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提升企业文化落到实处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统一性

        同时从提升服务品位入手,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组织全行开展大讨论,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文明规范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还能够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达到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推进企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怎么“建设”的?提到建设,我们就会想到“盖房子”。要建设一座大厦,我们最先做的是构画蓝图,对建筑进行总体设计,然后打压地基,构建好基础平台,接下来就是现场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好像也遵循这样的流程,先设计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为企业设计“蓝图”和理念体系,然后设计制度和相应的行为规范,有的还要进行企业形象的设计。最后为了企业文化的实施,企业还要进行大范围的培训和研讨,建设沟通渠道,制定企业文化手册,搞一些宣传或者文娱活动。表面看起来,这个思路和方法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深究起来,却有深层次的问题。文化是建设来的吗?首先,如果文化是“建设”来的,正如我们盖楼一样,最后的成果是一座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厦,但是企业文化能够看到吗?企业里富有特色的设施、舒适的办公环境、漂亮的LOGO,这些都不是企业文化的精髓,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存在于员工的内心,是一种心理感受,是无形的,行为只是这种假设的一种外显,因此,这种无形的心理假设又怎么去“建设”呢?其次,如果文化是“建设”来的,那么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就会更强调体系和规范,比如理念体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推进系统等,这些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但是他们都是“静态”的,还没有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行为,没有“动起来”。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文化建设时,请了很多专家学者研讨,制定出了系统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和推进方案,但就是感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原因就在于此,过多的把焦点集中在“静态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的动态传扬。第三,如果文化是“建设”来的,是不是说企业原来都没有文化,在一块空地上“塑造”或者“再造”了文化?很多企业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业绩,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和事迹,也有很多独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些都是企业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是企业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不论什么样的企业,最终都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是必须使企业能够赢利,也就是企业必须能够持续性地良性发展。从市场开放至今,如何把企业做好、做大,如何让企业长盛不衰,就成了众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魂牵梦萦的问题。纵观中国的大小企业和公司,别说打造百余年“老字号”,就是能顺顺当当走过10-的也少之又少。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比如国家政策性的调整、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和人才溃乏等,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但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历来被众多企业家所忽视的原因,那便是没有很好地经营企业文化,从而导致企业文化停滞不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性发展。在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企业就好比一只木桶,这只木桶是由许多小木条做成的。这只木桶能盛多少水,最终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高度,而不在于你最长的木板的长度。在许多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文化也恰恰就成了这块最短的木板。什么是企业文化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有句名言:“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会和语言。”许多企业究其失败的原因,也就是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像人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性格、风情和生存理念,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别人不会注意它,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曾赫赫有名的“爱多VCD”制造商,就是因为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对企业文化引起重视,导致企业文化严重颓废而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像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失败企业还大大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在广东、福建一带的企业,由于经验比较丰富,它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之,民族特质与产业规律相悖逆,势必付出巨大的代价。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精神,而资本主义精神源于新教伦理。现在看来,以新教伦理为主体的北半球文化基本上与制造业的规律相匹配。在制造业,纪律、流程、工艺是生产必需的条件。这些条件的核心是人们必须具备强烈的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一系列规则,以免影响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在这方面,北方民族总体上要好于南方民族。南方民族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在社会行为与劳动规范上相当随意。文化特质的差异使南方民族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处于先天劣势,事实上,我们还没有发现具有南方文化气质的民族或国家在制造业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就充分证明,不同的产业需要与其产业规律相吻合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民族往往特别“擅长”或“适合”从事某些产业,但对另一些产业则表现出特别的“不擅长”或“不适合”。逻辑的推论还进一步表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范围内的相同类别企业或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同一民族范围内的不同类别的企业在文化变革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文化变革的重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第二,管理风格与文化类型。管理效益往往遵循“木桶原理”,即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企业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或部门,这些最薄弱的环节或部门被称为企业的“短木板”。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加长企业的“短木板”,企业家在进行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某些管理理念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短木板”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原来的某些“短木板”可能不再短了,而原来的“长木板”却变成了“短木板”。这就表明,以加长“短木板”为核心的文化变革具有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提升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统一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统一性  统一性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落到实处  落到实处词条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词条  
公司管理

 立足于于将来,加大视角

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发烧友喜欢的是什么,首先就是性能要快,而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