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莫让考试排名击垮了学生学习的自信

近日,据哈尔滨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主任徐佳介绍,考试季来临,在她每天接诊的30多位患者中,有七成是焦虑症患者,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学生和家长。压力与焦虑,已成为家长和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引发学生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考试排名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同时也兼具对学生学习水平评估的功能。因此,学生对考试的结果——成绩是非常看重的。“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俚语便是每位学生对考试结果重视的真实写照。不少学生,每逢考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本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不少孩子由紧张发展到焦虑,甚至引发出妄想症,便属于不正常现象了。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考试之后所做的往往不是认真分析,采取应对措施帮学生补全知识,而是忙着用考试成绩给学生进行排名,把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异化成了对孩子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价,而且“踢开”成绩看名次,无论学生考60分、80分,还是90分,甚至99分,只要排名不靠前,就认定为孩子学习不好。

排名是一种顺序,无论孩子多么努力,考试成绩多么好,只要排,就总会有倒数第一。当然,也总会有正数第一。而且按人们的通俗标准,考试后通常会将学生按名次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不难看出,排名评价,学习优秀者永远是少数人,学习一般甚至较差者永远是大多数。此种情况下,一到考试,孩子紧张、焦虑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运用大数据将排名范围扩大化。过去只是班级排名,充其量不过是学校排名,现在则动辄就是全镇、全县、全市排名,被排在最后的孩子,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

不少学校,打着家校共育、家校沟通的旗号,每次考试后都会把学生成绩单发送给家长,且上面不仅有总成绩、总排名,还有每一科成绩、每一科排名。除此之外,还有与上次考试成绩的对比,上升多少名、下降多少名……每次考试完毕,多数学生都会迎来家长的“疾风暴雨”。

按照常规,对很多孩子来说,考及格很容易,考优秀也不难,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班最后一名都会在90多分以上。这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可是,当“分分计较”排名时,很多优秀的学生就被打成了“差生”,让学生没了自尊、失了自信,对考试产生恐惧,进而对学习心生倦厌。

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明令“禁止学校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2013年,教育部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规定“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又一进步强调“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地看待排名问题,莫再让考试排名压弯了学生的腰,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昂起头,阳光学习,自信考试,信心百倍地向着美好人生不断进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让  莫让词条  击垮  击垮词条  自信  自信词条  排名  排名词条  考试  考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