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语文教案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热门】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介: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请看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的奇思妙想,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可是现在,随着一门克隆技术的出现,把这种不可能已经变成了可能。那什么是克隆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领域(出示课件中的课题)文章作者是谈家桢,(出示课件)指名读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晚上老师布置你们回家预习课文,都预习了吗?好,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的四个小标题,想一想这四个部分都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课件:含义、实验、发展、利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打算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的形式来学习。老师有一些具体要求:请看大屏幕:

2、每小组的小组长领表、发表。(教案后面附竞赛表格)

3、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完成答题,教师巡视。

四、汇报交流,巩固课文内容。

1、汇报交流每一大题的内容。(相机出现课件)

2、小结:现在请各小组的记分人算出第一大题到第六大题的分数。

五、探索质疑:

1、在文章中,你们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的吗?可以独立提出来,也可以小组讨论后提出来。

2、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相应出示课件。

3、如果学生不会质疑,

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质疑。相机出示课件。

六、总结: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整个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一些克隆动植物,比如克隆鲫鱼、克隆黑斑蛙、克隆羊多利等,其实,现在科学家克隆出来的动物远远不止我们书上列举的这些呢,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克隆图片,(出示课件)

2、刚才一起来欣赏克隆动植物的图片,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克隆技术大事例表,(播放克隆技术大事例表)。

3、看了这些克隆动物的图片和克隆大事例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七、作业:

有关克隆方面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下节课讨论的吗?想一想,回去准备一下,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奇妙的克隆》课文内容知识竞答

第小组记分人总分

一、按照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合计10分)

náng()胚两qī()jǐ()椎

哺()乳繁yǎn()

二、指出下面的文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合计15分)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的培养后长成8厘米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鲤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3.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

三、阅读第一部分内容,完成练习:(合计30分)

1、课文中列举了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的植物有、、、你还知道、等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15分)

2、来自的的后代群体叫克隆。(6分)

3、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多项选择,9分)

A、打比方B、作诠释C、作引用D、举例子E、作比较

四、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合计15分)

这一部分列举了中外科学家成功克隆出鱼类有和,克隆出两栖类有和,鱼类和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类,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

五、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完成练习:(合计6分)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的名字叫,它诞生于年。

六、阅读文章第四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合计24分)

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再概述)(概括出一方面得8分)

七、附加题:(探索质疑)

注意:质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得5分,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圆满回答的可得10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师: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瓜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童安静……这一幅幅画面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并且还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交流关于“生命”这个话题的相关内容。

二、明确目标,准备发言

(一)自读关于口语交际的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全班交流,明确方向。

1.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2.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3.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三)组织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内容。

(四)仔细阅读课内的文字资料和课外搜集的关于生命的资料。

(五)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准备最为充分的话题,确定角度,选择材料并拟定思路。

(六)自己轻声练习讲述自己准备发言的内容。

三、不同层面交流,加深理解

(一)组内交流。

在每个小组长的带领下,个小组每位同学自由发言,要求注意倾听,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并推选出一位最佳选手。(教师同时巡视指导,并注意及时评价和调控)

(二)全班交流。

1.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补充、辩论。

四、总结评价

(一)自我评价,主要从:自己是否准备充分,是否积极发言,发言时条理是否清楚,声音是否洪亮;与同学相比较,自己有何优点,又有什么差距。

(二)班级评价:本节课发言的过程中,谁的发言最棒?为什么?你和他的差距在哪里?

(三)教师评价:肯定和表扬同学们在课堂表现方面的有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只要细心的观察,把自然界中小生灵的某种生存方式,放在自己的生命历程里“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就能发现那些卑微的生灵,一样有许多让人类敬重学习的很多方面。 那么,把我们上一节课口语交际的内容结合实际,认真揣摩小生灵与人生的某种联系,写下来肯定是一令人深思的美文,让人读之耳目一新。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思考。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一)学生默读习作提示,勾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明确要求:

1.主题关于“热爱生命”。

2.可以写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

3.可以写身边热爱生命的人。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5.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

6.习作的.题目由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

三、方法指导

(一)选才指导。

1.记录身边的人热爱生命的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忠于职守的警察叔叔……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光彩。)

