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玩转地理 | 一文了解选修地理旅游地理及环境...

重难点14  旅游地理

★★重难点解读★★

从近五年高考全国卷来看,旅游地理主要考查内容集中于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与保护、旅游活动的设计和景区规划、旅游业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能力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图文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020年高考将继续围绕某种特色旅游,重点考查某种旅游方式或旅游措施的意义、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旅游安全及旅游环境问题等知识展开设问考查。从高考变化来看,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除注重核心知识外,还应关注考纲中的冷考点,如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规划等。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主要原因:安仁古镇离成都市区(和大邑县城)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容易返回市区(县城)。古镇旅游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和公馆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

合理建议: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

【解析】由材料“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可知,安仁古镇距离城市和县城较近,所以大部分游客很少在安仁古镇留宿。“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游览项目单一,需要耗费时间短,所以很少游客留宿。要想提高游客留宿数量要从当地拓展旅游项目角度分析,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以延长游览时间,促进游客留宿。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康沃尔郡在一个废弃的矿山上开发了伊甸园项目。该项目主体是温室,由8个充满未来主义艺术风格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构成。穹顶建筑内仿造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环境,汇集了不同种类的植物。作为英国最大的环境保护教育中心,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典范。2001年开园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英国最佳休闲旅游景区。下图是该项目的景观照片。

析该项目对旅游者吸引力大的原因。

【解析】该项目建设在“一个废弃的矿山上”,通过项目建设使该地由荒山变为了有多种类型植物分布的山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主体由8个“充满未来主义艺术风格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构成”,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这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具有特色、观赏性的人文景观,舒适的旅游环境增强了该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该项目“是一个节能环保的典范”,以温室为主体,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的光热资源培育不同种类的植物,是对环保建设理念践行的典范,使游客在观赏植物、风景的同时还受到了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受游客的喜爱;该项目规模大,为“英国最大的环境保护教育中心”,可接纳游客数量多,且可供游客观赏、游玩的场地多,规模效益好,同时该项目于2001年建设,建设时间较早,且“连续多年被评为英国最佳休闲旅游景区”,知名度高,项目品牌效应强,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大。

【答案】在废弃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艺术建筑风格为特色,为旅游者营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为主题,项目建设体现环保理念,观赏性强又能寓教于乐;(作为英国最大的环境保护教育中心,)规模大,建设时间较早,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冬季多大雪。由于地处偏远,该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都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乡村日渐衰败。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地区于2000年开始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该活动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该活动使越后妻有地区逐渐成为日本知名的旅游地。下图为永久保留的“大地艺术祭”经典作品——《梯田》。

指出越后妻有地区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的旅游价值,并说明能够永久保留在田野上的艺术作品的特点。

【解析】本题以举办“大地艺术祭”旅游活动为背景,通过经典作品—《梯田》,呈现当地农民农耕生活的美好乡土环境,体现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存的美好田园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懂得旅游景观自然与人文美的欣赏。

旅游价值主要从“大地艺术祭”经典作品体现的自然和谐之美的美学价值与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特点是艺术作品能够永久保留,说明艺术作品耐持久保留,制作材料牢固,其反映的主题是呈现当地农民农耕生活的美好乡土环境,体现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存的美好田园生活,展现当地传统文化,与“大地艺术祭”主题高度契合。

【答案】旅游价值:(“大地艺术祭”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审美价值。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价值。

特点:艺术作品主题与“大地艺术祭”主题高度契合;艺术作品的制作结构和材质牢固,不易被冬季大雪损坏。

★★备考秘籍★★

考查内容看,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评价,旅游景观的欣赏,发展旅游业的意义及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等是考查重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考查的热点。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区域图文材料、景观图等呈现信息,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基础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应从旅游资源的概念及旅游资源开发入手,重点把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环境问题及保护等。结合旅游环境保护,认识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考查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等。

(2)以我国或世界著名旅游区相关资料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环境保护。

(3)结合具体旅游活动案例,说明做文明旅行者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

1.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价

[透析考向]

