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方可成:你知道的太少了

  

  上周,我又回到本科生的课堂上,听新闻采写课,课程内容照例是“两会”报道。每一年新学期的开始都伴随着“两会”的开幕,于是感谢国家,一茬茬学新闻的同学们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现实切入点,开始学习新闻采访和写作。

  前半节课的内容是同学们做小组presentation,分析报纸和网络媒体(以新浪为代表)的“两会”开幕日报道。北大的学生从来不怵这样的当众发言,但也从来控制不了时间,从专业课到思想政治课莫不如是。之所以能口若悬河,是因为北大的学生善于查找资料,论文专著旁征博引,也不惮于发表主观见解;再加上思维相对开放,光报纸就找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党报、都市报,最后还不忘秀一秀英语水平,展示几份外国报纸。

  但是很显然,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一方面是某种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却也是虚弱的表现——因为把握不了核心,所以只能面面俱到。简单来说,他们不了解“两会”到底是什么。

  老师对这几组同学的表现不太满意,不过我想,这其实很正常。四年前,当我开始从“两会”接触新闻采写的时候,我同样是一头雾水,不明白这样的学习进路有何意义。在当时的我看来,“两会”不过是新闻联播上展现的那种面目可憎的无聊会议的大集合、大爆发,它远没有那些揭黑扒粪的调查性报道和指点江山的解释性报道激动人心,唯一有些看点的是最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似乎总是会冒出几句经典语录。

  后来我才慢慢开始理解“两会”之于民主政治的意义,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使命,理解“两会”进程中有太多比总理语录重要的东西。我感到茅塞顿开,如何理解和评价“两会”报道便成为一件容易把握的事情。

  其实,新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两会”报道时所遇到的尴尬,正是他们在整个大学学习中所遇到尴尬的一个缩影。没有接受过民主政治教育,便难以真正掌握“两会”报道;没有接受过经济学教育,便难以学会报道世界金融危机;没有接受过基本的科学教育,便难以真正明白全球变暖和哥本哈根会议……

  简而言之,做新闻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新闻学院的学生总是知道得太少。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你知道的太多了”,但“悲剧”的是,对于一个新闻学院的学生来说,有一句话永远是真理:“你知道的太少了”。

  由于中国的新闻学院毕业生知道的实在太少,所以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比如安替)认为中国的新闻教育完全失败。这种看法令人沮丧,但更令人沮丧的是那些来自现实的注脚:如今,确实很少有媒体真心喜欢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它们在招聘中大部分都更倾向于经济学、政治学,甚至理工科的毕业生。

  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巨大危机,新闻学院如何应对是需要另花篇幅讨论的话题。在此我只想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你知道的太少了”固然是笼罩在新闻学院学生心头的阴影,但它又未尝不是一个强大的发动机——这并不是虚言,因为直到今天,我仍然经常为自己的无知而深感需要知“耻”而后勇——它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时提醒你这个世界的广博和精彩,让你对待世界的心态变得开放,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好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方可成你知道的太少了  方可  方可词条  知道  知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