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创新思维的培训方法已经得到了开发并被广泛使用,如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1H5W法、5-Why法、思维导图法等。这些方法虽然都有利于形成创意,但每种方法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其中,有些方法侧重于激发灵感,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有些方法侧重于发现问题,如1H5W法;有些方法侧重于呈现思考的过程以帮助形成解决方案,如思维导图法、创意核对表;有些方法侧重于对已有方案的改善从而得出新的方案,如SCAMPER法。有的培训项目将多种创造性思维培训方法整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创造力培训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F.Osborn)于1963年发明的一种创造性技法,它是众多创意生成方法的鼻祖(Osborn,Rona,Dupont & Armand,1971)。头脑风暴法提倡在不加评价的氛围下分享创意,促使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创新想法。这一方法在硅谷的IDEO工业设计公司得到出神入化的应用。头脑风暴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创造力培训中。
头脑风暴法旨在打破头脑中的封闭局面,掀起思考的风暴,帮助个体避免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遭遇自我责备和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从而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奥斯本提出了使用头脑风暴法的四条规则:
第一,自由畅谈,允许异想天开的意见,设想看起来越荒唐就越有价值。参与者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从不同角度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标新立异地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第二,禁止批评。所有提出来的设想都不允许进行评论,禁止挖苦和表现出相关的肢体语言,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
第三,追求数量。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它认为创意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第四,对设想进行组合与改进。除了与会者本人提出的设想之外,要求与会人员提出改进他人设想的建议并进行综合。
二、综摄法
综摄法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威廉·戈登(Willian Gordon)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戈登发现,当人们看到一件外部事物时,往往会得到暗示,这将有助于启发类比思考。类比思考会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激发。综摄法的两大思考原则是:使陌生的熟悉起来;使熟悉的陌生起来。综摄法提出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人物模拟法,即一种感情移入式的思考方法,先假设自己变成他人,再考虑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如何去行动,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种是非人物模拟法,即用想象能力通过童话、小说、谚语、物体等寻找灵感。
综摄法的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对关心领域开展讨论,直到有人提及议题,着力激发与会者的灵感;第二步,不追求创意的数量,追求创意的质量和可行性;第三步,开展各种类比思考。
三、KJ法
KJ法也称“纸片法”,它的创始人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人文学家川喜田二郎,KJ是他的英文名字Jiro Kawakita的缩写。1954年,川喜田整理他在喜马拉雅探险中所获得的资料时发明了这种方法。KJ法将未知的问题、未曾涉及领域的问题的相关事实、意见或设想之类的语言文字资料收集起来,并利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归类合并制作成图,以便从复杂的现象中整理出思路,抓住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KJ法先收集某一特定主题的大量事实、意见或构思语言资料,根据它们的关系进行分类综合。
然后利用这些资料间相互关系的归类整理,打破现状,采取协同行动,求得问题的解决。KJ法的流程如下:第一步,制作纸片。把事实要素分别书写在卡片上,每张写一个信息,要尽可能地写得具体、简洁。第二步,卡片分组。反复阅读这些卡片,附上标签,避免过分抽象和只进行简单的加总。第三步,编制小卡片群,思考并标出卡片群之间的关系。第四步,阅读,抓取关键要素并形成创新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SCAMPER和十二聪明法
SCAMPER方法是美国教育管理者罗伯特·艾伯尔(Robert Eberle)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策略。SCAMPER是substitute(替换)、combine(组合)、adapt(调整)、modify/magnify/minimize(修改/放大/缩小)、put to other uses(用作他途)、eliminate(排除)、reverse/rearrange(颠倒/重新排列)的首字母缩写。相似地,上海创造学会研究出十二聪明法,也叫思路提示法,共12句话36个字。该法已被日本创造学会和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承认,并译成日文、英文在世界各国流传和使用。十二聪明法的具体内容包括:
(1)加一加。考虑能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需要加上更多时间或次数吗?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这样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汇集建议,开讨论会,集思广益一下如何?
(2)减一减。考虑可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吗?可以减少些时间或次数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点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什么东西呢?
