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每天有1亿人教张小龙做产品?

01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2019 年年初,微信公开课PRO的微信之夜上,张小龙说了一句:

「每天都有 5 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 1 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

2019 年年初,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约10. 98 亿。 2020 年 8 月,腾讯发布了第 2 季度财报,在用户数据方面,腾讯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帐户12. 1 亿。

相比 2019 年,微信的月活用户数增长了 1 亿多。想必每天吐槽和讨论微信,以及「教」张小龙做产品的人,比 2019 年只多不少。

不仅仅是微信,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会接到用户的各种反馈。

微信作为体量最大的互联网产品,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重视。每次版本更新迭代,自媒体、产品经理、其他普通用户都会兴致勃勃的讨论,这个产品好还是不好,怎么做更好,意图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林林总总。

所以张小龙会调侃「每天还有 1 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

当然只是调侃一下,并无恶意。

不过用的这个「教」字很有意思。

是不是透露着:很多人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更懂微信,更懂产品,有着「自己是对的」的强烈信念。

毕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为什么没有「人人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呢?

我想这里还是值得细细思量的。

02: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教张小龙做产品呢

1、没有标准

好的产品的标准是什么?

当然,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比如之前提到的德国的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提出了“10 条设计原则”:

俞军老师也提出了好的产品需要:

随便搜搜,知乎上的回答都是一套一套的:

但是这些观点并未形成一个行业标准,没有变成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定义。

可操作性的意思是,这些定义或者组成这些定义的关键性概念,应该是可以测量,能够接受所有人的检验,而非「直觉性的」。

当然这很困难,在产品这个领域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这导致,每个人都可以去定义,或者拿着对自己立场和观点有利的定义去巩固自己的观点

所以人人似乎都能聊上几句对产品理解。

2、信息不对称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可以用数据来测量。

比如A/B test这样的方法,比如一些数据分析的工具。

这些工具让产品经理不再凭直觉做事,而是可以通过实证,来证明产品经理的想法,或者帮助产品经理进行决策。

但是这些数据和信息,掌握在各个公司的手里,大多不会公开。

大众知道的信息,和公司握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没有数据,很多人就迷信上自己的「知道」。

3、对「知道」的迷信

建立在「直觉」上的信念,很不容易推翻。

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

「一个知识的主张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提出该主张的个体的信念强度。」

但是,在矛盾双方缺乏一个判断孰错孰非的机制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直觉毫不怀疑。因为我们感知不到别人的信念强度,我们只能感知自己的直觉和信念。

4、没有及时反馈

当然手握数据的各个互联网公司,可以时不时地解释一番,拿数据出来公布一番。

但是这很难及时,很难面面俱到,毕竟是有成本的。

有些时候,即使是公司的正面回应,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去说服别人。

毕竟,别人也可以对「解释」再次进行解释。

5、信息茧房

当我们有强烈的直觉信念和个人主张的时候,很容易吸收的是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声音。而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会被摒除在外。

这样层层叠叠的形成信息茧房,不同的信息就很难进入了。

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不怎么看朋友圈了,偶然听到某个朋友说「我也不怎么玩朋友圈了」,我们就会把这个证据吸纳到自己的记忆,强化自己的观点。至于说另外一个朋友说的「我还在看哦。」这样的信息,会自动过滤掉。

看到了某些分析文章「为什么大家不爱玩朋友圈了」「朋友圈的社交压力」自己会觉得深表认同,于是点赞在看评论三连。平台根据你的行为,又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

这样,你被自己相信的观点层层包裹,以至于强烈地认定这就是事实。

如果你看到张小龙说的: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 5 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 100 亿次。」(来自 2019 年初的张小龙的演讲。)

说不定能打破自己的认知。

但是如果没有看到,依然会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信息笼子里面。

当然,类似的例子很多。

6、利益驱使

对知名产品进行评论或者分析,特别是微信这样的国民级的应用,很是能蹭到一些流量。

无论是吐槽、分析,还是「教」,都能吸引到用户的注意。

特别是用户自己也觉得「这是我也知道、了解的范围」,反正也没有标准嘛。

03:

那是不是就不能讨论呢

当然不是。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的馈赠。

只不过我们发声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1)非比寻常的观点,需要非比寻常的证据

如果只是为了语出惊人,没有任何证据作为支撑。那就大可不必。

我们提出主张,要去尽可能的收集支持我们主张的证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或许会强化我们的观点,也或许会修正我们的观点

2)时刻注意,自己是否陷入了「信息茧房」和「知道」的迷信

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检验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

3)注意态度。

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大可不必「理直气壮」的「指点」,用讨论的态度会更好一些。

4)允许别人反驳

毕竟没有标准,大家都可以一起讨论。出现反驳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必气急败坏。

别人提出反驳的时候,耐心看看他的观点和证据是什么。

5)也可以反驳别人

观点不同,可以反驳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不必上升到谩骂的程度。

04:

小结

最近在书上看到这句话:

颇有感慨。

这是个很好的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发声。

但是即使是这个很好的时代,某些声音依然也避免不了沦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而互联网产品这个领域,似乎是一个比较安全的避风港。

大家都可以发声,哪怕被调侃「教张小龙做产品」。

我觉得也没有关系。

我支持「发声」的权利。哪怕被调侃。

我也对自己要求「保持克制」,不胡乱发声,对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调侃」保持「审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小龙  张小龙词条  人教  人教词条  每天  每天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热点

 那些与iPhone福利擦肩而过的...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创业的技术门槛在降低,但移动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已经所剩无几,能做的就是探索,应用类型和用户需求的探索。 抓住机会不是投机,是一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