也是治理环境的必要途径。高分子化学用多种原料,催化剂、溶剂、助剂、中间品、以及生产中产生废液、废渣等均为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向环境排放,必须尽快研究解决。目前的研究热点是采用无毒、无害或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实现不排放废物,采用光、电、热,等物理方法进行高分子反应和固化。以水和超临界流体CO2代替溶剂,生产绿色燃料,绿色涂料,和可降解塑料解决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上世纪末,出现均相单一活性中心催化剂,通过控制聚合实现了烯烃活性聚合而得到了均匀分子量高分子产物,基本达到了立构控制和分子量控制,尽管有些聚合物存在不足,目前尚不能很好的应用,但这确是α-烯烃聚合的一大创举。按照产品性能和加工的需要,控制不同分子量的分布、不同立构和不同的结晶度进行高水平分子设计,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改进产品质量,而且能开发出更多的新功能材料。上世纪主要开发了大规模的高分子合成材料,而新世纪将会是开发新技术需要的特种功能和智能材料。所谓智能材料,就是它的作用和功能可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意识的调节,修饰和修复。智能材料及其结构拟于新世纪用于飞机、航天飞行器中,以实现飞行器的自检测、自控制、自修复、自校正,自适应等功能,有较高的抗损伤性。此外当不同的单一化学聚合表现出某些局限性时,人们采用高分子与无机粒子复合材料,将无机粒子引入聚合物中制取有机/无机高分子将会有大发展。

在新世纪中,高分子化学通过分子的纳米合成实现材料的纳米化。它包括有高分子薄膜、纤维,和晶体等材料。此外高分子仿生合成和生物合成等都将成为高分子化学发展的热门。

研究现状

高分子化学

中国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冯新德根据高分子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特点,要求把高分子合成与结构性能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石化工业的发展,他主张理科人才进入石油化工部门的研究单位,这样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后有所创新。在科研中倡导务实又要创新。例如70年代在校办化工厂期间,他认为除了组织有关产品如齿科自凝树脂、厌氧胶的生产优化配方外,还应开发能快速引发的体系,研究其引发机理,厌氧胶的稳定剂的作用等,使科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他主张科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他长期以来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在下列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在烯类自由基聚合方面,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反应机理,在过氧化物与胺引发体系中,证实来自过氧化物和胺组分反应产生的两种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首次提出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体系的引发机理,并由实验得到证实,烯类接枝聚合和反应机理;其难点是弄清接枝地点与接枝机理,应用模型化合物的反应,弄清了聚醚氨酯、聚醚聚酯的接枝地点和提出接枝机理;非共轭双烯类自由基及负离子聚合。

两者都能得环化聚合物;吸电子烯类单体的电荷转移光引发聚合的研究甚少,通过含胺及其他给电子体的光敏引发聚合的研究,首次将芳胺由叔胺扩展至伯、仲胺,在光敏引发聚合方面证实可以通过CTC激发或定域激发两个途径;在离子聚合方面,有四氢呋喃为主的开环聚合与共聚合和反应机理,以及有关嵌段共聚合等,首次发现二酰氯(癸二酰或已二酰氯)/高氯酸银体系引发四氢呋喃聚合是一活性聚合,将活性链中心由正离子转变负离子烯类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嵌段共聚物。

70年代以来开展功能高分子研究,特别是涉及光敏高分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和高分子生物材料中的药物缓释体系等方面。研究出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通过分子设计可以合成不同结构的嵌段共聚物,来调节其降解和释放药物的速度,能达到药物的常效恒速释放。最近二三年来又开展了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的研究等。

在上述的各个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卫生部计生委基金等项目。其中“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正离子开环聚合‘活性’链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

相关人物

冯新德----相关人物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于194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烯类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共聚、非共轭烯的环化聚合、烯类光敏引发聚合、开环聚合、嵌段共聚合等;70年代开始研究功能高分子,特别是高分子生物材料和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等,对发展中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冯新德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即英文版《中国高分子科学》)的主编,该刊的前身是1957年创刊的《高分子通讯》,他一直任该刊中英文副主编直至1986年。他还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重大、重点项目,计有“七五”期间的“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和“八五”期间的“烯类聚合反应与产物精细化的研究”、“生物材料研究”。他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并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上册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尚未出版。冯新德为发展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高分子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级奖励6项。

