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史记·春申君列传游学博闻》原文、翻译及鉴赏

  游学博闻[1],事楚顷襄王[2]。顷襄王以歇为辩[3],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4],败之于华阳[5],禽魏将芒卯[6],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7],拔鄢、郢[8],东至竟陵[9],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10]。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11],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12],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天下莫强于秦、楚。

  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13],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

  臣闻物至则反[14],冬夏是也;致至则危[15],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16],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17]。先帝文王、(庄)[武]王、[王]之身,三世不妄[忘]接地于齐[18],以绝从亲之要[19]。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20],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21],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22],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23],入邢[24],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25],以临仁、平丘[26],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27];王又割濮、磿之北[28],注齐、秦之要[29],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30]。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31],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32],五伯不足六也[33]。王若负人徒之众[34],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35],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6]”。《易》曰“狐涉水,濡其尾[37]”。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38],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39]。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40]。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41],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42]。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43],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44]。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45]”。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趯趯毚兔,遇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46]”。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47],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48],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49],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50],折颈摺颐[51],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52],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53]。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54],不亦过乎[55]!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56]?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57]?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58]。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59],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60]。秦、楚之兵构而不离[61],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62],故宋必尽[63]。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64],而劲齐[65]。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66]。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67],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68],一年之后,为帝未能,其于(楚)〔禁〕王之为帝有馀矣[69]。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壹举事而树怨于楚,迟令韩、魏归帝重于齐[70],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71]。王施以东山之险[72],带以曲河之利[73],韩必为关内之侯[74]。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75],梁氏寒心[76],许、鄢陵婴城[77],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78],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79],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80],要约天下[81],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82]。

  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83]。发使赂楚,约为与国[84]。

  【段意】 写春申君在楚国形势最危急的时刻,出使秦国,上书秦昭王,论说伐楚之害,使秦国罢兵。段中又分三层:第一层介绍传主姓名及被派使秦时的政治形势背景。第二层引述黄歇上秦昭王书的全文。上书本旨是救楚,可是处处显得为秦打算,讲说道理,分析形势,论述利害,谈得头头是道,气盛言宜,表现了黄歇的胆气与机辩,可以由文字见其为人。第三层写秦昭王接受劝告,制止攻楚,显示了黄歇使秦的巨大影响。

  字数:2142

  注释

  [1]游学博闻:周游求学,见闻广博。

  [2]楚顷襄王:熊横。楚怀王之子。

  [3]辩:能言善辩。

  [4]白起:秦国大将。累立战功,后被逼自杀。参见《白起王翦列传》。

  [5]华阳:魏邑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禽:通“擒”。

  [7]巫、黔中之郡:指巫郡与黔中郡。巫郡故地在今四川东部,治所在巫县(今四川巫山东)。黔中在川、黔、湘、鄂交界处一带,治所在临沅(今湖南常德)。

  [8]拔:攻占。鄢、郢:指鄢郢与郢都。楚国最先建都于郢(即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称郢或郢都。后一度曾迁都到鄢(今湖北宜城南),鄢亦称鄢郢。秦破鄢郢、郢都,在公元前278年。

  [9]竟陵:楚地名。在今湖北潜江西北。

  [10]治:古代郡县长官府署所在地称治、治所。王、侯都城亦可称治。此处即指楚国都城。陈县:在今河南淮阳。秦攻占郢都,顷襄王迁都于陈。

  [11]楚怀王:熊槐。楚威王子。怀王被诱至咸阳朝见秦王一事,参见《楚世家》。

  [12]壹:通“一”。一旦。

  [13]驽犬:劣狗。弊:疲困。此句谓两虎相斗,即使笨劣的狗也能承受其疲困之机从中取利。

  [14]物至则反:即物极必反。

  [15]致至则危:到达极点便会出现危险。

  [16]二垂:两方边境。垂,通“陲”,边境。

  [17]万乘(sheng):兵车万辆。指大国。

  [18]三世:即上文说的文王(秦惠文王)、武王及秦昭王三代国君。

  [19]从(zong)亲:指合纵抗秦的东方亲善联盟。要:通“腰”。这句谓秦国几代君主念念不忘把领土扩展到齐国,以便截断南北合纵阵线的中腰。

  [20]盛桥:人名。守事:任职。

  [21]信(shen):通“伸”。伸展;施展。

  [22]杜:关闭。大梁: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此句意谓使魏都震恐,闭都门自守。

  [23]燕:县名。在今河南延津东北。酸枣:县名。在今河南延津西南。虚:邑名。在河南延津南。桃:桃城,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24]邢:邢丘。在今河南温县东。