著名旅游景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考查往往通过给出某区域相关地图,分析其旅游景观特点,也往往和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相结合,该类试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干或者图示确定位置或形态,结合学习过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图中景观的成因,加大考试难度。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考查频率高,要注意复习中培养综合思维和规范表达。

[学法指导]

(1)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①选择观赏位置:要注意观赏距离的选择,有远眺、俯瞰、远望、平视、低看、置身其中等;观赏角度的选择,如地貌的酷似造型要选择特点观赏点,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要选择位置较高的楼台亭阁,较小的湖沼池塘要选择低临水面的亭、榭、廊、阁等。

②把握观赏时机:有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有随气象和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还有特定时间的人文景观等都要考虑观赏时机。

③抓住景观特点:全面了解景观特点,抓住园林的结构布局、造景手法等。

④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⑤以情观景:以情观景能深入领悟自然的美。要通过视觉观赏。嗅觉、味觉、听觉等综合感受;对于酷似造型还要发挥想象力。

(2)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思路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主要从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客源市场、交通状况、接待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

非凡性: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其游览价值越高,开发价值也就越大。

集群状况:即分析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空间位置关系。旅游资源分布越集中,开发价值越高;若为孤立的单一景观,开发价值则越低。

地域组合状况:即分析同一区域内,旅游资源类型是否多样。一个区域内,既有多样的自然旅游景观,又有多样的人文景观,则开发价值越大;反之,若区域内景观基本雷同,则主要景观开发后,其他景观开发价值不大。

②客源市场的评价

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距离越近,客源市场越丰富。有时即使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较低,但由于靠近市场,因此开发价值较大;反之越小。

与著名旅游景点的距离:距著名景区距离近,可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或发展深度旅游,借助著名景区知名度,吸引游客。

③交通通达度

主要从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和可达性两方面分析。交通通达度越高,则越利于游客“到达”,其客源市场越广,开发价值也就越大.

④地区接待能力

主要从景区能为游客提供的服务,包括餐饮、住宿、购物等各方面分析。其次从服务水平(主要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方面评价。地区接待能力越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有利。

⑤环境承载能力

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由于其环境承载能力低,无法容纳大量游客参观,因此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性。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透析考向]

试题要求通过分析景区的基本要素,进行景区规划;通过旅游者自身条件及旅游地的位置来选择旅游线路及方式。试题难度较易。近几年,旅游安全也成为考查的重点。试题往往和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相结合,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区域地理的复习,同时渗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思想。

[学法指导]

(1)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主要步骤

(2)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

①自然因素:山地多滚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故要避开陡崖、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避开雨天;高大高原地区易晒伤、冻伤、缺氧等问题,要注意带防晒用品、御寒衣物、抗高原反应药物等;冰川地带易产生冻伤、跌落等危险,要带好绳索、冰爪、防滑靴等;河谷地区宿营时要避开低洼地,避免突发山洪伤害;在洞穴、沙漠旅游易迷路,故要聘请向导。在天气多变地区,要注意及时了解天气信息,掌握必要的防范、自救知识,减少洪涝灾害、台风、冰雹、雷暴雨等;在干旱地区准备充足的饮用水、防晒用品,避免缺水、晒伤;在湿热地区易有蚊虫、流行性疾病、易中暑等,要准备必要的药品;在水域旅游,要关注安全提示、不去陌生水域旅游、掌握自救措施。

②社会因素:到异地旅游要了解目的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尽量避免区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地区旅游,出发前了解求救渠道,减少人身伤害;了解目的地相关入境政策,减少出境游易产生经济、刑事等纠纷;同时,还要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旅行社选择等。

3.现代旅游的影响与区域发展

[透析考向]

本部分相关试题难度中等,考查比较基础。试题以区域图、旅游景观分布图或路线图的形式出现,考查旅游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及旅游中的环境保护等,题目渗透着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法指导]