2010版图书

书 名: 高分子化学

作 者:徐玲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511401328

开本: 16开

定价: 30元

内容简介

《高分子化学(第2版)》内容简介:全书内容共分八章,在绪论中对高分子化学中的名词和概念进行了概述,其余各章分别介绍了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聚合方法、离子聚合、配位聚合、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每章附有思考题。

《高分子化学(第2版)》适用于高职高专的化工技术类、轻化类、材料类专业,也町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逐步聚合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第五章 聚合方法

第六章 离子聚合

第七章 配位聚合

第八章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

2006版图书

书名:高分子化学

ISBN:750258776

作者:张兴英//程珏//赵京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34

页数:306

出版日期:2006-8-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简介

本书为配合高分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补充了近一二十年高分子化学的新进展,是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习高分子化学而编写的教科书,对于在相关领域学习和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失为一本学习高分子化学基本原理及高分子制备的参考书。主要介绍了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聚合反应等内容。其余各章分别介绍了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型聚合、配位聚合、开环聚合、共聚合、聚合方法等内容。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1

12聚合反应2

121按单体和聚合物在反应前后组成

和结构上的变化分类3

122按聚合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分类3

13聚合物的分类5

131按聚合物的来源分类5

132按聚合物的性能分类5

133按主链元素组成分类5

134按反应和参加反应的单体分类5

135按分子链形状分类6

14聚合物的命名6

141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6

142系统命名法9

143以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命名10

144根据商品名或俗名命名11

145用英文缩写命名11

15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2

151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物的物理

性能12

152相对分子质量的表示方法13

153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4

自学内容1高分子科学14

自学内容2高分子科学和工业的发展

简史15

习题18

参考文献19

第2章逐步聚合20

21逐步聚合概述20

211逐步聚合单体20

212逐步聚合的分类23

22官能团的反应活性27

221官能团的等活性概念27

222实验依据27

223理论分析28

224官能团等活性理论的近似性28

225官能团不等活性体系28

23线形逐步聚合反应的基本过程29

231大分子的生长过程29

232大分子生长过程的停止29

24线形逐步反应动力学31

241反应程度P31

242不可逆条件下的线形逐步聚合

动力学31

243平衡可逆条件下的线形逐步聚合

动力学35

244逐步聚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37

25线形缩聚反应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及

影响因素37

251控制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37

252相对分子质量的定量控制38

26线形逐步聚合反应中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布40

27体形逐步聚合41

271无规预聚物41

272结构预聚物43

273交联反应和凝胶点46

28逐步共聚反应50

281共聚物的类型50

282共聚反应的应用51

29逐步聚合反应的特征51

自学内容活性化缩聚与不可逆缩聚反应52

习题53

参考文献55

第3章自由基聚合56

31单体的聚合能力56

311聚合热力学56

312聚合动力学60

32碳自由基63

321自由基的产生63

322自由基的结构与活性64

323自由基的反应64

33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64

331链引发反应64

332链增长反应65

333链终止反应66

334链转移反应67

34自由基聚合的引发体系68

341引发剂类型及反应68

342引发剂分解动力学70

343引发剂效率72

344引发剂的选择73

345其他形式引发73

35聚合反应动力学74

351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74

352聚合初期聚合反应速率76

353聚合中期聚合反应速率80

354聚合后期聚合反应速率82

355聚合过程中反应速率的变化

类型82

36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82

361动力学链长83

362无链转移反应时的相对分子质量

及分布84

363有链转移反应时的相对分子

质量86

37阻聚和缓聚93

371阻聚剂和缓聚剂93

372阻聚和缓聚动力学94

373阻聚剂和缓聚剂的类型95

374烯丙基单体的自阻聚作用97

375阻聚剂的应用和选择98

38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98

39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99

391基本思路99

392氧氮自由基100

393原子(基团)转移自由基聚合100

394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自由基

聚合101

自学内容通用单体的来源102

习题105

参考文献107

第4章离子型聚合108

第5章配位聚合144

第6章开环聚合171

第7章共聚合191

71引言191

711基本概念191

712分类与命名191

713研究共聚合的意义192

72共聚物的组成193

