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热议“少年成名”,仍需反思狭隘的教育观

近日,几条跟“天才”有关的新闻引发热议:来自广东湛江的12岁女孩陈舒音以总分620分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比之长一岁的合肥一中学生盛一博,日前已到清华大学报到,并被清华校长邱勇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点名”,招来不少艳羡的目光。(8月29日人民网)

“少年成名”总能成为关注的焦点,为这些孩子带来些许“光环”。很多家长每每看到别人孩子如此耀眼,对比一下自家孩子,难免会催生负面情绪,甚至加剧家长的揠苗助长行为。在无数聚光灯下,像陈舒音、盛一博这样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普通孩子而言,是否具有普遍的学习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天才少年的存在。这类拥有超越一般人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学习上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提前上大学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只是个例,不应被广大家长盲从与模仿。如若某些家长仅为满足虚荣心,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使孩子过早获得超过其年龄阶段的知识,通过提前上学或直接跳级等方式,使孩子过早进入大学学习,最终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不可否认,媒体宣传这些成名较早的孩子,为其他家长、孩子树立榜样,本是好事,但过分宣传往往会引燃部分家长、孩子追求成名的导火索,导致反面效应。

媒体过于注重“少年成名”,一方面可能导致这些孩子自我膨胀,毕竟他们身心发展不是很成熟;另一方面有刻意引导家长追求这样的效果,引领错误风向的嫌疑,对孩子的成长实为不利。

其实,“少年成名”的人远不止陈舒音和盛一博,时至今日,很多年少成名的人反而在长大后慢慢销声匿迹,反而是爱因斯坦、华罗庚等名家,小时候没怎么有名,长大后却声名远扬。笔者想说的是,“年少成名”并不等于成功,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过于偏狭的教育观、过于急切的成才观,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才是良策。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分的压力,要逐渐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少走弯路。清华、北大等名校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须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此外,像陈舒音、盛一博这样的孩子,生活在“明星”的光环下,很容易脱离现实,成为很多商家眼中的“猎物”,而一旦如此,将十分危险。因为后面的商业活动会接踵而至,表面上是媒体、商家的“宠儿”,实际上可能会因过度追捧而“乐极生悲”,很多孩子会堕入物质的“漩涡”,甚至忘了身为学生的职责。

因此,理性看待社会中“少年成名”现象十分重要。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少年成名”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适度宣扬“少年成名”有益,能够刺激一部分家长重视教育,但不能过度炒作和追捧,这不仅无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观  教育观词条  狭隘  狭隘词条  成名  成名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少年  少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