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通用11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1

本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前我为孩子们留了课外实践作业:回家数出自己积攒的人民币。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通过数自己的存钱活动,为本节课做了准备,既巩固了本节所学,又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爱玩、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线,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让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愉悦的心情中学数学,做数学,创造数学。

1、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特点,使课堂生活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满活力

2、加强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重视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不足之处是:在讨论时,个别学生没有充分讨论。个别同学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是掌握不好。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2

这是叙事性案例研究——《认识人民币》的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由邹晓桃老师执教的一节课。邹老师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研究,反思上节课的教学环节实行怎样,进行改进,以求新理念的落实。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又创设买价值6角的本子和价值1元的笔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在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这些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欢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汉字、拼音、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付款活动,买6角的本子、1元的笔,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激发,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币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买东西要付钱,1元以内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怎样付2元4角钱快,使学生领会在购物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付款方式,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又体现算法优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3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如:认识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接着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认识分币、角币和元币。

3、充分利用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物图和实际的人民币的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受到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4

上周二上午第二节课,第二轮听课轮到我讲课,这次第二轮听课,我讲的是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现在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了,少了一些复杂的人民币的计算,但是也有一些计算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先带着学生学完了第六单元,然后再回头来学习第五单元。周三教研活动评课时,本组老师们提到了一些建议,加上我自己的课后反思,整理如下:

一、课件下载修改使用的问题

因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有限,平时讲课使用的课件,我一般都是从网上下载后,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认识加以修改,让这个课件能为我所用,适合我用。以前都是这样修改,从未出过任何差错与纰漏。谁曾这次竟然非常麻烦,我也是先下载了一个课件后,因为白天在学校里学校班级的事情太多,没有大空修改,于是上周四下午下班后我没有回家,从下午5点多一直修改到晚上9点多,全部修改完后我保存好后,还想再欣赏一下自己一晚上的劳动成果,谁知再次打开课件后,所有我修改后页面上的图片,全部都变成了红红的大大的×号,我着急得不得了,后来经过自己研究询问同事,得知这个课件原来有安全警告,禁止一切外来图片的使用,而且我做完的都没办法恢复了。第二天晚上,我只好再次加班到夜里9点,重新自己再制作课件。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下载课件后,一定要先好好研究一番,再确定如何使用、修改。

二、老师们提到的一些建议如下:

1.课本上创设情境的环节,是出示了三张小朋友购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没有利用这个情境图,而是利用我班的孩子经常喊的一句加油口号“加油努力,一切为了人民币”,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大声齐喊这句口号,我的想法是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评课时老师提到这句口号平时学生喊着玩就罢了,不能拿到课堂上使用,因为毕竟这句话的价值观有偏颇,人不能只一切“向钱看”,我感觉有道理。

2.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人民币,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节约用钱的教育等等需,所以教学内容也不少,老师们建议可以把前面的节约用钱简单一提,把欣赏节约用钱的名言警句可以视时间,放到后面拓展补充。

3.小组讨论交流认识钱币后,让学生汇报有哪些辨认标志的时候,老师么建议可以找学生在前面带着同学们一起找,下面的学生在自己的钱上也指一指,这样印象更深刻。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5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把认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换钱、取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质疑解难者,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无止境,进入了最佳学习习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满脑子的“为什么”,所以,在本 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的探索活动进入更深的境界,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都解决不了的,这不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吗,或许还是吸引学生永住直前,不断探索的动力呢。

细读新课标,发现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另外一个就是人人都来动手操作的烦恼。人民币的认识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原准备给每生一整套人民币实物,但由于数额太大,最后还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整体感知,到了关健时候才使用真币,致使整节课下来多了取币收币的步骤,便有操作活动太锁碎的感觉,有待改进。还有就是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

第一环节: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 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第二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6

教学中还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定要不断完善。

1、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课后要做进一步的拓展。

2、学生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交流,如何互相整合意见,学生仍然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需要在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指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3、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需要老师、小组长、小组同学密切关注,引导他们也要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4、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组织所有学生有效学习。

5、教具准备不够充分,老师自己可以准备能够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钱币,也可以帮学生准备小信封装好钱币,让学生操作完后能够及时摆好。

