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烈日灼人2(上):逃难》经典影评集

  《烈日灼人2(上):逃难》是一部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欧列格·缅希科夫 / 娜迪亚·米哈尔科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烈日灼人2(上):逃难》精选点评:

  ●主题从反思大清洗变成了反思卫国战争 节奏出了大问题 两条线索显得过于松散 让科托夫死而复生确实不算个好点子 但是也不至于如评论般那么烂 依然保持着米哈尔科夫电影一贯的漂亮摄影 反战的主题刻画深刻 故事性也很强 满怀期待第三部的到来

  ●父女形象已今非昔比,在战争中不同遭遇的叙述,大气具有史诗风格,符合我对俄罗斯民族的整体印象。期待3。

  ●米哈科夫这是在拍大片!鉴于导演的名声,战争戏太多了?

  ●當出現第一部結束時,後面的俄國人都樂了,米哈爾科夫果真不辜負他拍電影死長的傳統。從頭炸到尾,唯有他最初的逃跑小震了下。那麼多控訴,也總算明白爲什麽米哈爾科夫能在蘇聯及以後時期都是大導演。

  ●字幕不好, 片本身也不好。

  ●This movie was an absolute joke.

  ●蹲等中文字幕。。。

  ●即便第二部比较鸡肋,能在电影院里三部连看的史诗感远胜于如梦之梦……

  ●这是俄国电影吗?这还是米大人拍的吗?这是好莱坞大片吧

  ●宁愿没看过

  《烈日灼人2(上):逃难》影评(一):《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

  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以一部《毒太阳》惊动当年世界影坛,在戛纳大获好评,赢得了评审团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这部政治题材影片并未以直接的严厉批判的态度指摘前苏历史上,那段晦暗的斯大林整肃岁月,但是却在一片看似安宁和谐的苏联田园风光中,暗藏杀机,隐隐的将政治高压下的压抑与绝望呈现,一举夺得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开篇,向我们描述了在乡间别墅和生活优渥的家人们一起渡假的地方某部队将军,为了村民们麦田不被演习的苏军坦克摧毁,通过联系直接指挥员而下令,终于挽救了小小收成未被毁!

  影片大段描述了各类生活中的琐碎杂事,无疑是为了展现二战前夕那宁静的庄园生活与人性啊、人民啊等等,当然更多的是歌曲、吃喝与弹唱等俄罗斯特色。

  目的或许是为了展现和平是宝贵,也或许是为了展现主人公是多么地平常、平易吧!

  于是可以引发之后时代与主导层对于其施加的各类手段都是缺乏公正的!

  霉运来了,终于打破了宁静,将军等待克格勃的抓捕!因为那时斯大林领导的大清洗运动!

  这样,第一部就结束了,我认为,抛弃清洗斯大林的那种感情色彩后,本片不出色!

  然后是《毒太阳2》!

  1994年之16年后,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以更大的投入,倾力打造了本作续集,将视野放到了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背景下,试图将这部被称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大投入的电影打造成一部史诗之作。

  影片被冠以俄罗斯历史上投入最大的影片,据制作方称,投资高达5500万美元。而在俄罗斯上映后,第一个周末档收获了不到400万美元的票房,与其投入相比,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成绩。

  由于有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优良口碑前作,本片本是影迷和媒体热情期待之作,然而,本片在俄罗斯上映后,却面临恶评如潮的尴尬境地。在IMDB评分上,本片至今在3到4分徘徊,观众给予的评价也令人震惊的“恶毒”,“这是我所能见到的最糟糕的电影”,“如果你想了解俄罗斯在二战的战史,不要看这部影片,它展示的完全是‘米哈尔科夫自己演义的历史’”。

  目前本片的争议主要在于:

  一、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的影片,跟前作更关联不大,就像战争短片的集锦。

  二、本片被认为侮辱了为国牺牲的俄罗斯人民,片中的战争场景缺乏逻辑性,让俄国士兵显得呆滞愚蠢。

  尽管米哈尔科夫在《毒太阳》中表现了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和抨击,但是近年来,他的政治立场被舆论认为愈加保守,且有民族主义倾向。以至于,当他的这部《毒太阳2》被宣布进入2010年戛纳主竞赛单元角逐时,激起了一番争议,甚至有人发起联名请愿书表示抗议。

  米哈尔科夫在当天发布会上透露,《毒太阳2》的创作缘起是受《拯救大兵瑞恩》的启发,影片真正主题是从父女之情中表现出的人性。此外,片中的故事其实只讲了一半,剩下的部分将放到《毒太阳3》中。

  我想,写出上述评论的,要么没有看过本片,甚至《毒太阳1》,要么是站边思维,所以不能接受影片中描述的一些苏军现象,比如新兵初期表现怯懦,坦克兵临死前想要一睹女护士胴体,驱赶平民打前锋......

