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实现企业文化准则 创新:企业文化文化与价值的统一

        为什么员工上班要打卡?晚来10分钟、1小时有多大区别?虽然是小事,但它是一种素质的养成,绝对是一种投资。中国惠普人力资源总监张国维说,企业文化同时意味着成本:早上按时打卡,就不能睡懒觉;办公室里只能谈公事,就不能煲电话粥;乘电梯必须排队,赶时间就不是借口……这些企业制度对于员工只是一种潜在的约束。军队虽然天天搞队列训练,但打仗的时候绝对不能只正步前进,这是一种“成本化”的训练,重要的是锻炼士兵的素养。这些成本是能够体现“效益”的:养成纪律的士兵作战时服从统一指挥,有利于减少伤亡,赢得胜利。企业文化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如果把海尔张瑞敏砸掉冰箱、三星李健熙砸掉微波炉之举视为对企业文化的投资的话,他们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却赢来了更大的收益。建设企业文化是成本还是投资,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强制推行和个人影响力。坚持“制度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的远大集团总裁张跃说,去年远大的制度执行是60万人次,虽然外界也有不少人质疑他这种制度唯上的做法,事实却证明很有效。远大实行军事化管理,员工只有周末才能离厂,每天要刷两次牙、每次不少于3分钟等也都一一写入制度。上海一位研究地域文化的学者认为,湖南的地域特点是人性散漫,难出大型制造企业,但是湖南已经出了好几家,他认为当强权被使用时,效益就可以产生。不过并不见得付出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就一定产生效果。全球闻名的万豪酒店多年来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哪怕是做表面功夫。以往万豪理想的模范职工是整天待在酒店,就是该回家的时候也不回去。结果却相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酒店很难雇到优秀人才,而且现有的人才也在流失。,万豪选择三家酒店试验一套叫“灵活管理”的计划,目的是帮助经理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建立平衡。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白,在企业的财务价值之外,需要追求更多的非财务价值,方可维持企业作为一种具备商业功利目的的人文组织的运行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这种培植非财务价值的努力方式之一。在企业文化这个看起来已经很陈旧的话题上,我仍然觉得有必要提出其中一些值得我们大家一起省思的情形。首先,企业文化不是老板的个人文化。企业作为法人,是由自然人组成而又超越自然人。与一般的自然人比较,企业应该具有更强的组织理性:把众人的意思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即使老板的意思也应该经由大家讨论,看看是不是要成为制度;把其他企业的长处、MBA项目中学到的知识、消费者反映的意见、员工团队的愿望,放到企业的工作计划和岗位责任里面去;而且一个企业要透过新闻发言人、推销员、企业的营销队伍不断地向其他人证明本公司是一个杰出且规则一致的企业。通常老板是有创业的热情、独特的愿景与对事业不同寻常的责任感,但它可能既不是一个员工所愿意接受的文化,也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坚持的文化,组织文化更可能由组织的参与者在共同参与中交流形成。这就意味着,企业文化更可能是一种组织民主化生活中创立的共识,而不是企业老板个人的修身养性所得,也不是强调领导者决定的“精英文化”。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是一个成为法人的组织动物的修养和个性,它与组织的领导人有关,但有不能长期与领导人的个性一致,否则就会人亡政息;它与企业的成员有关,但是它又超越个体,代表某些一般个体难以实现的群体精神;它于企业的目标消费群有关,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转化实现他们愿景的组织路径。它似乎无形,但存于众人中,或者化人或者为人所化。其二,是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武化。文者,纹也。以纹路之多指代文化建设,乃基于认可人群存在的价值观、能力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

        一个企业从小到大,将经历无数次与人才的分分合合。每一次选择与分离,离不开两个简单的判断:其一是选择之后能不能胜任岗位;其二是选择之后能不能取得价值观上的认同,是否具备可挖掘的潜力。因此,基于战略和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具备企业家思维,要做“明眼人”;同时,除了要承担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风险之外,还必须承担文化上无法取得一致的风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第一,要把握“合适的,但不是最好的”这样的分寸;第二,可借鉴“和、贤、能、仁”四个维度进行识别;第三,要转变传统的选才思维,将企业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于招聘活动中。合适的,但不是最好的招聘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选才只是企业以强势文化广汇天下良才的开始,人才能否融入企业文化,能否与企业实现共赢,仍需要经历企业与人才之间价值观碰撞以及合作磨合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选才环节中不能为了招聘而招聘,而是要充分认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固化中选择价值的重要性。选才的标准就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适的”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在选才进程中设置围绕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识别维度,运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辅助工具判断人才的价值观与文化的适应性。留下一个与企业价值观存在明显冲突的员工,给企业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让他离开。“但不是最好的”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合适的基础上要给岗位胜任度留有一定的空间,挑选既能较大程度满足岗位能力需求,又能具备一定的提升空间和培养潜力的人才,使其“永远有差距,就永远有追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通过把握这样的原则来控制人员稳定、减少新员工流失率。和、贤、能、仁的选才之道和、贤、能、仁四个字可以较为全面地体现基于战略和文化的人才哲学。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作为一家脱胎于清华大学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清华同方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五年中,同方投入最大精力所做的工作,一是培养出一支充满凝聚力的团队,二是开创了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舞台,三是塑造了一个持久深厚的企业文化。五年来,同方始终保持销售收入100%的增长和利润60%左右的增长,净资产和总资产都增长了近的历史中,形成了有着清华独特精神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感染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这就是清华文化。近百年风雨沧桑沉淀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宽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一流高校的优良传统,为清华大学的科教事业与校办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深层次探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清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文化的精神,以清华人为载体,已广泛而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因此,似乎与企业追求利润的原则“格格不入”的清华文化,竟不约而同地体现在由清华人创办与经营的企业中,特别是清华大学衍生出的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尤其呈现出清华文化的独特性格。清华同方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控股的高科技企业。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文化精髓和勤奋、务实的作风,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清华同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映射到企业的经营宗旨、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员工意识甚至企业标识、建筑风格上,造就了清华同方的新型现代企业文化:“承担、探索、超越”的做事的准则;“忠诚、责任和价值等同”的做人的准则。

关键词:实现企业文化准则,创新:企业文化文化与价值的统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准则  准则词条  统一  统一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