2.观察小动物,从小动物开始,写热爱生命的故事。

3.观察植物,从描述花草树木的特点开始,写一些关于生命的故事。

4.从遵守交通法规方面谈一谈热爱生命的意义。

(二)指导构思行文。

写好这次的作文,构思方面,课文中告诉我们一些小窍门。

1.如果你写生活中的事情,可以这样来构思:叙事→说明道理。

2.如果你写小动物,可以这样的来构思:描写小动物的习性特点→联想生命现象。

3.如果你写植物,可以这样构思:描述植物特点→联想生命内涵。

四、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一)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修改作文。

1.请同学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2.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3.按照小组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4.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进行修改。

5.学生揣摩集体修改方法后,再次自行修改并朗读。

五、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指名上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道。

六、誉写作文,制作墙报。

(一)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二)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筛选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2. 通过解读文本的有关内容,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3.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4. 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1.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与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法一样,文章主要按游踪的顺序组合材料,移步环境。不过由于作者从“听泉”的角度切入,很新颖,这就给它披上了一件素淡朦胧的纱衣,陡增了它的神秘之美;又因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巧妙地融进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的听泉感悟,这就使文章显得厚重、精深,颇令人玩味。这两点该成为教学重点、难点。

此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第一篇。本单元是继八年级游记散文后的又一单元,只是要求已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习方法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和写作训练,要求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要训练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合材料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能有利于学生用“吟哦讽诵”法学习本单元的其它文章,并为单元写作积累一定的组合材料、表现景物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介绍本地的风景作铺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本着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授之以渔”并训练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原则,根据本文的个性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写作的要求,第一课时侧重于“读”,在读中筛选信息,整体感知全文,结合小组合作懂得本文组合材料的特点;第二课时,侧重于读中思、读中品。有道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唯有读与四紧密结合,方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个人默读、静思,筛选信息,整体感知课文

2. 吟咏讽诵课文有关语句或段落,初步体会作者写泉时的心情,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教学重点:

1. 通过筛选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来组合材料。

2. 用“吟哦讽诵法”朗读写泉水及其给作者感受的句子,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鼎湖山是怎样的风景区吗?你知道鼎湖山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如何表现泉水的特点吗?……

二、 新授:

(一) 用心读文章,独立思考,解答下列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词语一遍。

肇庆 泠泠淙淙 楹联 怅惘 嬉戏 古刹 翩飞 开辟 污垢 遐想

2. 用圈点勾画法筛选信息,然后用不少于200字的一段话介绍鼎湖山风景区。(可从地理位置、主要景物及特点、景点、地位等方面概括)

鼎湖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据说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上现存植物最多的一个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如果站在半山腰的补山亭,放眼望去,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它或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半含半露、欲近故远,惹人喜爱;或在密林深处隐匿,让你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只能凝神静听它的歌声。泉声或清脆悦耳,或厚重雄浑;无论是刚进山,还是在补山亭向上四百余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庆云寺,你都能感觉泉水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孕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愉悦着游人的身心。新课 标第 一网

(二) 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短文,推荐佳作展示,老师判分。

(三) 吟咏讽诵写泉水及其给人感受的语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要求:

1. 跳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泉水及给其给自己感受的语句,选用文中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喜爱——陡觉轻快——陶醉

2.组内研读:各人在组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进行自评和他评,推选代表或集体参与准备展示本组朗读最好的段落。

3.前四个获得机会的小组展示本组朗读,老师点评、判分。

(四)讨论:本文以写“听”为主,还是以写“泉”为主?为什么?

以写“泉”为主。因为本文更多的文字是写泉水以及泉水给你的感受,而“听”,只是引出泉水的手段而已。

三、 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收获必须包含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学法的内容。

四、 布置作业

1. 完善概括介绍鼎湖山景区的短文。

2. 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一段。

3. 作者运用何种方法才能把泉水的音和形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课文写泉水及其给作者感受的语句,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2. 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3. 在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教学流程:

一、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二、 新授

(一)理解作者听泉的人生感悟。

1. 作者如何写出泉水中的“层次”的"?

