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梅山馆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诗词文别集。四十七卷。清姚燮撰。

  姚燮,字梅伯,号野桥,后号复庄。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浙江镇海人。幼有才名。道光十年(1803年)乡试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绝意进取,以著述、授徒为业。他是著名画家,尤善画梅,故其所居名大梅山馆。又是当时学林艺苑一位巨匠,一生于经学史学、地理舆图、道藏佛典、词律诗学、小说戏剧等皆有深研。著有《大梅山馆集》、《读红楼梦纲领》、《今乐考证》、《今乐府选》等。

  本书包括《复庄诗问》三十四卷,《复庄骈文》八卷,《疏影楼词》五卷。

  姚燮作诗逾万,本书存三千四百多首。其早期诗作,多为景物或性灵的抒写,在自编诗集时,只删存十分之一。姚燮之画,画有诗意;姚燮之诗,诗有画风。他以诗描绘了许多山水画。其中如《会仙峰》、《潮音洞》、《观潮行》、《渡黄婆洋观日入月出歌》等诗,描写山林之呼啸、瀑布之飞激、流云之浩荡、怪石之险峻,大多气势雄伟,生机勃勃。也有许多轻灵细致的小诗,如“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鞓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淡碧月眉黄。”(《韩庄闸舟中七夕杂诗得十三绝句》)

  姚诗中还有大量对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尤如一幅幅人物肖像画,颇具特色,其中大都是下层平民,如小贩(《饼师毕叟》)、艺人(《曲子先生陆》)、船夫(《钱清舟子郭三》)、侠客(《有髯者》)、乞丐(《东郭门丐》),以及织妇、渔妇、卖菜妇等,诗中既有对他们贫困生活的同情,也有对他们美好品质的赞美。如《罾妇行》描写一位终生辛苦操劳、无暇梳洗的渔妇,同情之中又流露出对其勤劳、坚强、独立谋生的赞叹。

  姚燮还用诗歌描绘了大量在灾荒与战争之中惨遭蹂躏的百姓们的“流民血泪图”,将惨不忍睹的灾荒惨状与鸦片战争中浙东百姓的颠沛流离一一列出,沉痛悲愤、催人泪下。《谁家七岁儿》写一位七岁的儿童,在荒疫之中父死母离散,被“弃置墟墓旁”,“伏地啮枯草,根劲牙不强。野犬过频嗅,跳跃求其僵。”景象何其惨!《捉夫谣》描写英军侵占镇海、宁波之后,任意捕人服役,役夫受尽虐待,还被当作人质,勒索赎金,“夫家无钱来赎夫,囚门顿首号妻孥。阴风掠衣头发乱,飞虫啮领刀割肤,谁来怜尔喉涎枯!”

  姚燮主张“诗以道性情”,反对当时专事模仿唐宋名家韵律的诗风,能够直抒胸臆,情文真挚,雄健清新,用韵选辞都比较自由。所以,他的古体诗比近体诗更为出色。如七古《双鸩篇》,写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杀的悲剧,有人誉之为清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叙述双方自杀时云:“为郎置鸩酒,鸩酒甘如饴。但得生死常相随,此酒不减同心杯。妾饮琉璃杯,郎饮白玉盏。以斧斫木木不离,以刀断水水不断。同茧之丝不可剪,同结之带两头绾。”全诗都写得情韵宛转,悲凉顿挫,抒情述事,熔为一炉,语言通俗流畅,句式灵活多变,富有民歌风味。

  本书有清道光咸丰间大楳山馆刻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梅山  梅山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