(3)扩一扩。考虑把这件东西放大、扩展会怎样?加长一些、增强一些能不能提高速度?
(4)缩一缩。考虑把这件东西压缩、缩小会怎样?拆下一些、做薄一些、降低一些、缩短一些、减轻一些、再分割得小一些行不行?
(5)变一变。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运动、气味、型号、姿态会怎样?改变一下次序会怎样?
(6)改一改。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它在使用时是否给人们带来不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这件东西可否挪作他用?或保持现状,做稍许改变?
(7)联一联。某个事物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达到目的吗?
(8)学一学。有什么事物和情形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吗?模仿它的形状、结构、功能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
(9)代一代。这件东西能代替另一样东西吗?如果用别的材料、零件、方法行不行?换个人做、使用其他动力、换个结构、换个音色行不行?换个要素、模型、布局、顺序、日程行不行?
(10)搬一搬。把这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还能有别的用处吗?这个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吗?可否从别处听取到意见、建议?可否借用他人的智慧?
(11)反一反。如果把一件东西、一个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世界上很多的发明都是通过反向思维而获得的灵感。
(12)定一定。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改进某样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规定些什么吗?
五、水平思维训练
1967年,爱德华·德·波诺认为创新思维要打乱原来明显的思维顺序,从另一个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水平思维。《牛津英语大词典》中水平思维的定义是: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显然非逻辑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水平思维打破了我们常规的思考习惯,它不过多地考虑事物的确定性,而是考虑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水平思维强调结果,强调创意的推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决策的正确性或评价。水平思维方式不是关心如何完善旧观点,而是在意如何提出新观点,关注价值重整、模式创新、理念突破、重新定位。波诺认为思维最大的敌人是混乱,因此要对思维进行分解,知晓思维的运行方式。
20世纪70年代初,波诺创立了柯尔特思维训练课程,被美、日、英、澳等五十多个国家在学校教育领域内设为教学课程,他还开发了六顶思考帽这一有助于创造力思维提升的工具,六顶颜色的帽子比喻六种基本思维功能:白帽子代表事实和资讯;黄帽子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和积极因素;黑帽子意味着警示与批判,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红帽子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形成观点和感觉;绿帽子代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蓝帽子代表对思维的整体过程的控制。知晓当下思考所对应的思考帽,以及所对应的六顶思考帽的排列顺序和组合,对于个体和团队把握自己的思维进展,厘清思维的混乱都有积极的作用。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及其同事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发现大脑左半球擅长语言和计算,习惯于做分析;大脑右半球擅长空间的识别和对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偏向于整体直观分析。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在功能上存在分工与合作,相辅相成。并且,当右脑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时,左脑的大脑皮层处于相对宁静和冥想的状态;当左脑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时,右脑的大脑皮层则处于相对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开展全脑思维将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与这个思路相对应的是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它是用图形辅助思考的简洁而有效的工具,以全脑思维替代线性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具有以下作用:梳理凌乱的想法,聚焦主题;进一步拓展主题;在孤立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清晰画出的全景图,可以帮助观察到所有细节与整体;对关注的主题加以形象的描绘,便于发现当前的不足;便于进行概念组合和再组合,进行各要素之间的比较;有助于维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方案;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促进思维发散,多角度捕捉新思想。
七、创造性问题解决
这一方法是奥斯本及其同事开发的,它包括三大功能:问题理解、创意产生和行动计划,由6~8个创造性问题解决阶段或问题解决步骤组成,涉及发现困境、发现问题、搜寻信息、寻找创意、寻找方案以及确定可接受的方案等步骤。每个步骤中均需要开展发散思考和收敛思考(Puccio,Cabra,2009)。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法包括大量练习与工具,是创造性技能与方法的集成应用。近年来,国外学者进一步提出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与8项能力有关:问题构建或问题发现、信息收集、概念搜寻与选择、概念整合、创意产生、创意评估、实施规划、行为评价,并证明这些技能对创造性绩效有积极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法及其相应的工具在各类机构中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
以上七类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侧重于创新思维的流程与工具应用,专注于思维能力的某些侧面,但目前有关提升个体创新思维全面能力的通用方法还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