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白平衡:一个被低估的参数,掌握好它,提升...

请关注【影像派】

前言

同样是拍摄一张白纸,为什么有时会偏橙,有时又泛蓝?

同一地点、同样的光线拍摄风景,为什么他拍出来显得正常,而我拍的却显得偏冷?

为什么我拍的人像,肤色总是会偏黄?到底是哪里设置错了?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来聊聊另一个摄影术语——白平衡

在相机里,它可能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参数,但是,你使用得少并不等于它可有可无,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们还得从色温说起。

一、色温与白平衡

1.1 色温

一个理想黑体受热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表面的温度用「色温」(color temperature)来描述,单位为开尔文(Kelvins),简写K。当温度较高(如高于9000K)时,黑体会发出泛蓝的「冷光」;当温度较低(如低于3000K)时,黑体发出泛红的「暖光」;当温度趋于中等(如6000K左右)时,则黑体发出「白光」。

如果觉得「黑体」太抽象,那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金属: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金属会发出橙红色的光,若继续加热,金属会发出泛白的光。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热化」便是引申于此。

辐射可见光的色相与黑体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可见,色温越低,光线越「暖」(偏红、偏橙),反之,色温越高,则越「冷」(偏蓝)。这跟我们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结构和热辐射各异,不同类型的光源发出的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温。以下为各种光源所对应的色温(经验值):

图1-2

1.2 白平衡

在摄影中,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尽可能还原与场景光源一致的色温。这种用于平衡不同色温、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称为「白平衡」(white balance),简写为WB。之所以称为「白平衡」,是因为白光是中性色,处于色温值的中间。白平衡也称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图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色温对我们的摄影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需要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适应与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温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线色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眼对物体固有色彩的判断,在视觉理论中称之为人眼的色彩适应(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适应机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从昏暗室内一下走到阳光强烈的室外时,我们会感觉非常刺眼,眼睛无法睁开,但不用多久,我们的眼睛便适应了这种强度的光线,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体;此时,若我们再从室外走进昏暗的室内,我们会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处的事物,需要过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过来。

视觉理论指出:人眼的敏感度会因外界的视觉刺激的增强而减弱,反之亦然[1]。

我们来看图2-1,从上至下,大方块的亮度依次递减(白-灰-黑),小方块的灰度值保持不变,然而,当我们缓慢地从上向下观察时,小方块却呈现出「颜色逐渐变浅变亮」的错觉。

图2-1

不仅背景亮度会影响我们对物体的判断,背景的颜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现有两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个小色块,颜色分别为绿色、红色和灰度。一组置于蓝色背景中,另一组置于黄色背景中,如图2-2所示:

图2-2

仔细观察左右两组的小色块,横向对比,你会发现,原本两组颜色一样的小方块,但我们感知到的色彩却有差异:

在左侧的蓝色背景中,小方块的颜色显得偏黄、偏深;而对比右侧的黄色背景,相同颜色的小方块却显得更蓝、更浅一些。

对于这种色彩现象,色彩视觉理论的解释为:当背景色(观察条件)改变时,同步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会产生一种刺激,从而导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发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线的色温对主体颜色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数码相机是如何校正色温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光源为阳光的反射光,室内无其它光源,主体为纯白色物体。在光源和主体不变的条件下,仅仅改变相机的色温值,在室内拍摄同一个物体:

影像君将相机色温值设置为10000K(可调最大值),对着白色物体拍摄,画面如图2-3所示:

图2-3

再将相机色温值设置为2500K(可调最小值),对同一个主体拍摄的画面(如图2-4所示):

图2-4

通过对比两张照片,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尽管光源和主体都一样,但相机色温设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两种截然不同感觉的画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说明了这两个色温值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导致了原本白色的物体出现了严重的色偏。

数码相机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这样的:

色温值为某个给定值时,相机的系统会进行色温反向补偿,使其达到中性色温。如上述的10000K,相机认为此时色温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温,但往往容易「过度补偿」,导致白平衡朝低色温过度偏移,直接影响就是致使画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机设置为自动白平衡(AWB),系统通过感应判断画面中色彩所占的比例,若暖色(橙、黄、红等)比例较高,系统就会通过提高色温进行补偿,结果画面会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或光源有明显色彩倾向的场景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往往并不能准确还原场景的光源色温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与场景光源色温一致、符合观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相机设置和白卡(灰卡)。

3.1.1 相机设置

如今的数码相机都会内置「白平衡」功能。该功能本质上是提供多种预设或手动的色温方案。进入白平衡菜单,会有以下一些常见图标:

图3-1

我们大概可将其分为两部分:前三个白平衡为手动色温方案,余下为预设色温方案。

对于第一部分:

(1)自动:自动白平衡本质上是一套「估测算法」,其色温范围介于3000K~7000K之间。它通常适用于阳光灿烂(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场景)的室外环境,在其它场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动白平衡」并非是一个非常智能或精确的色温方案。

(2)自定义:所谓自定义,是指当你在某光线条件下拍摄了一张相片,相机会记录下相应色温值并应用于你拍摄的下一张相片中。

(3)开尔文:提供一个2500K~10000K的色温范围,适用于有经验的专业摄影师。

对于第二部分,则为相机提供的常见6种光源的白平衡预设值,对应的色温值可参见第一节内容。

下图(图3-2)为包括自动白平衡在内的6种模式下所拍摄的照片,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

图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们在拍照时可以根据场景的光源及光线条件,评估使用相应的白平衡。判断是否使用了正确的白平衡,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现的色彩倾向是否与我们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们前面已经知道,眼睛容易对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产生适应,因此这种判断虽然方便但并不准确。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摄的画面中存在白色区域,可直接作为白平衡的参考点;若无,则可自制一张便携的纯白(灰色亦可)卡片,作为中性色温的参考点。方法很简单:

设置一个白平衡值,将白卡置于镜头前,与拍摄主体合拍一张,观察当前色温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无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则说明所设置的白平衡有误,应重新调整。

图3-3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图3-3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种前期调节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烦,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去校正。

3.2 后期处理

3.2.1 手机端

手机端的图片编辑App有很多,这里以主流的Snapseed为例。

在Snapseed打开一张素材(如图3-4),果盘大面积的黄绿色反射光,致使手机的自动白平衡出现了「误判」,照片整体偏绿,橙子表皮显得暗淡无光。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色偏现象,以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图3-4

点击工具-白平衡,进入白平衡调整界面,点下方的「吸管」工具并移至画面中的灰色区域进行采样,吸管周围的圆环颜色即为当前采样色。如图3-5所示:

图3-5

可以看到,偏绿或偏冷的现象有所缓解,主体(橙子)的颜色恢复至我们平时肉眼所观察的水平。

3.2.2 电脑端

电脑端的后期处理,本文以Lightroom为例。

在Lightroom中导入图片素材,点击「修改照片」进入编辑界面。观察右上方的直方图,我们不难发现,照片存在「高光偏绿、暗部偏蓝」的色彩倾向。如图3-6所示:

图3-6

我们的调整思路依然和手机端一样:找到一个近似的灰色区域作为我们的中性色温参考点,利用吸管工具自动校正白平衡

点击并移动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个偏灰(因为画面中没有纯白的区域)的区域作为中性参考点。这个「中性点」可通过观察吸管旁边显示的RGB值获得——R、G、B三个数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趋向中性。如图3-7所示:

图3-7

可以看到,校正白平衡之后,高光的绿色收敛了一些,橙子恢复了橙黄色,暗部也少了一些冷色。白平衡校正前后对比如图3-8所示:

图3-8

如果想减少色温校正带来的色彩畸变,或者获得更大的色温调整范围,建议前期拍摄时使用RAW格式,当然,前提是你的相机支持此类格式。

结语

最后,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我们从色温讲到了白平衡的定义,从人眼的色彩适应到介绍相机白平衡校正原理,最后从前期和后期两大方面详述了校正白平衡的解决方案。

「白平衡」虽然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参数,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们的最终影像。对于一个摄影术语,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还要明白它背后的「为什么」,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方能将这种高阶认知思维应用于拍摄实践中,提升我们的出片效率,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少入一些不必要的坑。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Allen,Sophie Triantaphillidou,The Manual_of_Photography (10th ed.) Oxford Focal Press;

【往期文章精选】

曝光:这些干货有助提升你的光影把控能力,摄影爱好者们不可错过

这3个概念,连许多资深摄影爱好者都会混淆,你懂得如何区分吗?

感光度越高曝光量就越大?为什么高ISO会带来噪点?干货答案在此

想快速入门摄影?这8大经典构图法你不可不学!

25张图,4000余字,全面拆解各类「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技巧

若喜欢我的文章,请大家为我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

头条号【影像派】,专注分享原创摄影作品及各类摄影知识。

加入【影像派】,一起感受摄影的魅力与精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低估  低估词条  平衡  平衡词条  掌握  掌握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参数  参数词条  
摄影

 倒后镜里的风景 拍摄技巧

摄影师的视角永远需要多样性车前方的风景很美但是偶尔在倒后镜里看一下车后的风景也很美我喜欢旅行但我不喜欢开车因为我想把最重要的时刻交给相机我在车上的时候只要看到合...(展开)

摄影

 城市风光拍摄教程

关于城市风光拍摄实用教程出门旅行、出差、探亲访友,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很长一部分时间并没有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即便  是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中,你会经常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