  这些难道就不能是残酷战争中的真实描述吗?影片中不也展示了外表强悍,内心虚弱,屠杀村民的法西斯吗?

  我想,恰恰是这些真实地展现交战双方,才可以让本片成为又一部陈述那段历史的佳作。《2》在艺术性和现实性上,远胜《1》。

  而导演的比喻叙事,诸如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等等,就见仁见智吧!

  不是烈日来灼人,而是灼人需烈日。

  《烈日灼人2(上):逃难》影评(二):毒太阳2:残酷的战争没有诗意

  俄罗斯的电影以诗意名世,诗意的故事,诗意的语言,诗意的镜头,诗意的表演。特别是塔可夫斯基,更是将诗意电影推到了极致。这些俄罗斯的诗意电影,美丽的镜头,舒缓的节奏,带着对生活的沉思,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米哈尔科夫走的也是这条路,《毒太阳》(亦称《烈日灼人》)曾引众口称赞。事隔十数年,米哈尔科夫又拍了《毒太阳》的续集,这是一部反映二战的影片,片中的诗意比前一集更浓郁,不过三个小时的影片,竟然未能讲完一个完整故事,导演只是一味地抒情,比起《毒太阳》,感染力相差了不少。

  在上一集中,米哈尔科夫的成功,在于他将苏联最黑暗的那段历史通过电影表现了出来,通过科托夫一家在三十年代肃反运动中的命运,来揭露极权体制的罪恶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斯大林的形象也在影片中出现。在影片中也有诗意的内容,但影片具有完整而让人悬念的故事,诗意只是隐藏于故事的背后,只是对于当时残酷政治形势的一种反讽。而在第二集中,米哈尔科夫电影里的诗意更加浓厚,故事本身退在了一边,导演将完整的情节截成了数个片断,而将情绪的流动作为影片的重点,他想让整个电影像诗一样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电影描写的是二战期间的历史,视角非常的大,导演力图描绘一幅苏德战争的画卷,并对那段历史赋予自己的阐释。野心很大,场面也异常的宏大,战争的场面表现也很真实,但整个的故事却不吸引人。其实这一集与上一部影片并无必然的联系,只是人物上有延续而已。上一集中已经被处死的科托夫,在此集中又出现了,导演安排他由于德军的入侵,意外地从古拉格集中营中逃了出来,并在抗击德国纳粹中成为苏军的一名普通士兵。斯大林认为他没有死,派克格勃军官前去找寻,而科托夫的女儿成为一个战场护士,深信父亲没有死,也在寻找着他。故事主要就围绕着此三从展开。

  应该说这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可惜导演并不想好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而将重点放在了诗意地展现这场战争上。战争并非不能诗意地表现,许多电影里的战争镜头就很诗意,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也给人以美感,如也是苏联电影的《这里黎明静悄悄》就是如此。不过,在这些电影里,诗意只是一种展现的形式,并非电影本身,且在电影里占的比重并不大。某一场景某一镜头略带诗意的展现,会让人印象深刻并受感染,如果将整部影片作为一首诗歌来体现,就有些缘木求鱼了。《毒太阳2》展现着战争的残酷,展现着战争的恢弘,展现着人在战争中的无助与渺小,展现着战争中人性的光辉。由于故事叙述的贫弱,这些就如没有灵魂的片断,也如没有连线的珍珠,只有场景的呈现,没有情节的流动,因此缺乏了感人的力量。

  其实,《毒太阳2》关于二战的描写并不差,至少对于那场战争的视角就与以前的苏联片显著不同。我们所接受的历史,这场苏联卫国战争是伟大的,虽然中间有挫折,但整个的前景一片光明。而此片则根据真实的史料,企图重构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对于战争中的苏联红军的形象,也做了重新的审视。看此部电影之前,曾看过一本书,为一个英国人所写,名叫《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与人民》,就很生动地重写了这段历史,影片中的许多镜头,与书中的描写较为一致,也许都是来源于同一史料。但导演在表现这段历史时,太过于诗意,太过于抒情,面对这样残酷而无奈的战争,诗意与抒情太奢侈了,奢侈得让人频生反感。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大概是导演最为得意的一笔,将他的诗意推到了高潮,也给电影留下了一道丑陋的尾巴。在一场激战之后的战场上,只留下战败的苏联红军的尸体,这些都是年轻的生命,年轻得还未体验人生就被推到了战场,也许还未学会开枪就倒在德军的炮火之下。科托夫的女人作为战地护士,来到了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找到了一个身负重伤还未死去的士兵。这是个仅有十九岁的士兵,他在死之前要求同样年轻的娜迪亚脱下衣服,让他看看她美丽的身体。导演尽情地展示着这个场景,并将最后的镜头定格于此,似乎想展现着战争中的人性,展现着人性的光辉。但我看到这里时并未被感动,只是觉得这样的情节与镜头太过突兀,与整部影片体现的残酷并不搭调。导演的煽情,反而降低了影片的品味,诗意也在猥亵之中瓦解。

