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雎教学反思如何写

关雎教学反思如何写

导语: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关雎》一课,早已落幕,留给我的是震撼,是回味,是反思,是激励,我想,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才能真正生动起来,快乐起来。尤其对于厌学的孩子,这一招特别管用。

关雎教学反思如何写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反映了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对于厌学学生而言,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他们所排斥的,而爱情这个主题却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感知爱情,理解本诗的思想美,成了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经过反复思量,我设定好了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以诗译诗,竞赛评比。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知诗歌的思想美。

课堂上,学生前后两排为一组,每组自行研读《关雎》,诗译《关雎》,现场气氛很热烈。我在课堂上主要负责“激将”,不断地强化竞赛的紧张氛围。各组成员都很忘我,乃至下课铃声也淹没在讨论声中,无人理会。在近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的是“快乐语文”这个理念。我不愿意我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是毫无生气的,于是,我总是开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花招”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感兴趣。然而在“耍花招”的过程中,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我的学生们却令我收获更多。本课让我感触颇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

一、打消疑虑,相信学生

要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首先必须打消疑虑,相信学生。我们习惯了去抱怨我们的学生很差很差,中考分数很低很低,但我们却忘了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学生。设计“以诗译诗”这个环节前,其实我是信心不足的,我甚至偷偷准备了很多《关雎》的译诗,以备不时之需;我甚至在下课的前十分钟还在心底默默斗争着:是相信他们能行,让他们继续直至下课,乃至第二天见成果;还是就此打住,中断他们看似毫无头绪的讨论,直接展示我准备的译诗,结束这个“以诗译诗”环节。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前者。我们常常低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甚至经常武断地一声令下,终止了他们的思索,然后理直气壮地在心底嘀咕:看吧,就知道你们不会!殊不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的学生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长,在发展。

二、营造气氛,形成竞争。

《孙子·谋攻》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时就如同作战,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脾性,才能掌握战局,操控胜负。在本课“以诗译诗”活动中,我利用学生自由讨论的空档,四处侦察情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时正话反说,有时反话正说,有时玩笑逗弄,惹得各小组都不甘人后,竞争势头愈加迅猛。“求胜”之心,让他们忘记了时间,甚至,课后我都还看到有小组仍在讨论译诗。无论兴趣之火是被何种情绪点燃,我收获了我想要的学生主动思考,自发探究的结果,学生也在竞争之中,理解了诗歌的.艺术美及思想美,有了感触和启迪。当我们在做成果展示、举手投票之时,我听到好的作品换来的全班学生自发自觉的热烈掌声时,我觉得这次活动是成功的。

三、改变观念,创新教法

对于诗歌这种文体的教学,我们常常强调一个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种共识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想说的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改变观念,创新教法。当然,我绝不是否定“读”,我只是鼓励“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法上多思考,多探索。当传统的“读”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我们就该另辟蹊径,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对于语文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一首诗真的让他读百遍,他也未必能领会个中滋味,但给他提供一个平台,一群伙伴,在磕磕碰碰、争争吵吵中,诗译出原作,赏读自己的作品,体会诗歌的妙处,再用已有的情感体会回头咂摸原作,说不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雎教学反思如何写

这是我师傅在上完课之后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掷地有声,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脑袋里一片空白。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几点。

1、赏古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

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

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所以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一些民歌导入,让学生体会民歌的特点,这样既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铺垫,又渗透了一些民歌的相关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雎教学反思如何写  关雎  关雎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家长加油站

 如何帮孩子度过快乐寒假

如何帮孩子度过快乐寒假放寒假了,许多学生离开了学校独自在家学习,如何在尽可能方便的情况下,就学生学习、家长辅导等问题给学生、家长做最威权的指导、最贴近的服务?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