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反对课前预习与进行针对性教学并不矛盾

近日读了蒲公英评论《课前预习真的没有必要?》一文,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否则,教学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针对性,课堂教学就会无效或低效。”对此,我不敢认同,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对于课前预习持坚决反对态度。

课前预习将大大减弱学生课堂学习的求知欲。求知欲产生的前提是学生对新知识未知或者知之甚少而又迫切想知道,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从课程教材的编排上来看,我们的中小学教材难度都遵循阶梯式递进原则,如果前阶段学得比较扎实,诸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基本完成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如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都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那这课堂教学对其还有何新鲜感,对新授内容又何来求知欲呢?长期以往,容易形成课外认真预习,课内缺少专注的习惯,其实际上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习负担。

课前预习将使课堂教学三维目标难以实现。教学中,教师时常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以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往往指向教学内容。如果学生课前预习,带着对于教学内容一定的了解,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许多学生要做的不是积极思考,而是机械的在教材中找答案,有的甚至无需教学情境,早就知道答案。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在于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化。没有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对于课堂提问的积极思考,对于课堂情境的真实体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化就是一句空话。

课前预习容易炒出“夹生饭”带来后续学习障碍。不可否认,绝大部分的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帮助。那也就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这样的学习,就是炒了一碗“夹生饭”,对于后续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是不利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在教学中也存在第一印象,学生第一次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与理解的第一印象是错误的,就容易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反复出错,很难纠正。

反对课前预习与进行针对性教学并不矛盾。《课前预习真的没有必要?》一文谈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任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的确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学生知识、经验的起点是在学生接触新课内容之前,而不是学生课前预习之后,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前调查分析或者课堂提问来实现,并不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

在实践中,课前预习之后,表面上看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正确,教学各环节顺畅,甚至当堂测验的成绩都相对较好,但它给学生兴趣的提高、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以及后续学习都带来深层次地负面影响,课前预习,就是应该反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预习  预习词条  针对性  针对性词条  矛盾  矛盾词条  反对  反对词条  进行  进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