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慈禧挪军费为什么成为甲午战败的最大谣言?

在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因为各种原因,流传着各种谣言,比如,主炮晾衣服,邓世昌养狗、清朝实力不如日本等等。但是,最大的谣言莫过于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前准备不足,装备落伍,以致造成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这个谣言来源于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文集》一书。梁启超在书中说,自马江败后,“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这个说法,无疑与海军经费筹集的一般规律相差太远。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海军衙门除维持海军及年拨100万两充东北练饷外,要在光绪十四至二十年的6年中另外筹集军费3000万两白银是不可能的。梁启超文章目的在于鼓动民众反对慈禧。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曾制造了许多谣言。为了掩盖“围园杀后”的计谋,康有为逃到日本后不仅软禁了王照,还与梁启超一同篡改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

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就开始常驻颐和园。这说明颐和园已经初具规模。可是工程仍在继续,并开始筹备慈禧60寿诞庆典,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园工。据《洋务运动》一书记载,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匡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匡、福锟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且已经归还。

其实,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讲,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1861至1888年,北洋水师从筹建到成军的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平均每年投入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至10%。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平均每年投入白银23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60万两。李鸿章却声称拿不出钱来。直到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107万两;德华银行存银44万两;怡和洋行存银近56万两;开平矿务局领存银近53万两;总计260万两。”拿不出钱来的海军和存款260万两白银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据有关史料记载,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前,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北洋水师的装备应该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数量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等军舰的护甲厚达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也厚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厚重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水师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之间比例是209:141。因此,清政府认为自己的海军实力位居亚洲第一。也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清朝政府才毅然对日宣战的。

在丰岛和黄海两次海战中,北洋水师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而且弹药不足。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其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在黄海海战中,吉野号又中弹不少,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穿甲弹。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据《甲午中日陆战史》记载,北洋水师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日方就曾说,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

另据《甲午战争史》记载,一位细心的观察家曾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即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不是爆破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和2发。那么,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呢?而据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和禀后附文记载,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7艘军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水师360枚开花弹。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却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大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影响炮弹爆炸,原因在于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故意破坏。

对于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原因,英国海战史学家曾评价说:“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遭到惨败呢?”甲午战争无疑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败给“弹丸岛国”的特例,虽不符合常规,但却真实地发生了。如果,把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诸如主炮晾衣服、邓世昌养狗、慈禧挪用军费等枝叶问题上去,势必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找不到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李鸿章曾上奏清廷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此语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其实,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除了政治制度和朝廷官员的腐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清政府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思想上和军事上都没有做好与日本一战的准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现在仍认不清日本右翼的实质,对安倍政府抱有幻想的话,不仅会危及当代,而且还会祸延子孙。·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发动“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明治天皇睦仁。·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与外国外交官合影。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甲午海战的激战现场。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甲午海战的激战现场。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甲午海战的激战现场。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致远”舰撞击日本军舰吉野,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管带邓世昌以下25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甲午战争中,日军大肆屠杀中国的无辜百姓,令人发指,其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慈禧  慈禧词条  军费  军费词条  甲午  甲午词条  战败  战败词条  谣言  谣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