起初,我选课题的时候就很纠结,是选课堂比较容易掌握的算理新课,还是这种课堂很“活”的操作应用课,最后还是决定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固有状态。在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几次试课的效果都不如人意,期间多亏了师傅张迎春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呈现的效果对比上学期末的汇报课还是有了质的进步。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城南的一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现在的状态较之学生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我还只有一年的功力,但我会继续汲取养分,在慢慢积累中,实现更好的自己。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7

今天教学了《认识人民币》。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学具盒里的假币买东西的情景。数学课上,教室变成了“小商品市场”,学生们有的摆摊设点、大声吆喝、招揽生意,有的东转西逛、左挑右选、讨价还价,在活动中完成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并让学生进入情境,投入活动,感受氛围,激活思维,在体验已知中获取新知,并产生探索未知的强烈欲望,学习成了学生的内在追求,他们学得主动、学得生动,自然也就学得成功。

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一支铅笔3角,一块橡皮5角,一本本子6角。最少带几张1元的钱才能够各买一件物品?小明带了1元,买了两件不同的物品,你能说出他买的可能是哪两件吗?这道开放题我先设置一个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情境,再让学生口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引入“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十分有益。由于开放题的思考方法和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常找到不同的结果,这种不同是由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和水平造成的。

因此,在巩固训练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开放性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8

由于课本中的四个数字都非常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选那两种合适,根本体现不出这两种策略的优越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情绪,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讲解时,我这样问学生:试想一下,在这里的杂志的价钱不是5、6、7、8这些一位数,而是两位数,让你凑成的数也不是13元,而是更大的数,你还能一眼看出答案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说能的口算能力比较强,说不能的口算能力比较差。对说能的要表扬,“看来你的口算能力非常强,老师的口算能力不是很好,我就不能一眼看出答案,我还得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想学这些方法吗?”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和说不能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调动了说能的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想老师口算能力不强,能有好的方法和技巧,我也要学学。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下面教的两种策略多此一举了,就会认真的跟老师的思路走了。

先教尝试调整策略,任选两本,假如选单价是6和8的两种杂志,一算,14元,说明比13多了,肯定得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的,换哪种呢,还得定一本,把另一本换成便宜的,例如还要6元的,那就得换8元的,把8元的换成7元的,这要正好13元;例如还要8元的,那就得把6元的换成5元的。使学生知道,当总数大于13时,这两个数都选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小一点的数;反之,刚好选的是5和6,这两个数都选小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大一点的数。尝试调整策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的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巩固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接着再教学罗列策略,罗列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有序的“试算”,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通过这个两种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尝试调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当数据较大时会非常有效。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9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课时,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手段。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购物的课件。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人民币的分类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虽然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又估计不足。第二是认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10

人民币的认识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成人看似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却成了孩子学习的难点。

对于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这三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不少学生根本搞不清楚。

于是我从实际生活出发,例如一分钱根本买不到东西,一角钱可以买一颗糖,一元钱可以买10颗糖。从这个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感知人民币单位的大小。

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用口诀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8元=()角

“元”和“角”哪个单位大?

学生会说是“元”大,用口诀:大化小,就变多。(大大)

例如500分=()角

学生会说分小,用口诀:小化大,就变少。(小小)

人民币的加减法更是难点

很多学生虽然会认,但是并不会算。

这一知识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很难。

例1:5元5分+3元5角5分=()元()角()分

看到那么长的一个算式,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心理恐惧。

我让他们先把这个想成很简单的算式,从“分”开始加,分加完后到“角”,最后到“元”。

编成口诀就是:看到加,从“分”开始加。

例2:8元4角—3元5角=()元()角

减法的运算遇到退位和不同的单位就显得难了,

于是我又编了一句口诀:看到减,单位化成一个样。

《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篇1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之一:一个书包25元,买这个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一系列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25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我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在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中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和角币来付钱。

课后,我对此活动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我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盏台灯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我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在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场面并不代表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时正确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分币去付25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我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导交流和追求高质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接着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课后,我用同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淡化活动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动的实质上,即活动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课堂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反思  反思  反思词条  人民币  人民币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综合范文

 预防近视的方法总结

预防近视的方法总结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展开)

综合范文试题

 高二英语试卷试题

英语试卷分析改进措施推荐度:高三英语试卷分析推荐度:英语试卷分析推荐度:初三英语期末试卷分析推荐度:高二英语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高二英语试卷试题第二部分: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