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员工激励的红绿灯 非货币员工激励

        但当把这一原理应用于现实时就没那么简单了。现实世界的情况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激励机制起作用的方式也各种各样。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方式。一种激励方法好还是不好,取决于它有用还是无用,正如一种药品好不好要看疗效一样。判断一种激励机制是否成功,就看它能否提高效率。因此,我们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换言之,设计成功激励机制的因素不仅仅是了解理论,还要了解实际情况,活用这些基本原理。   各国不同的企业都有自己成功的激励机制,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在美国,股票期权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有90%以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激励机制。郭士纳就任IBM的CEO之后也采用扩大股票期权的方法使这家老公司起死回生。但在中国,目前实行股票期权的条件还不成熟。实行股票期权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股市是完善的,能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变动,即影响各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企业长期赢利能力。二是企业赢利能力的变动能反映企业高层管理者(获得股票期权者)的努力程度和业绩,即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与高层管理者的努力密切相关。在中国,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中国的股市还不完善,影响股市价格的主要还不是企业赢利能力,而是其他因素。中国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例如国家政策——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更多地来自国家赋予的行政性垄断地位,对国有资源的无偿使用,以及某些政策优惠。在这样的企业当CEO,再不努力,赢利也多,股份也高,从股价上升中获得利益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形态还不是标准化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差别很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同。

        还在每个月愁眉苦脸地想着怎么“应付”那些表现优异的员工吗?还在努力抑制心跳加速的痛感,从那可怜的部门资金里,抽出更加可怜的一部分给下属发红包吗?如果身为经理人的你还在这样做,那么只能说——太老土了。 白花花的银子固然诱人,却未必能让员工的内心产生化学反应。芝加哥大学的斯科特。杰菲瑞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参与实验的63人中,18人未受到任何奖励,22人受到现金奖励,23人受到非现金奖励。这些人中,70%的人都表示“更愿意受到现金激励而不是奖品”,但实验结果却表明,受到非现金激励的人员表现出更高的绩效提升。 人们声称更喜欢现金奖励,但却为非现金奖励更努力工作。其实人们常常以为自己最需要钱,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就不再把钱放在第一位了。对经理人来说,这实在是个好消息。 因此,真正聪明的经理人,正在尝试花费心思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激励员工并与之沟通,那就是非货币形式。也就是说,用礼物、关怀、休假、名誉称号等等代替金钱,来表扬员工,激发其工作热情。 一名员工的日记 不得不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因为这个月销售业绩是全部门第二名,上午在部门会议上,本人“遭到”了严重的表扬。兴奋感一直持续到下班。要知道,本人毕业还不到两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可以小小地得意一把。尤其是,经理在全部门50人面前给足了我面子,其中的大多数,可是我的兄长乃至叔叔辈人物。因为实在高兴,晚上下班后找朋友去K歌,但没想到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居然是在回家后。 门打开后,老爸老妈春风般的笑脸扑面而来,茶几上,老爸已经摆好了功夫茶,俨然一副要三口人聊个通宵的阵势。我正纳闷,还没宣布我的好消息呢,他们怎么就高兴成这样?老妈说:“你的经理傍晚已经来‘家访’过了。

        最近被媒体爆炒的北京房地产业发生的某公司6位销售副总监集体跳槽事件,正说明了“过度激励”的后果。此次事件的发生虽说有外部原因,但根本原因被雇主和雇员双方一致认定为“压力太大”。该公司每月都要淘汰掉6个销售小组中销售额最少的那个小组的销售副总监,而不管其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各个小组的实力不同等因素。在这样的压力下,人员要保持稳定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肩上的担子太重,人会被压垮。在不堪重负之中,人会千方百计地撂下担子,另寻出路。精神上的负担亦如是,如果勉强撑,说不准哪天就进了精神病院。因此激励不能过度,必须考虑人的承受能力。 撂担子或者人员流失对企业是不利的,直接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而一个人员不稳定的企业不可能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终将在竞争中败北。因为,人员的过快流失,意味着企业组织的学习曲线屡屡被打断,没有持续的上升。换言之,经验作为一种企业的无形资产都将随着人员的流失而流失,难以积累起来,形不成稳固的核心能力。 因此,激励也是一柄双刃利剑,既可以是很好的工具,也可能伤及自身。这样想着,我还不由地想起我国某著名公司的一件事。该公司出巨资聘请了一家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为其发展出谋划策,于是后者为该公司提供了一揽子的建议。其中之一是对每个季度中评比后三名的部门经理调换工作岗位。 可以说,上面的建议未尝不是个好主意,也未尝不是个“馊”主意。因为它确实可以很有效地激励那些部门经理们,但也可能导致企业人事的混乱。试想,如果一个部门因为市场或行业的因素而业绩难有起色,部门经理屡屡“中标”,那种每季一换的情形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 而且,如果朝不保夕,必然导致短期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也将更为猖獗。

        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又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个伙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  伙计王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顿饭,伙计王吃得特别香。他边吃边想:老板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来回飞奔着,搬得汗流如雨……  整个下午,其他伙计也都象他一样卖力,个个挑得汗流浃背。一天的活,一个上午就干完了。  中午,伙计王不解偷偷问伙计张:“你今天咋这么卖力?”张反问王:“你不也干得起劲嘛?”王说:“不瞒你,早上老板在我碗里塞了三块红烧肉啊!我总要对得住他对我的关照嘛!”“哦!”伙计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我的碗底也有红烧肉哩!”两人又问了别的伙计,原来老板在大家碗里都放了肉。众伙计恍然大悟,难怪吃早饭时,大家都不声不响闷笃笃地吃得那么香。  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明。  正面想一想,这种精明其实是一种很用心的激励手法——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励!“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是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怎样让大家吃红烧肉吃得有劲头”是个永恒的而且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激励方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激励方法也不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词条  红绿灯  红绿灯词条  货币  货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