721共聚物组成方程193

722共聚物组成曲线195

73共聚物组成和转化率的关系199

731定性描述199

732共聚微分方程的积分式和组成

转化率曲线199

733共聚物组成的控制201

74共聚物组成方程的讨论202

741解聚效应202

742前末端效应202

743络合效应203

744多元共聚204

75单体与活性中心的相对活性205

751竞聚率与Qe概念205

752自由基共聚209

753离子共聚215

754自由基共聚与离子型共聚的

比较216

76共聚物的序列结构217

77共聚反应速率218

自学内容1高分子合金219

自学内容2共聚物组成的统计微分方程220

习题221

参考文献223

第8章聚合方法224

81引言224

82本体聚合225

821体系组成225

822主要特征225

823应用225

83溶液聚合226

831体系组成226

832主要特征227

833应用227

84悬浮聚合227

841体系组成227

842主要特征228

843应用229

85乳液聚合230

851体系组成230

852乳化剂的作用231

853聚合机理233

854聚合动力学234

86熔融缩聚236

87溶液缩聚236

88界面缩聚238

89固相缩聚239

810聚合方法的选择239

811其他的聚合方法240

8111反相悬浮聚合240

8112微悬浮聚合241

8113反相乳液聚合241

8114微乳液聚合241

8115无皂乳液聚合241

8116模板聚合241

8117等离子体聚合242

自学内容常用聚合物的合成242

习题252

参考文献253

第9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254

参考文献305

2011版图书

书名:高分子化学

作者:潘祖仁

定价:¥30.0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07985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编辑推荐

《高分子化学(第5版)》该教材自1986年出版以来,为全国高校普遍选用,深得好评。已出版到第五版。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优秀畅销书奖、化工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种奖项。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在学科性质变化和修读专业而增宽的双重新情况下,潘祖仁教授做了全面修订工作。希望新教材容纳更多的内容,更多的说理,更加简练,更广的适应面。考虑到不同层次学校对内容要求的差异,特将第五版写成两种版本。即《高分子化学》(增强版)、《高分了化学》(第五版)。两种版本仍以聚合反成和聚合物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作主经线,进一步考虑配以更多的聚合物品种作纬线,意在交织深化。

内容简介

《高分子化学-第5版》教材自1986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并再版三次,《高分子化学-第5版》为第五版。全书共分9章。在绪论中介绍了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聚合反应等内容。其余各章分别就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聚合方法、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开环聚合、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进行详细的介绍。每章末都附有本章提要和习题,其中计算题还提供了参考答案。《高分子化学(第5版)》作为四大化学并列教材,适用于工科、理科、师范大学使用,也可供大专、业余大学及科研、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1

1.2 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 1.2.1 聚合物的分类2

1.2.2 聚合物的命名2 1.3 聚合反应6

1.3.1 按单体.聚合物结构变化分类6 1.3.2 按聚合机理分类7

1.4 分子量及其分布8 1.4.1 平均分子量8

1.4.2 分子量分布9 1.5 大分子微结构10

1.6 线形、支链形和交联形大分子11 1.7 凝聚态和热转变11

1.7.1 凝聚态11 1.7.2 玻璃化温度和熔点12

1.8 高分子材料和力学性能13 1.9 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14

提要16 思考题17

计算题17 2 缩聚和逐步聚合18

2.1 引言18 2.2 缩聚反应19

2.3 线形缩聚反应的机理21 2.3.1 线形缩聚和成环倾向21

2.3.2 线形缩聚机理21 2.3.3 缩聚中的副反应23

2.4 线形缩聚动力学24 2.4.1 官能团等活性概念24

2.4.2 不可逆线形缩聚动力学24 2.4.3 可逆平衡线形缩聚动力学28

2.5 线形缩聚物的聚合度29 2.5.1 反应程度和平衡常数对聚合度的影响29

2.5.2 基团数比对聚合度的影响30 2.6 线形缩聚物的聚合度分布32

2.6.1 聚合度分布函数32 2.6.2 聚合度分布指数33

2.7 体形缩聚和凝胶化33 2.7.1 Carothers法凝胶点的预测34

2.

2009年版图书

书名:高分子化学

书号:9787302197881

作者:唐黎明

定价:39.8元

出版日期:2009-5-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华大学教材。全书系统讲述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并扼要介绍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全书共分9章,包括绪论、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1.1.1单体、聚合物和齐聚物

1.1.2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

1.1.3聚合度和分子质量

1.1.4均聚物、共聚物和共混物

1.2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

1.2.1高分子的分类

1.2.2高分子的命名

1.3聚合反应分类

1.3.1根据聚合物组成和结构分类

1.3.2聚合反应机理

1.3.3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1.4高分子的发展历史

第2章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2.1聚合物的结构层次

2.2聚合物链的组成与结构

2.2.1主链

2.2.2侧基

2.2.3端基

2.2.4共聚物类型

2.3高分子的立体化学

2.3.1聚合物的构造

2.3.2键接方式

2.3.3立体构型

2.4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2.5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聚集态结构