(1)现代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增加税收,回笼货币;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不利影响:

a.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旅游业开发建设规划不合理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建筑物建设不合理等对视觉景观造成破坏;游客旅游对野生动植物产生危害;游客旅游衣食住行等产生环境污染。

b.对社会环境的破坏:游客旅游给当地带来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游客的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等。

c.游客量变化对旅游业本身的不利影响:游客量过少会导致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闲置,降低旅游收入;游客量过多,导致景区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和旅游安全;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2)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重难点15  环境保护

★★重难点解读★★

本专题主要考查人类发展中普遍关注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命题往往结合区域资源开发,分析资源利用现状,指出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结合重大污染事件和生活、生产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指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产生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结合世界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从高考全国卷来看,近年来以考查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主,对环境污染考查得相对要少。通过对环境问题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解析】工程修建前,“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该工程修建后,改善了市区河道及密歇根湖的水质。但是由于运河修建“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使得伊利诺伊河水质下降,污染物增多。同时由于密西西比河及五大湖相连通,使得生物活动范围更大,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析】应结合材料所给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各项措施进行分析:过去清溪川河道被覆盖,恢复自然河道,将其由暗河恢复为正常河道,有利于清理水中污染物,有利于水中动植物更好地获取光照、氧气等从而更好地生长,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由暗河恢复为自然河道,有利于增加地表水域面积,从而增强水体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温和;在河流两岸建生态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扩大水域面积,有利于增强植被和湿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功能,提高沿岸地区的环境质量;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有利于减少清溪河的污水排放量,能有效地改善、提高河流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横跨河道的桥梁,有利于减少经过各河段的车辆数量和通行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解析】本题以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围绕北方大棚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体现学以致用。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要有的放矢,根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材料中已说明我国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的原因主要是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对于过量施用化肥,我们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措施;对于灌溉水含盐量高,我们可以采取淡水淋盐的措施,引含盐量低的淡水淋洗或用雨水淋洗,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此季节可掀开棚膜,利用雨水淋洗;另外,对于次生盐渍化过于严重的大棚土壤,也可以采取利用别处低盐、好质地的土壤进行置换大棚盐渍化土壤的措施。

★★备考秘籍★★

结合近年高考命题可以看出:从考查内容看,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等内容是考查重点,尤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主题。从考查形式看,结合区域图、统计图及文字材料,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基本知识及应用。环境保护试题多推断性问题,题目材料往往只是提供一个生态环境问题或背景。因此,分析时,要关注教材案例和生态环境问题类型,把每一类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把握准确,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和答题模式,提高复习和解题的针对性。

★★重难点突破★★

1.资源问题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透析考向]

主要考查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该类试题难度不大,基本能答出几个得分点,但经常答不全。复习时要注意进行思维建模,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思路

①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资源短缺问题要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分析。资源问题不仅仅包括短缺问题,还包括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开源”的具体措施: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节流”的具体措施: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常见的资源问题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①科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对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③开发利用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

④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⑥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系统。

2. 环境污染及防治

[透析考向]

主要考查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一般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注意进行思维建模,并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分析思路

①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断环境污染的类型,并从中找出主要的污染源、分布特点、污染特征。

②分析成因:人为原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业、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其次,自然环境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如谷地、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稳定的天气条件是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封闭的水域、较小的水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③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表述。如水体污染,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会造成用水紧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④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还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①大气污染主要有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②水污染主要有赤潮(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为水体富营养化;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富集造成人畜伤害为重金属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为海洋石油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中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大气、水、土壤等污染。

3.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透析考向]

试题常以中国或世界重大环境事件为背景,以统计图、表格及文字材料呈现,重点考查读图和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知识阐释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①首先需确定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然后根据其产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当地人类生产生活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如下图所示:

②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随意开垦丘陵、山地陡坡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水位高,易导致土壤盐碱化;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原因从人口、工业、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土地退化。能源贫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东南林区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低地、湖滨、海滨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降水少、气候干旱

严禁砍伐、退耕还牧等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综合自高中地理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地理  地理词条  一文  一文词条  选修  选修词条  了解  了解词条  环境  环境词条  
旅游

 合肥哪些地方好玩

合肥,简称庐,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