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谨防质疑陷入“解构一切、否定一切”的误区

今年七夕节,有网友发现,早些年被剔除出教材的“牛郎偷走织女衣服,并借此搭讪织女”的情节,又回到了人教版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在今天看来,牛郎对织女的打诨凑趣,可能已经违法了;而被偷了衣服的织女,不仅没有责备牛郎,甚至因此嫁给了他,更是匪夷所思。把这样的情节原封不动地搬到课本里,是否合适?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怀疑书本、解构情节,俨然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和浓厚兴趣。从质疑司马光所处的时代有没有“缸”这种器物,到批评后羿无法“蹚”过干枯的河流,再到解读出牛郎“耍流氓”,针对文本的怀疑愈演愈烈,甚至已然发展到不疑出点什么就绝不罢休的态势。

任何文本都可以被怀疑,程颐也说“学者先要会疑”。但是,怀疑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疑什么和怎样疑都应建立在一定原则和认识的基础上。盲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只能陷入文学解读的虚无主义。

回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至于牛郎是不是耍流氓,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没有太多的贬损,相反,“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脍炙人口,“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感人至深。难道这些都是古人脱离故事情节的再创作?难道古代就没有耍流氓的说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不过,古人更加关注故事中关于爱情的美好描述,更在乎以文学的方式传递凡人对于美的陶冶和追求,而不是拘泥于事实证据的完整,更不要说片面截取文本进行所谓的逻辑解读。

生命与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两大主题,古今中外的爱情文学难免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牛郎是不是具有“耍流氓”的情节实在不应该作为事实来定性,这无非是叙述故事时想象出来的场景。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符合现实实际,庐山瀑布就一定能经得起三千尺的丈量吗?梁祝化蝶的情节就一定能经得起生物学种类进化说的考验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一定能经得起意大利历史学者的考据吗……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里说的“高”,除了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高”,也包含对事实的改写或虚构。对文学作品的怀疑,关键不在于考究情节的完全真实性,而在于思考和判断故事背后的文学功能。如果故事足够完整,情感表达足以感人,只要语言不是低俗粗鄙,思想不是肮脏负面,文学就有存在的理由,就应该以文学的形式被人看待,而不是割裂情感,单纯以字眼或情节的真假虚实来进行解构。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作品都免不了遭受不同的怀疑和解读,最极端的例子可算《金瓶梅》,有人说是色情读物,但也有人说是当时通俗世情经典小说。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读,无论是以今思古还是以外度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解构原则,都应该置于故事所在的时代和范围来进行价值判断。一味的怀疑和批判,与其说是建立一种新的学问,倒不如说是对已经建立的固有价值的彻底摧毁。在这种思维的推演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理性质疑就变成了“尽疑书也不如无书”的全面否定,如此一来,唯一的结果都是“无书”,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都是一场噩梦。

学贵有疑,批判性思维也的确与学问的进步息息相关,但是,“疑”需有据、有度、有效。要提防怀疑精神陷入“解构一切、否定一切”的误区。一言以蔽之,倘若文能载道,就不必对言必写实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切  一切词条  解构  解构词条  谨防  谨防词条  误区  误区词条  否定  否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