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俗话说和俗话又说,为什么不矛盾?

去年,曾经看到过一篇转发量超多的的文章,标题是“俗话说。。。俗话又说。。。”。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看到这些俗语,就好像站在这头,被那头的说法扇了一下耳光。站在那头,又被这头的说法扇了一下耳光。无论站在那头,都有相反的说法来反驳你,好像怎么说都不对。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俗语可是千百年来人们劳动、学习和生活智慧的结晶,之所以流传,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最近,因肺炎疫情的原因,宅在家里,闲来无事,琢磨了了一些似乎彼此存在着矛盾的俗语,最后发现那些表面上看来存在着矛盾,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比如:

一、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错吗,没错啊,这是事实啊!

你看,现如今各行各业,工农兵学商服,哪个行业没有领军人才,哪个行业没有杰出的领导者,哪个行业没有所谓的“状元”。

工人里面有技术能手,有发明创造者;农民里面有种粮大户,有农民企业家;军人里面,有技术标兵,有射击能手;学生里面,有专业特长生,有各科学霸;商人里面更不用说了,事业做得好的商人,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几亿,甚至几十亿。

其实,所谓的行行出状元,指的是各行各业里面个体与个体表现的的比较,由于存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不同的差异,最终的表现也一定会存在着差异,自然在这些个体里面出现杰出者,出现领导者,丝毫不会令人奇怪,这反映的是一个基本事实。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一思想产自古代,推崇的是读书做官才是正途,虽然带有一定的职业贵贱主义色彩,与当今社会职业发展不分贵贱的理念相违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从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来讲,读书学习仍然是最为快捷的途径。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姑且可以将做官替换为读书。

现如今,所有的职业,所有的行业,只有与知识结合起来的行业才是最为令人推崇的行业,不信你看一看高考竞争激烈的程度,就足以证明如此。即便是父母辈不读书也在某一个行业取得不错成绩的人士,也是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自己孩子送进好的学校读书学习。

今人所以进步的快,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就是吸收了前人的知识,因此,读书学习是最为令人推崇的提升自我的方法。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也没有错。

这是唐代诗人杨炯的名句,边陲烽火燃起,异族部落侵略,国家面临着威胁,这个时候还能安静读书吗,显然不行,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所以你看,上面的三种说法都没有错,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环境说出了事实而已。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比的关系,而是可以同时共存的。

二、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如果一个是正确的话,是不是说另外一个就是错误的呢?

其实,二者都没有错,只不过观察的角度不同。

说后生可畏,是说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开拓,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从这个角度上而言的。

年轻人,因为没有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由于在他们前面存着这多种可能性,且生命的时间还很长,即便是犯了错误,还有重新开始的可能,他们敢想敢干,敢于尝试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令人敬佩的。

对于中年人或者老年人而言,因时间和精力上都不允许他们冒险,他们输不起,因而偏于保守,因循守旧。

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是说年轻人,没有阅历,没有经验,不懂得不耻下问,不知道什么方法正确,只能在错误中学习,有可能不靠谱,有可能把好事搞砸了。

工作中有些事情,不许要大的创新,只需要按部就班保证完成就行,从这点上而言,需要的是稳定,比如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只需要按照流程将该做的工序保质保量做完就成,而无需做过多的创新。

对于同一个年轻人,我们既可以说后生可畏,也可以说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即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二者并不矛盾,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

三、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二者比较的对象不同,并不存在矛盾之说。

我们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比较的是它们骨节。而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则比较的对象则是它们的羽毛。

相比较而言,骆驼的骨节显然比马要大很多,即便瘦死的骆驼也是如此,这与骆驼肥瘦没有关系。

如果对这个俗语进行延伸,可指一个拥有企业富裕殷实的家庭,即便是遇到企业经营困难,甚至负债倒闭,它的财务状况也要好于一个贫困的家庭。

凤凰和鸡比的是皮毛,凤凰之所好看,之所以显得高贵,就是因为它的羽毛多姿多彩。凤凰如果拔掉了羽毛,也就是脱去了它最为珍贵的部分,自然也就不如鸡了,鸡毛起码还能做成鸡毛掸子,有利用的价值,而凤凰则没有。

拓展而言,凡是人之间比实力、比能力、比知识水平的,纵使背运,往往也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凡是人之间比头衔、比官威、比虚名的,一旦失势,往往就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被文字表面所叙述的逻辑所迷惑,需要看到背后所存在的本质,表面上看起里所存在的矛盾,本质有可能是相统一的。

四、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其实,这二者,也并不矛盾

因为隐含的条件不一样。

说人多力量大,它的隐含条件是当人们比较团结一致,都超着一个方向用力的时候,多个人的力量自然就会比一个人大。比如,搬动一根100公斤的钢条,一个人搬不动,两个人就都能抬得起来,这是因为两个人同时使用向上的力的结果。

人们经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也是人多力量大这个道理的体现。

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要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也需要大家思想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强调学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维护党的核心和政治站位的原因。

说人多嘴杂,它的隐含条件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考虑自己私利的诉求,每个人的纪律、道德、操守水平都不一样,这也是事实。

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的事实,为了保持组织的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保守一定的秘密,要强调一定的纪律。

因此,人多力量大,是有条件的,人多嘴杂,是无条件的,是事实的陈述,二者也并不矛盾

五、 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这是从未来讲,从长期的角度讲。

当羊已丢失,损失已成定局,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残守缺,碌碌无为,而是主动行动,抓住一切可能的转机,挽回一切可以挽回的损失。只要希望尚存,就要努力地去争取,创造希望,用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审时度势,对症下药。反之,如果亡羊不补牢,后面的结果可能就会损失的更多。从这个意义上,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从方法论上来讲,无论是个人或者组织,都会犯错误,都会出现失误,这是必然现象。出现错误,反思错误,总结经验,以使将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这个意识上讲,亡羊补牢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面向长远发展唯一正确的方法。

所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是从短期讲,是从过往来看。

损失了就是损失了,从短期讲是弥补回来的,比如高考,你考砸了,考不上大学已成定局,你再努力复习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你在这此高考中所出现的各种失误。从这这个意义上讲,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正确的方法是应在考前采用各种方式,做最大的努力进行备考,而不是事后弥补。

以上两个俗语,一个从长期讲,一个从短期说,虽然结论相反,但二者并不矛盾

这正如马拉松长跑一样,虽然要重视每一时段的跑步速度,但是,中间慢一会儿或者跌一跤,不会影响整体的成绩。

总结:看似矛盾的事物,仔细分析一下可能并不矛盾。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有矛盾,是因为我们的站位不够高或者理解不够深。横看成岭侧成峰,盲人摸象,瞎子点灯,因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角度、态度、位置、条件、规模、阶段等是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所需要考虑到的要素,分析矛盾也当从这些要素中展开。当我们加入这些要素来分析的时候,往往获得的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于其它看似矛盾的俗语,我们不妨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俗话说  俗话说词条  俗话  俗话词条  矛盾  矛盾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综合

 什么是“道”?李耳这样说

在老子眼里,“道”是万物之母,它无物、无色、无相、无声,为域 中 四 大(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之一。道法自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