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贵溪三小听课记

     虽然三小近在咫尺,可是到三小去,这么多年却只有两次。虽然只有两次,我却受益颇多。我当然不会只去两次,这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三小的校园实在不大,是块弹丸之地,可是这么小的地盘,换了一个校长姜萍,一下子就变得非同一般,不断的有人来学习,不断的有改变,不变的自然是学校浓郁的教学风气。我向来不喜欢那句把校长的作用夸大的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从三小的学校管理上看,这句话却又言之有理。在一个并不出色、小不起眼的学校干得如今这样风生水起,遐迩闻名,其间的艰苦酸辛可想而知。

    两次来都是陪同听课,听课当然也不是单纯的。走进的校园,一下子就觉得春光无限,正如三小工会主席李淑贞说的那样,面面墙壁都说话,棵棵花草均含情。走进教室,虽然班班都是满满的学生,可是秩序井然,学生彬彬有礼,不断有向老师问好的稚嫩的童音响在耳畔,让你心生激动。

   上次听了一节左广琴的音乐课,那堂课上得非常精彩,作为君子的老师不仅动嘴,还动手动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不仅自己全身的器官动起来,而且还让学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用矿泉水瓶子等等随处可见的废品作为伴奏的打击乐器,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原创,这堂异常热闹的音乐课,就是时过经年,仍然不能忘记。课后也当即评了课,可惜没有当即记录,我不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人,不记录,很多值得借鉴的细节便都模糊不清了,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损失。所以,我要把今天听到的课做个简单的回顾,因为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生活。

   这次听了两节课。第二节是一个叫江茜的老师上,四年级,57个学生。把一个小教室塞得满满的,与讲台并排都设了位置,坐了两个学生,让人心疼。如果我是领导,当即会将这样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当务之急来解决。当然这样的状况不是这个班所独有,也不是这个学校所独有。城区学校的班额都大,人满为患,特别是三小,名声在外之后,学生的家长都削尖脑袋,纷至沓来,每年开学校长如果不躲避一时,就一定会应接不暇。

   江老师上的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一课。教师在板书的时候,下面的学生也不闲着,一起举起小手跟着比划,形成一道风景,手的森林。这样的情景是美好的,我觉得自己在享受这个过程。从走进这个教室开始,我其实就已经感到了某种不可言喻的气场。这种浓郁的学习气氛是似曾相识的,是我喜欢的。已经离开讲台好几年了,但在这样的课堂里,我突然发觉,在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那种劲头,那股精神,似乎还在我的心头。

   教学的第二个过程应该是老师学生自读课文。文章较长,有三页,6个自然段。学生的读是各自为政的,但是后来读着读着,最后只听到了两个声音。这两个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读慢了而不好意思地停下来,其他学生也不会因为只有这两个学生在读而有其它反应,读的继续读着,不读的静静聆听着,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等待。这样的情景让我突地一下子莫名地感动。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说那个最后的长跑者,虽然落后,跑道上只有他一个人了,他继续跑着,坚持到了最后。他说,这样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也许我这样的联想有些不恰当,可是这节课堂自然生成的这样一种情景,则体现了一种精神,什么精神,我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形容。它至少说明师生的涵养与素质是很高的,这里面有关爱与尊重,有淡定和从容。这些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借一斑而窥全豹,这是长期积累训练的结果。

  听说读写,江老师这节课注重读,她指导学生读得变化多端。自读之后再是领读,两个学生的咬字是那么的准确,声音是那么的甜美,跟读的学生则既整齐又响亮。后来是同桌互读,还有全班齐读。将一个生字词的阅读弄得居然如此形式多样,气势恢宏。让我作为一个旁听者,也深受感染。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写的是伽利略敢于怀疑科学权威的故事。怀疑精神是一个人做学问、有创造的前提。马克思的座右铭就是怀疑一切,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伽利略也正是敢于怀疑,才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看看我们那么多的追星族,怀疑精神是多么重要。迷信一个人可以一时,如果一世都信奉之,就很可能会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那他注定只能是一个跟屁虫或应声虫。以前的中国、现在的朝鲜的领袖崇拜,是使一个民族陷入狂热的一个渊薮。可是对于权威的怀疑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是大逆不道的,哥白尼,布鲁诺甚至付出了或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伽利略同样遭到巨大的阻碍。因为他怀疑的是被大家信奉为神明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这不仅是先哲的至理名言,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正确态度。