2.5.1分子间相互作用

2.5.2聚集态结构

2.6聚合物的热转变

2.7聚合物的机械性能

2.8弹性体、纤维和塑料

2.9聚合物的性能

第3章逐步聚合

3.1逐步聚合反应概述

3.1.1逐步聚合反应及其特点

3.1.2逐步聚合反应的单体

3.1.3逐步聚合反应的分类

3.2线形逐步聚合反应的基本过程

3.2.1官能团的等活性概念

3.2.2反应程度

3.2.3分子链增长的终止

3.3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

3.3.1不可逆条件下的线形逐步聚合动力学

3.3.2可逆逐步聚合动力学

3.3.3其他缩聚反应动力学

3.3.4官能团等活性理论的近似性

3.4线形逐步聚合的分子质量控制

3.4.1化学计量控制的必要性

3.4.2定量关系

3.5线形逐步聚合反应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6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

3.6.1熔融缩聚

3.6.2固相缩聚

3.6.3溶液缩聚

3.6.4界面缩聚

3.7体形缩聚

3.7.1凝胶点的预测

3.7.2凝胶点的试验测定

3.8逐步聚合反应的应用

3.8.1聚酯

3.8.2聚碳酸酯

3.8.3聚酰胺

3.8.4聚氨酯

3.8.5其他几种重要的线形缩聚物

3.8.6酚醛树脂

3.8.7不饱和聚酯

3.8.8聚硅氧烷

3.8.9高度支化聚合物

第4章自由基聚合

4.1引言

4.2连锁聚合的单体

4.2.1单体的类型

4.2.2烯类单体对聚合反应的选择性

4.3聚合热力学

4.3.1单体聚合的热力学条件

4.3.2聚合上限温度

4.4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

4.4.1自由基的活性

4.4.2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4.4.3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机理特征

4.5引发剂和引发反应

4.5.1引发剂种类及分解反应

4.5.2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4.5.3引发效率

4.5.4引发剂的选择

4.5.5其他引发作用

4.6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

4.6.1聚合反应过程

4.6.2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

4.6.3聚合反应初期的动力学方程

4.6.4基元反应速率常数

4.6.5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4.7聚合度

4.7.1动力学链长

4.7.2无链转移时的聚合度

4.7.3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

4.7.4有链转移反应时的聚合度

4.7.5链转移反应

4.8自动加速现象

4.8.1凝胶效应

4.8.2沉淀效应

4.8.3模板聚合

4.8.4聚合过程中反应速率的变化类型

4.9阻聚和缓聚

4.9.1阻聚剂类型及作用机理

4.9.2烯丙基类单体的自阻聚作用

4.9.3阻聚效率

4.9.4阻聚剂在测定引发效率f中的应用

4.1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4.11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4.11.1活性聚合发展简史

4.11.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RP)

4.11.3稳定自由基控制聚合(SFRP)

4.11.4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4.11.5退化链转移聚合(DT)

4.11.6对CRP的综合讨论与比较

4.11.7CRP的应用与前景

4.12聚合物分子工程与分子自组装

第5章自由基共聚合

5.1引言

5.1.1共聚物的类型和命名

5.1.2共聚反应的重要性

5.2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5.3典型共聚物组成曲线

5.3.1理想共聚

5.3.2交替共聚

5.3.3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5.3.4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5.3.5嵌段共聚

5.4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5.4.1定性描述

5.4.2共聚物的平均组成

5.4.3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

5.5共聚物的微结构

5.6竞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5.6.1竞聚率的测定

5.6.2竞聚率的影响因素

5.7单体与自由基的活性

5.7.1单体活性

5.7.2自由基活性

5.7.3取代基对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5.8Q?e概念及方程

5.9共聚交联和互穿聚合物网络

5.9.1共聚交联

5.9.2互穿聚合物网络

5.10共聚反应的应用

5.10.1乙烯类共聚物

5.10.2氯乙烯类共聚物

5.10.3苯乙烯类共聚物

5.10.4不饱和聚酯

第6章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

6.1引言

6.2本体聚合

6.2.1本体聚合的特点

6.2.2有机玻璃板材的生产

6.2.3苯乙烯连续本体聚合

6.2.4聚氯乙烯本体沉淀聚合

6.2.5乙烯高压连续本体聚合

6.3溶液聚合

6.3.1溶液聚合的特点

6.3.2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合反应

6.3.3丙烯腈的溶液聚合

6.3.4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

6.3.5苯乙烯的溶液聚合

6.3.6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溶液聚合

6.3.7离子型溶液聚合

6.4悬浮聚合

6.4.1悬浮聚合的特点

6.4.2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6.4.3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6.4.4氯乙烯悬浮聚合