泉水的声音柔曼、清脆、厚重、雄浑可见层次清晰,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演绎出了想像的画面。

2. “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作者的心灵,即是作者把听到的声音通过心灵的加工变成了瑰奇壮丽的乐曲。

3. 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泉水的交响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泉水奔流不息,年年如此、岁岁相似。在前进的过程中或遇坦途,而成小溪;或遭岩石,碎为滴泉;或落空谷,壮大自己;或下陡壁,激情飞泻。其间,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和人生的岁月、历史的变迁极其相似,同时又极具美感。“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则融入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奔腾的主旋律自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一) 结合第一、二、三段中描写泉水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把离我们较远的泉水写得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的。

第一段: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读者熟悉的“活泼泼蹦跳的姿影”这一视觉形象描绘听觉的内容。

第二段:把泉水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想像成绕膝逗我笑的爱女,让人如见其人,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读者熟悉的孩子如铃的笑语来比喻泉水清脆悦耳的声音,恰如其分,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令人身临其境。ww w.xkb 1.com

(二) 用“吟哦讽诵法”朗读第4-7段,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思考这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这部分主要写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

不多余,因为这部分既为下文写在庆云寺旁的客房听泉蓄势,又赋予作品时代意义。教参上如是解,不过本人还是觉得对在庆云寺漫步这一内容的分析有点牵强。因为在第5-7段中就连“伏虎听泉”这一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听泉意图的内容都只字未提,而重点写了作者对并不高贵的菩提树得到特殊的礼遇表示不满,这姑且可以理解为对重视佛法的不满,那是否隐含其曾有过不公正遭遇?且庆云寺的存在引来了众多游客,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三、 小结

各人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组内交流,推选一人作集体交流。

四、 巩固运用:

发挥想像,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和用下面句式写一段话。

句式:我看到天上的白云(盛开的鲜花、奔腾的江河、激烈的比赛场面…)……就仿佛…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深潭。”

2.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写法:

情感线索:失望——喜爱——陶醉

虚实结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之二

扬中树人乔玉

教学目标: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本单元的名称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一般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抓住一个“听”,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2.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材分析:

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理清作者循“泉”游览鼎湖山的行踪,把握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最后感悟课文,准确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听出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要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深入探究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提到泉,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淌在高山深涧中的汩汩清泉,它不仅清洌甘甜,姿态万千,更是泠泠淙淙,欢快清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跟随谢大光,去鼎湖山听泉,去领会泉声的美妙。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好语速、语调,和感情基调;然后学生齐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最后找同学朗读,吟哦讽诵,学生点评,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2.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1)游记散文一般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通常采用怎样的写法?

(2)请在文中找出能够表明写作顺序的语句。

交流汇报 ,明确:(本文采用游踪顺序组织材料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作者在移步换景的同时,还采用了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变化写了(黄昏—晚饭后—夜间)

(3)泉有声也有形,而我们知道游历山水是靠眼睛观察靠心灵感受的,泉水的百态千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用听觉,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讨论明确(黄昏进山烟雨迷蒙,雾漫得更开;山间林密,泉隐其中;呈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4)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描写泉声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感情。

赏析(作者把泉声比作小提琴、弹拨乐器、倍司、铜管乐器;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生动有趣)

总结:鼎湖山的泉水是这样美妙奇幻,晶莹清脆,难怪作者要说“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有这样美的泉水的滋润,鼎湖山一定永远年轻。永远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作业:1.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浓密的树林,遮住了泉水的踪迹,却让我们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听到了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鼎湖山,去感受由泉水汇成的天籁之音。

二.合作探究

(1)、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作者不仅听到了奇妙的交响乐,还听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从书中寻找表现泉声内涵的句子。

明确(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2)、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明确(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使我陶醉;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三.品味赏析

1、自由诵读2——4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喜爱)

2、作者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却仍是遗憾:“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是为什么呢?

(树林深密,水在近侧)

3、作者循着泉声来到补山亭,但此时泉声却不再单调,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指名朗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安详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欢快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同学们,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

明确:(不能)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加点)在听。

5.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心在聆听呢?