  [25]蒲:邑名。在今河南长垣。衍:邑名。在今河南郑州北。首:牛首,邑名。在今河南通许。垣:长垣,邑名。在今河南长垣北。

  [26]仁:县名。今地未详。平丘:县名。今河南长垣西南。

  [27]黄:邑名。在今河南兰考西。济阳:邑名。在今河南兰考东。婴:萦绕。此谓黄、济阳都环城自守,魏国就畏服了。

  [28]濮、磿(li):均地名。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磿在今河南禹县。

  [29]注:贯穿。要:通“腰”。

  [30]单:通“殚”。尽。

  [31]绌(chu):减损。肥:厚。此处是加厚、增厚的意思。作动词用。地:道。

  [32]三王:即禹、汤、文武。

  [33]五伯(bà):即春秋五霸。此句谓大王如能保守已有的功业与威势,抑制武力扩张的想法,而增加仁义之道,使这些地方安定无后顾之忧,那么你与三王、五霸并列就不算什么了。

  [34]负:仗恃。

  [35]臣:使之称臣。作使动词用。

  [36]《诗》曰二句: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人们作事,开头没有不好的,可是能坚持到底的就很少了。

  [37]濡其尾:狐的尾巴沾湿了。此二句见《易·未济》。意思是小狐过河不能完全平安,说明力量不足。

  [38]智氏: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又称智襄子(智瑶)。榆次:县名。在今山西太原东南。据《战国策·秦四》,智伯被杀于凿台 ,葬在榆次。

  [39]干隧:地名。在今江苏苏州。据《战国策·魏一》吴王夫差被擒于干隧。

  [40]没:入水。引申为沉溺。易:轻视。作动词用。或释“易”为更换,亦通。

  [41]艾陵: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42]禽:通“擒”。三渚之浦:《战国策》作“三江之浦”。或以为即三江口,在苏州东南三十里。

  [43]晋阳:邑名。在今山西太原南古城营。

  [44]凿台:台名。在山西榆次南。

  [45]《诗》曰句:此为逸诗。或谓此即《逸周书·大武》之“远宅不薄”意。意思是远处之地不易守,不如近攻为好。

  [46]《诗》云四句:见《诗经·小雅·巧言》。此处一二句与三四句倒置。趯(ti)趣,跳跃貌。毚(chan),狡滑。忖度,揣测。意谓兔子活蹦乱跳,非常狡滑,可是遇着狗会逃不掉。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得到。

  [47]善王:对大王亲善。

  [48]假:宽容。

  [49]重世:累世、累代。

  [50]刳(ku):剖开挖空。绝:割断。

  [51]摺颐(zhe yi):打坏面颊。摺,折毁。颐,面颊。

  [52]脰(dou):颈子。

  [53]血食:古时祭祀要杀牲取血,故称祭祀为血食。

  [54]资:资助,济助。

  [55]过:失误。

  [56]恶(wu):哪里,怎么样。

  [57]仇雠(chou):仇敌。雠,敌。

  [58]随水右壤:随水以西地面。随水,当指涢水,流经随(今湖北随县)。《战国策》此处作“随阳”。

  [59]不食之地:不能耕种为生的地方。

  [60]四国:指赵、韩、魏、齐。应:响应。

  [61]构而不离:指战争相持不停。

  [62]留:邑名。今江苏沛县东南。方与:邑名。今山东鱼台东北。铚(zhi):邑名。今安徽宿县西南。湖陵:邑名。今山东鱼台东南。砀(dang):邑名。今安徽砀山西南。萧:邑名。今安徽萧县西北。相:邑名。今安徽濉溪西北。

  [63]故宋:以上七邑为楚国所占领原宋国的土地。

  [64]肥:使之壮实。作使动词用。中国:中原。

  [65]劲:使之强劲有力。作使动词用。

  [66]校:通“较”。较量。

  [67]负:背靠。

  [68]葆利:保持利益。葆,通“保”。详事下吏:假装像下级官吏一样臣服于你。详(yang),通“佯”,假装。

  [69]此句谓,一年以后,齐、魏自己要称帝虽然办不到,要制止大王您称帝却是绰有余力的。

  [70]迟(zhi):当、乃。归帝重于齐:把帝号送给齐国,尊重齐国。

  [71]敛手:收手。喻畏缩。

  [72]施:用。东山:指华山、崤山等,以皆在咸阳之东,故云。

  [73]带以曲河之利:以环绕的黄河为地利。曲河,黄河在华山东自北向南再折向东流,形成大曲折,故称。

  [74]关内之侯:爵位名。此处喻韩国必定归服为臣。

  [75]戍郑:驻防于郑。郑(今河南新郑),郑国都城。郑国此时已为韩所灭,故此处指在韩地驻兵以胁魏。

  [76]梁氏:魏国建都大梁,所以又称梁国。梁氏即魏国。

  [77]许:邑名。在今河南许昌东。鄢陵:邑名。今河南鄢陵西北。

  [78]上蔡:邑名。今河南上蔡西南。召陵:邑名。今河南郾城东。不往来:指不与魏往来。

  [79]关内二万乘之主:指上述韩、魏二国。注:裁割。

  [80]一经两海:疆土达到东西二海。经,东西为经。

  [81]要(yao)约:约束。

  [82]痛:指痛击。

  [83]谢:谢绝。

  [84]与国:盟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春申  春申词条  博闻  博闻词条  史记  史记词条  游学  游学词条  列传  列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