6.4.5含氟聚合物

6.5乳液聚合

6.5.1乳液聚合的特点

6.5.2乳液聚合的基本配方

6.5.3乳化剂及其作用

6.5.4聚合反应机理

6.5.5其他乳液聚合体系

6.5.6丁苯橡胶

6.5.7丁腈橡胶

6.5.8氯丁橡胶

6.5.9丙烯酸酯类乳胶

6.6聚合方法的比较

第7章离子聚合

7.1引言

7.1.1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对比

7.1.2离子聚合的应用

7.2阳离子聚合

7.2.1阳离子聚合的单体和引发剂

7.2.2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7.2.3阳离子聚合动力学

7.2.4阳离子聚合的影响因素

7.2.5活性阳离子聚合

7.2.6阳离子聚合的应用

7.3阴离子聚合

7.3.1阴离子聚合的单体

7.3.2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

7.3.3阴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7.3.4基团转移聚合

7.3.5活性阴离子聚合动力学

7.3.6阴离子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7.3.7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应用

7.43种聚合方法比较

7.5离子共聚

7.5.1单体活性

7.5.2溶剂、反离子和温度的影响

7.6开环聚合

7.6.1环状单体的聚合能力

7.6.2开环聚合的机理和特征

7.6.3环醚

7.6.4环酰胺

7.6.5环酯的聚合

7.6.6环亚胺的聚合

7.6.7环硫化物的聚合

7.6.8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

7.6.9螺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

7.6.10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

7.6.11聚磷腈

7.6.12聚硫和聚氮化硫

7.7羧基化合物的聚合

第8章配位聚合

8.1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8.1.1聚合物的结构异构与立体异构

8.1.2立构规整度

8.1.3立构规整度的测定

8.1.4立构规整度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8.2配位聚合及聚合方法

8.2.1配位聚合的特点

8.2.2配位聚合的单体

8.2.3配位聚合催化剂类型

8.2.4配位聚合方法

8.3Ziegler?Natta催化剂

8.3.1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成

8.3.2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之间的反应

8.3.3非均相催化剂对立构规整性的控制

8.3.4Ziegler催化剂和Natta催化剂

8.4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

8.4.1载体型催化剂

8.4.2茂金属催化剂

8.4.3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8.5丙烯的配位聚合

8.5.1催化剂组分的影响

8.5.2丙烯配位聚合动力学

8.5.3α?烯烃配位聚合机理

8.6二烯烃的配位聚合

8.6.1二烯烃配位聚合的催化剂

8.6.2二烯烃定向聚合的机理

第9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9.1引言

9.2聚合物化学反应的特点

9.3聚合物的相似转变

9.3.1纤维素的化学反应

9.3.2聚乙酸乙烯酯的转化

9.3.3氯化

9.3.4芳环上的取代

9.3.5环化反应

9.3.6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化

9.4聚合度变大的化学反应

9.4.1交联

9.4.2接枝

9.4.3嵌段共聚物

9.4.4扩链反应

9.5聚合物的降解

9.5.1热降解

9.5.2氧化降解

9.5.3光降解和光氧化降解

9.5.4其他降解

9.6聚合物的老化和防老化

参考文献

潘才元主编书籍

图书详细信息:

ISBN:7-312-00845-3

定价:20.00元

版本:1

装帧:平装

出版年月:199707

图书简介:

高分子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分子材料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业的各个部门,它是通过聚合反应制备的。高分子化学主要论述聚合反应机理、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聚合物的结构。它是高等院校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本书参阅了国内外已出版的高分子化学教科书和有关文献综述资料,并结合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的。全书共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三、五、七和八章分别叙述了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型链式聚合、开环聚合和聚合反应的立体化学,第四、六章为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和链式共聚合,第九章为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与高分子材料研究相关的科技人员参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逐步聚合反应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第四章 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

第五章 离子型链式聚合反应

第六章 链式共聚反应

第七章 开环聚合

第八章 聚合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九章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合成 物理化学 加工 应用 学科 高分子科学 高分子合成 塑料 高分子合成 天然高分子 线型高分子 环化 体型高分子 小分子 平均分子量 施陶丁格 自由基化学 卡罗瑟斯 聚集态结构 贝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