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斩立决和斩监候的区别?那个更痛苦?

斩立决,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是经常出现在各种古装剧里面的。有些犯人犯了罪之后,被判斩立决,之后就是犯人被别人拖下去斩首的情节了。所以斩立决的意思应该是说,判处了一个人要被处斩之后马上就去执行的意思。然而与这个相似的还有一个斩监候,这个可能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斩监候呢?斩监候究竟是什么意思?斩立决和斩监候两者之间究竟有些什么差别呢?为什么很多犯人宁愿自己被判斩立决也不愿意被判成斩监候,这中间到底有什么分别?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斩立决是什么

明清两代惯例,称死刑犯判斩刑而不经秋审、朝审核定便立刻执行为“斩立决”。古代法律对于那些阴谋危害皇权的,欺君的,通敌卖国的,贪污巨大的和杀人的犯人,一般都处以死刑。

斩立决源于汉代,是对于那些性质比较严重、案情属实、适用法律适当、并无疑义的案件,判处斩刑或者绞刑,在当年秋分以后执行,称为“斩立决”或“绞立决”。

立决是立即执行的意思,分为斩立决和绞立决。对于尚有疑问或是有矜免情节的案件,则判处监候,称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被判“斩监候”或“绞监候”的案犯,不在当年处决,而是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审可朝审再作判决。

《檮杌闲评》第二十回:“将周家庆 、 达观二人,以不合妄造妖言惑众律,拟斩立决。”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情真罪当,无可出脱,就定了个斩立决。通详上去。”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他刻的前清禁书还不止这一种,屈大均 的又有《翁山文外》;还有蔡显的《闲渔闲闲录》,是作者因此‘斩立决’,还累及门生的。”

2.斩监候是什么

斩监候为“斩立决”的对称,是指明清时对于判处死刑的罪犯,不立即执行,而是监禁起来等候秋审或朝审复核。

经过复核,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等几种情况:情实即罪情属实,立即执行;缓决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稍小,留待下次秋审或朝审时再审核;可矜即案情属实,但情有可原,减死,留养承祀即情节虽重,但父母、袓父母年老无人奉养,免于死刑。

清蒋良骐《东华录·康熙二十一年》:“朱方旦诡立邪说,妄言休咎,煽惑愚

民,诬罔悖逆,应立斩;顾宏齐、陆光旭、翟凤彩甘称弟子,造刻邪书,俱斩监候。”

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

《明实录·宪宗实录》:奏发其事,差官械绮,并籍其财产人口至京命法司会问,拟绮唱造妖言律斩监候处决,所籍财产入官。

3.为什么凡人宁愿被斩立决也不愿意斩监候

比如当年宋江一帮人去梁山落草为寇。这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就是重罪,只要被捕,那绝对是死罪。梁山也有一些人物被捕过。他们被捕之后,都是嚷着要来个痛快的。

原来古代的斩监侯比斩立决更可怕。古代凡人被判为斩监侯以后,说的真实点就是:等死。

可是古代斩监侯的这种等死的形式却异常的痛苦。首先,监狱是基本上不管饭的。不然乞丐早就都跑到监狱去混饭吃了。这种被判为斩监侯的犯人,需要家人定时去给犯人送饭。

其次,监狱的犯人要干活,并且古代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比如开矿或者采石等等。

第三,不论是犯人的家属去给犯人送饭还是探望犯人,都需要经过监狱狱卒的同意。这就需要给狱卒一些钱财进行贿赂。

这些还算是不错的等死待遇了。

还有一些被判为斩监侯的犯人要经历痛苦的经历才被处以死刑。比如坐水牢。古代坐水牢跟一个人站在水井里差不多。水一般不会太深,水深最多没过小腿。并且犯人的手往往会被锁在水牢上面的架子上。之所以锁住犯人的双手和水很浅,就是怕犯人自杀。

但是古代的水牢可不是今天的温泉。冬天罪犯就站在结冰的水里,夏天就站在臭烘烘的脏水里,所以古代凡是做过水牢的犯人,双腿基本上都废了。

所以古代犯了死罪的犯人,宁愿被判斩立决,也不愿意斩监侯。并且古代刑法很严。凡是被判处死刑的罪犯,除了遇到皇帝登基等大赦天下的机会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减刑之说。即便是有钱有势的人家花费重金买通官员减刑。那基本上也是少之又少。因为一旦东窗事发,不但犯人照样被判死刑,那县官老爷恐怕自己也是性命难保。所以古代的官员不敢轻易的拿自己的乌纱帽和脑袋去开玩笑。

这斩监侯的痛苦比斩立决要大的多。清朝慈禧太后面对戊戌变法被捕的谭嗣同等人,虽然判了斩立决。但是慈禧却要求刽子手不能一刀砍死。所以谭嗣同等人被砍了十几刀才毙命。这也算是慈禧变相的在使用了斩监侯的手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区别  区别词条  痛苦  痛苦词条  那个  那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