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需机智回应学生的“恶搞”行为

近日,广东潮州一名学生在微信群发送两个“敲打”表情,老师认为该表情不礼貌,有殴打自己的念头,称其没家教并责令写检讨。该教师之所以做出不理性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其对学生的“恶搞”行为反应过度。此事件也透露出教师头脑中的师生关系不平等观念,该教师没有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交往对象,没有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心理。

从过去学生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讽刺漫画、写一些搞怪的话语、给老师起外号,到今天借助微信表情搞怪,类似这样的“恶搞”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时有发生。就学生心理层面分析,出现这些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好奇好玩的心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秘的存在”,有些学生想探索老师的内心,通过某件事试探老师的反应。

二是求关注的心理。大多数“恶搞”老师的行为,都是学生有意为之。他们之所以“恶搞”老师,就是想以此来博取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进而找到“存在感”,树立自身的“英雄形象”。

三是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有少数比较内向、不善于与老师沟通的学生,当他们认为老师误解了自己,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时,就会借此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

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理性回应学生的这种“恶搞”行为,机智地接住学生抛来的“怪球”,巧妙地化解尴尬局面,让学生的诸多心事有安全着陆的方式。

案例中的老师,如果能够像朋友似的回复一个大哭的表情、或怒目圆瞪的表情等,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老师幽默、易亲近的一面,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机智  机智词条  回应  回应词条  行为  行为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