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司马光砸的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众人皆知,历史上也经常入选少儿识字启蒙课本,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或者少年智慧的故事,但仔细分析,也许能分析出一些有趣的故事来。

  首先,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故事最早见于《宋史》。原文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意思再清楚不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一只瓮上,失足掉了进去,被瓮中的水淹没。其他小孩害怕,都跑开了。这时候司马光拿块石头用力砸瓮。瓮破了,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后来,开封、洛阳一带将这个故事画成图画传颂。

  《宋史》成书于元代初期,距离宋代时间不远,历史资料较为丰富真实,又是北方人主政,受感情制约因素较少,因此,比较可信。问题是,原文记载的很清楚,司马光砸的明明是瓮,怎么就成了缸了呢?瓮和缸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在哪里?

  区别是明显的,基本的区别就是瓮是小口,缸是大口,至于是陶质还是瓷质,甚或现代的金属质地,都不影响其形状上的区分。因为口小,所以才有请君入瓮的说法,因为进去不易,出来更难;因为口大,所以古代放火盛水采用缸而不用瓮,因为关键时刻,缸里的水更容易取出来。

  因为口的大小的不同,所以瓮和缸在整体形状的视觉效果上就有了更大的区别:瓮是“大肚汉”,整个“大肚子”突出在外,一旦受到伤害,伤害往往来自外部,即“肚子”,被打破的也是“肚子”;缸是“坐地户”,像从地上凭空生长出来一样,大张着嘴,一旦受到伤害,伤害往往来自上部,自上而下,受伤的是底部,缸口则可能幸免于难。

  有了这两个根本的不同,司马光砸只能砸瓮,不能砸缸。因为砸瓮受伤的是瓮,保全的是瓮里边的小孩;砸缸受伤的只能是小孩,而缸则有可能完好无损。

  再从原文来分析,“光持石击瓮”。司马光拿的是石头,至于是单手拿着,还是双手抱着,没交代。击打的是瓮,至于是一次次地敲打,还是直接松手砸下去,也不清楚。但从瓮和缸的不同的造型我们可以知道,越是突出在外的“肚子”越是容易敲打,突出在外的“肚子”也更容易被砸;反倒是“肚子”不怎么突出、身体与口子上下差不多的缸在敲打上既不容易找到着力点,也不容易打破;如果是砸,则只能砸到缸里头。

  那么,明明司马光砸的是瓮,史书上也说是瓮,怎么到了现代就变成缸了呢?

  因为瓮变了,从里到外都变了。随着实用功能的变化,容量上更多地往小型化上发展,造型越来越向另外一种盛器靠拢——罐,附加功能更为丰富。需要携带的时候可以加上耳成为带耳的系罐,需要密封的时候可以加上盖子成为带盖的盖罐;称呼上也逐步被罐取而代之。至于“肚子”大小也不再成为两者区分的标志。被挤压空间后的瓮最后退守到成为出家人中的高僧大德者的“蜗居”。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被弟子们移居到瓮中坐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请君入瓮。

  汉字的变革总体上是趋向于更便利于我们使用,但也有例外。比如,“皇後”和“前后”成为一个“后”,“旅遊”和“游泳”成为一个“游”,“头髪”和“發现”成为一个“发”,字义合并后有时候会给我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没有了“瓮”的日子,很多人连瓮是什么样子都不甚了了了,司马光的英雄行为也只能办“砸”在缸上,至于“京、洛间画以为图”的那些画家们将司马光的故事给刻画得“缸缸的”,客观地说并不全是画家们的错。因为从大的方面说,瓮也是缸,无非从造型上是缸的一种,就像哈巴狗也是狗一样。

  2020年6月7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司马光砸的啥?  司马光  司马光词条  司马光砸的啥?词条  
散文爱情散文

 今生无缘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酒至微醉,花至半开,因为无法企及,所以流连忘返。这世间,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就是为了在最美的年华里做最美的梦,做最疯狂的事,怀着...(展开)

散文优美散文

 刘寄奴

 一  寄奴,多么美的名字,和你真是匹配极了。大家闺秀,温婉的性子,却被春愁折磨得苦闷,寂寞。  你的泪水是津绿色的,在草长莺飞之时,混于其中,然后在光阴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