明确:(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6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下面一段文字,看谁背得最快。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朗读和背诵提示:这是一组排比句,基本结构为“那……是……”。第三、四分句,略有变化,整齐之中而有变化。读时要体会全句的语气变化。“应”和“定”两字要重读。

总结:泉声伴着钟声,使鼎湖山既古老又永远年轻。夜听山泉那变化多姿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钟声,不禁使人感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的一切,使鼎湖山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永远璀璨夺目。

板书:

《鼎湖山听泉》

游踪顺序 移步换景

听泉声—看泉水—寻泉影—枕泉眠—悟泉音

作业:《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苦,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互相背背看。(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一、交流平台

1、师谈话导入。

师: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谁想说给大家听听?

2、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师:请大家自己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生自由回答。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渐入主题。

4、拓展练习

在自身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说。

3、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

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学生自由的找。并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小组讨论轻松解决诗句的意思。

4、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让学生多说拓展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大脑。

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身感兴趣的漫画。学生随意说即可,不需加以限制。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好书推荐、说读书名言等。

2、通过讲述读书故事、好书推荐、说读书名言等活动,增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学会就主题进行交际,并能出不了解各种阅读形式的优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离我们身边遥远的名人、名胜古迹照片)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名人、名胜古迹跟我们相隔了遥远的时空,可我们见到它们却像见到了老朋友,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了解它们的?

是的,书能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古今的风情,使我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因此,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今天我们就走进《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抓住这美好时光,读好书,好读书。

二、名言荟萃

1、导入:

快乐是我们对读书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感受,其实读书的好处很多很多,所以古今中外很多人总结出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

2、出示名言:

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少年不知勤学苦,白首方悔读书迟

3、展示个人搜集到的名言

4、出示说话要求

(1)声音要适度

(2)说话要流利

(3)意思要清楚

5、出示听话要求

认真听、及时评

6、教师可以补充展示

(1)名言展示

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2)活用名言

依照上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书是___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

三、读书经验

读书也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名人的读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你知道的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选择其中的一条来推荐给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一些读书经验送给大家,希望与你们共勉。(齐读)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

大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苏轼说:“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英国弗奥斯本说:“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

希望这些读书经验对你的读书会有所帮助。

四、读书故事

这么多的经验不是他们在一朝一夕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是在孜孜不倦地读书中得来的,他们身后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其他成员谈感想。

推荐四名学生在全班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说感受。

资料链接

1、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3、爱迪生以书为枕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与他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4、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6、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7、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8、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五、我们读书

这些名人在获取知识的.时候,经历了这样多的磨难,但是他们靠着勤奋执着,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人,同学们对他们渴求知识的精神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同学们自己的读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谈自己平时读书情况。

2、调查学生读书方式

3、网上阅读利弊

21世纪的今天,有了一种更方便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那网上阅读是否真的很好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总结:网上阅读有利又有弊。的确如此,即便是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是网络那虚拟的空间呢?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我们好好把握自己,严于律己,网上阅读将带给你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六、我思我问

1、我喜欢看什么书?

2、我平时看过什么书?

3、我看书时动笔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吗?

4、对于图画阅读与文本阅读,我喜欢哪一个?

5、我的阅读目标是怎样的?

6、电子阅读有何利弊?

七、结束语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先辈,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供后人借鉴。为了读书,韦编三绝;为了读书,匡衡“凿壁偷光”;为了读书,车胤“囊萤苦学”;为了读书,李密“牛角挂书”。是周朝图书馆的浩瀚书籍成就了老子的《道德经》,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让苏秦手握六国相印,是“读书破万卷”铸就了杜甫“诗圣”之名。书籍是获得教养的最主要途径。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及时的把自己投入到书籍之中,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即将展开的更加绚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案 篇7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时间】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简介学生读注解①。教师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解题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四、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五、朗读课文,体会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六、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 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并板书: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赏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赏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二)学习第二段。

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尝试背诵第二段

(三)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关于兰亭诗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徵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观,寓目理自陈。……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

(四)不辨彭殇的玄理。

兰亭诗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理清背诵思路: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六、小结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考之韵》练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养成好习惯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度:疫情防控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度:中秋节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大班优秀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幼...(展开)

教案

 中班端午节粽子教案

中班健康教案推荐度:中班剪纸教案推荐度:中班游戏教案推荐度:中班安全教案推荐度:中班优秀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中班端午节粽子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展开)

教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养成好习惯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度:疫情防控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度:中秋节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幼儿园大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