  一个忍受着剧痛并等待死亡来临的人,首先是对于生命的渴求,然后才会有之外的欲求,导演沉醉于他的诗意之中,将审美强加于年轻的士兵,显得极其的可笑。残酷的战争是无法容纳诗意的,白雪红血,也许艳丽,却绝对不允审美,因为对生命的残害,是人类最大的恶。

  《烈日灼人2(上):逃难》影评(三):Утомленные сонцем

  今天和miss庄在电影院里坐了6个小时,看完了《烈日灼人2》的上下两部。进电影的时候我们俩一人端了一杯咖啡,很怕自己在冗长的俄罗斯史诗般的风光中睡着。但事实证明还好,电影情节很跌宕,画面很震撼。看来比起第一部的深沉,肤浅的我对于直白的表达更能投入一些。

  《烈日灼人2》在俄罗斯国内博得骂声一片,刚刚看豆瓣,有国内的观众也说这是狗尾续貂之作。狗尾续貂,米哈尔科夫也续了5个多小时。2的上部主打战争,下部主要讲happy ending。英雄库托夫被带走之后,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离开了监狱,走向战场的故事。《烈日灼人》里的坏蛋阿森提夫成功被洗白,影片一条线讲他如何奉命寻找库托夫,一条线讲库托夫的女儿娜佳在战争中的遭遇,一条线讲库托夫在战场中豁出去的表现,和战争的残酷。

  阿森提夫去少先队营里面找娜佳的时候,娜佳说她无论如何都不会与自己已是“政治犯”的父亲划清界限。

  娜佳和少先队员们上了一艘红十字会的轮船,途中被德军轰炸,娜佳和一位截了肢的大叔抓着个浮球在海上漂着。大叔为娜佳进行了洗礼,然后撒手人寰。娜佳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一群高大英俊可爱的少年们被派到战壕中同犯人们一起坚守防线,他们唱着歌,怀着理想和满腔的热血,德军的坦克碾过,他们化作肉泥。一场雪下下来,污泥和血污,还有那残肢断臂被遮盖的干干净净。

  在准备开展之前,看似混蛋的指挥官默许士兵用宗教祷告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建设。又在德军碾过之后,说出斯大林是优秀可爱单纯的青年惨死在此的罪魁祸首,说完后自杀。

  一个搞政治工作的军官在审叛徒的时候,在纪要上面胡乱写着:“我是AA普希金,我写过……”

  在一个村庄里面,娜佳和一个女人为了躲避一个德国士兵的强奸,杀死了两个士兵。锱铢必报的德军将全村老少活活烧死。娜佳在山坡上目睹了这一切。

  ……

  上述片段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俄罗斯人美好的一面表现在我们面前,坚强、乐观、善良。奔赴战场路上的歌声,空袭中为产妇接生,在影片最后俄罗斯老太婆收留的德军弱智士兵……俄罗斯人混蛋的一面也没有掩饰,将士喝得烂醉下达混账命令……德军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无人性的,但在影片最后库托夫奉斯大林的命带着带领大家赤手空拳走向堡垒的时候,德军指挥官说:“我是一个职业军官,不是屠夫。”

  影片比较扯得地方就是库托夫父女二人在腥风血雨中几乎毫发无损,最后重逢时踩在脚下的地雷也被莫名其妙的排掉。介于如此,影片也可改名叫《命大父女二人组卫国战争中的奇遇记》。

  米哈尔科夫一定是一位极爱自己女儿的慈父。在2中《烈日灼人》中库托夫和娜佳在小河中泛舟,暖阳下父女二人的温情絮语不断穿插在战争的黑色和血污中。娜佳小时候真是难得的可爱伶俐。长大了以后虽说在美艳不可方物的俄罗斯大妞中称不上是美得,但却刚毅有个性。也不算可惜。

  晚十点从电影院出来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脑子里都是密密麻麻的炮火下的奔跑的无助的人影,和斯大林阴沉的脸色,KGB逼库托夫在文件上签字,和在柬埔寨参观红色高棉S21监狱时看到的一张怀抱婴儿面无表情女人的照片。

  顿时觉得周围都阴森极了。腥风血雨很多,人命不值钱的很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逃难  逃难词条  影评  影评词条  烈日  烈日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大美宁静的山河,大宁县

 去大宁县之前,也是做过案头功夫的,看大宁的百度名片,听网络的评说。  看来看去,大宁县没有吸引眼球的地方,归纳出来就2个字,贫穷,还有2个字,偏僻。中国十大深...(展开)

美文

 一个人的夜啤酒

一个人买了一罐黑啤酒,躲在房间里听音乐喝啤酒。我称之为夜啤酒。入秋的天透出些许凉意,我又开始看那些老旧的MV,记忆突然短路。不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和谁一起的,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