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密度》教学反思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推荐度: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推荐度:

密度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密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密度》教学反思1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平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平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平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平指针不静止能算天平平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2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学反思3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修日志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很难争取到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从教师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提高,教师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开放的远程研修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从八月份开始,我参与了远程研修。回想这几个月的研修,我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我慎重的对待每一份作业。事实上,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习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习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平台,我在研修中学习,学习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习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习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密度》教学反思4

本节课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由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到有时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有科学方法解决。

第二部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简单的例子请学生初步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看,为使实验简单、方便、有可操作性,选择了学生熟悉常见的物质,密度分布均匀的固态化合物和液体:肥皂、橡皮、酒精,增强生活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根据数据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进而尝试用做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到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密度有关内容的讨论。由比值的特点可以来区别物质,过渡到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讨论出密度的计算公式,由公式的应用引出密度表和两套单位。

第四部分:学生举例讨论生活中的密度应用,进行评估与交流,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密度》教学反思5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6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

《密度》教学反思7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近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教学反思8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探究课中的要素

1、怎样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首要问题。

2、怎样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结论与概念联系起来。

二、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前对密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知道将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科学探究只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这样为进一步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三、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说不清为什么用质量跟体积关系来定义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四、针对学生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时容易选择木块的问题,我在提供实验用品时,有意只提供铜块和铝块进行对比,在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分析为什么不选木块:

五、针对实验数据中测量误差的和实验时无法多次测量的问题,我一般在开始实验时,就要求同学注意测量时误差一般较大,应多测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选择有效数据。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可以呈现更多数据,然后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尽管如此,本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应提供多组实验对象让学生选择,如铁块、铝块、木块、铜块,盐水、酒精、煤油等。

2、应多次测量,选择有效数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信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课下继续探究

《密度》教学反思9

密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决定打乱教材的体系,从密度的知识生成讲起,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去发现未知的密度知识。

我给学生一把刻度尺、一个天平,和一个立方体铁块。让学生研究讨论这些东西,然后问:通过这两个测量工具我们能得到与这个铁块相关的物理量有哪些?学生很快交流讨论得出可以知道铁块的质量、体积、面积、棱长等物理量。

我说,我们今天来研测量质量和体积,同学们互相合作。很快,学生都测出了这个铁块的质量为7.9g,这个铁块的体积为1cm3。我接着问,根据你的实验结论,你能知道0.2cm3的铁块的质量吗?学生很快发现是1.58g,那么你能知道15.8g铁块的体积吗?学生马上说出是2cm3,我马上把这个数据列成表格如下: 质量 7.9g 1.58g 15.8g 体积 1cm3 0.2cm3 2cm3 根据这个表格出发,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们议论一会儿后说:质量和体积德比值是不变的。

我马上给同学一个1cm3的木块,我说,既然大家发现这个规律,那么我们不用测这个木块的质量,就知道他的质量是7.9g?同学们说错了,我说为什么?因为它是木块。要知道他的质量还是先要测量。我说我们有没有兴趣测量一次?同学们高兴的动起手来。很快他们得到如下数据: 质量 2.6g 0.52g 5.2g 体积 1cm3 0.2cm3 2cm3

比较这两个数据,我们能得到哪些知识呢?讨论一下,我待会找同学回答。

同学们探讨的非常热烈,我巡回寻问一些小组的结果,发现很多同学认识很到位。我说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小组的结果?结果举手的小组不多。我马上作动员工作,因为这届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好,很多同学不愿意和不敢举手。结果举手的同学一下子超过了4/5,我感觉很满意的。

我让一个男同学回答问题,为了提高他的积极性,我说:有请后面的那位小伙子闪亮登场。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没有了紧张。他一下子说出了三点: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德比值不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德比值相同;可以根据质量算出体积。我说有补充的吗?一个女同学很快举手,我点名让她回答,她说我们可以算出任意质量的物体的体积,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知道他是什么物质。我说还能知道什么?同学们有窃窃私语了一会。有一半同学举手,我指一个同学回答:我还能根据体积算出质量。我说这不和刚才同学一样吗?结果很多同学反对我的观点。有同学喊着说:两个相反。我笑着说:相反吗?中间一条河,你能从河对面过来,那么我就能从这边过去。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就相当于在质量和体积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呀。我们可以算出任意质量的某种物质的体积,也可以算出任意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上面铁块比值是7.9g/cm3,木块的是2.6g/cm3,这个数值是什么意义?

几乎全班同学都说出来了,我点名让几个同学回答,都能说出1cm3的铁块的质量是7.9g,1cm3的木块的质量是2.6g。我接着问:这个比值与质量和体积有关吗?同学们开始都说有关。我说想想再说。一部分同学开始改变自己的答案了。我让他们讨论,结果他们说无关。我说你是怎样知道无关的?有个同学说因为铁块的质量无论怎样变,比值没有变,体积怎样变,比值还是不变。我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呢?同学们一致说因为它还是铁。我说那就是说,这个比值是铁这种材料的性质,而不是某个铁块的个性,是铁这种材料的共性。同学们会心的点头了。这个比值就是质量和体积间的桥梁,我们把每一种物质的这个比值求出来列成表,以后在质量和体积间的运算就简单多了。其实,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密度。

我板书了课题和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并相互交流,感觉效果很好的。接下来的密度的应用,学生基本上是自学,把我也解放了出来。

《密度》教学反思10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密度》教学反思11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密度》教学反思12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平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习。

学习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习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教学反思13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14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让同学们简单的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质量的内容,回忆起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位置、形态、形状、温度等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物质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大有用处可以让我们鉴别物质,它就是密度。

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给六大小组分配展示任务,第一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1鉴别三个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金属铁铜铝。第二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2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不同金属的质量。第三组负责展示3.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含义。第四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3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第五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4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第六组负责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然后给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负责部分。而我只在他们点评错误或漏点评或共性错误问题上加以引导和解释,做到自主课堂上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经过听课组的前辈的精彩点拨,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这里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熟练的利用其发放的磁体天平圆柱体等工具。如果学生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导学案的展示题目编排顺序观察活动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应该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含义之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课语言太平淡缺乏起伏,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音调,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知道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是重点内容。

4、密度的含义应该具体到一个例子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密度的含义。

改进办法:

一、在学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重新编排导学案。

三、加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

四、先举水的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模仿学习,让学生讲出书本表格中其他物质密度所表示的含义,点出容易错的单位问题。

《密度》教学反思15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  密度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密度》教学反思词条  
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推荐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推荐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推荐度:《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推荐度:《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分数...(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度: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度: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推荐度: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推荐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推荐度:教学反思推荐度:美术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有理数加法教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