     对于伽利略,老师学生去收集课外的材料,挑了两个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也可以给我们教学一定的启示。课本是我们学习的点,由这样的点可以拓展与延伸,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够锻炼能力。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对于一个喜欢打瞌睡的我而言,是漫长的。昨天的一堂语文课,我就不断瞌睡,笔掉下去几次,也无法不睡意盎然,弄得自己都很不好意思。因为我知道这样对老师是极不尊重的,而且会影响老师上课的状态,但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而今天的这堂课却让我意犹未兴,感觉时间太短。

    第三节课是吴淑红老师的课,上次到学校就是她一边带着我们一边为我们做讲解,使我们对三小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好像她的画画得非常好。她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我们一走进去,孩子们都齐声喊着老师好。可见学生的礼貌待人是全校性的。

    吴老师上的课题是《棉花姑娘》,是一则童话。情节很简单,说的是棉花姑娘们病了,得去看医生,燕子飞来了,她只抓天上飞的害虫,啄木鸟也来了,可他只吃树上的,青蛙跳来了,可他只消灭田地里的。后来终于请到了七星瓢虫,棉花姑娘的病就好了。

    一年级的孩子是最难教的,可却是最关键的。所以启蒙老师应该比任何老师都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所以要抓住学生集中到课堂,非得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不可。这个方法是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是要因时制宜的,可以是老师的精心设计,也可以是老师的随机应变,是老师的临场发挥,这里面有老师的经验与智慧。吴淑红用的方法比较多,首先,她用多媒体的动画配合许多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想她光制作那么些教具就不容易。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课文,受到教益,老师课前准备需要花多少的心思!其次,她充分利用旧知进行迁移,让学生很快掌握新知。比如斑是班的两撇换成一个“文”字,姑娘左边都有个“女”字。第三,她总是不失时机的赞美表扬学生,真棒,这个办法真好。第四,匠心设计问题,比如,她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一个棉花姑娘想写封信给七星瓢虫表示感谢,可有个字却写不来,你能帮帮他吗?这个字是“星”字。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吴老师这堂课是要去参赛的,很精致,可是我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吴老师能够紧扣棉花姑娘这个课题提一些学生不难而又喜欢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就不至于显得有一点点的凌乱。比如:棉花姑娘生病了,她去看了几个医生?这些医生有哪些看不了她的病?为什么看不了?最后是谁看好的?棉花姑娘原来认不认识这个给她看好了病的动物医生?这些问题学生是能够回答出来的,而且有了问题,学生就闲不着了,就得开动脑筋了。因为有了问题,课堂势必就会随着老师的提问而活动起来。而且作一定的深入与拓展也有了基础和条件。比如人类的医生也不是什么病都能看好的,有看胃病的,有看肝病的,有骨科,有眼科等等。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是不是都要是熟人亲戚朋友才好好给看病呢?当然不是,七星瓢虫就是一个好医生,不计较名利得失,我们人类更不应该唯利是图什么的。

   另外,可以让不是棉花姑娘的男生自己找角色,因为他们都各有喜好的对象,比如其中一个学生就说他喜欢啄木鸟,因为他能够把树里的虫子吃掉,让树健康成长,树是大地的生命啊。

   当然,我不知道我这样想是不是对头,我从来没有教过小学,也不懂小学教学的理论,只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反正自己是门外汉,班门弄斧也不会感动羞耻。

   鹰潭的陈老师是专家,我这次到三小,是带着学习的目的而来的,一次在樟坪听了陈老师的评课已有收益,我当然想再次受益。分管教学的汪莺副校长也是行家里手,可惜没有叫汪莺评课,上次她主持评课时的即兴发言就很有大家风范,下次如果有机会再能够和她一起听课,一定得要她“发表高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贵溪三小听课记  贵溪  贵溪词条  三小  三小词条  听课  听课词条  贵溪三小听课记词条  
散文写景散文

 清脆风铃中的云天

 冬天阳光的暖,是让人那么的怜惜。在这山间古刹,阴寒下的阳光,就显得有些和煦与暖茸了。尤其从房荫走入阳光中,那温软就有些痴迷了吧。而这时招提檐头的铃声,清脆悦耳...(展开)

散文爱情散文

 七夕,红笺小楷写给你

 七夕,红笺小楷写给你  一年一度的七夕,明天就要来了。在这个七夕的前夜,满屏都是幸福。我坐在星空下,遥望着牛郎织女,提笔想写一笺小字,不寄出,只为遇见你。  ...(展开)

散文

 过年

小时候过年,春节快要到了,可高兴了。小女孩穿上了花衣服,头上梳着两个小辫子,扎上红头绳,脖子上围着花头巾,脚上穿着灯芯绒手工做的红棉鞋。几位小姑娘,身着新花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