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骨伤科常用方剂120首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 十灰散《十药全书》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 各等分(各9g)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15g),食后服下。

2 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方》。

组成:大黄4两,川芒消2两,甘草2两,陈皮2两,红花2两,当归2两,苏木2两,木通2两,枳壳4两,厚朴少许。

功效:通下瘀血。

主治:男子伤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半,煎至1沸,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待通下瘀血后,方可服损药。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4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生荷叶9g 生艾叶9g 生柏叶12g 生地黄15g 各等分。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功用:凉血止血。

用法:上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12g),水煎服。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组成:乌药 缩砂 木香 延胡索1各一两(各10g)香附1炒,去毛二两(10g)甘草一两半(5g)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用法:细挫,每服七钱(209),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

组成: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药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节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 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当归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 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用法:水煎服。

8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9鸡鸣散《伤科补要》

组成:当归尾五钱 桃仁三钱 大黄三钱

功用:泻下逐瘀

主治:瘀血蓄积,大便不通。

用法 :煎水服。

10金铃子散《圣惠方》

组成:金铃子 玄胡索各一两(各9g)

功用: 清热疏肝、行气止痛。

主治: 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用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等属于肝郁证者。

用法: 为细末,每服三钱(9g),酒调下。

11、抵当汤(《伤寒论》)

组    成:水蛭(熬)30个,虻虫30个(去翅足,熬),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3两(酒洗)。

功效主治:下瘀血。攻逐蓄血。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血蓄下焦,不结胸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身黄有微热,脉沉结,或狂躁,或喜忘,或经水不利者。太阳病6-7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下血乃愈;血证谛也;阳明病,本有久瘀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病人无表里证,发热7-8日,下后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6-7日不大便者。妇人经水不利下。血结胸,漱水不欲咽。

用    法: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不下,更服。

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组    成: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

功效主治:活血止痛。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用    法:上药十二味,以水、酒各半煎服。

13、独参汤(《景岳全书》)

组    成:人参30克。

功效主治:补气,摄血,固脱。失血过多。证见面色苍白,神情淡漠,肢冷多汗,息微,脉微细欲绝。

用    法:炖服。一日服2剂;可酌情增、减。

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

组    成:苏梗3克。厚朴3克枳壳3克砂仁1.5克归尾6克红花1.5克木香1.2克炒赤芍3克桃仁9克苏木末6克香附3克

功用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胸腹挫伤,气滞血瘀,胀满作痛。

用    法:水煎服。亦可加入少量米酒和服。

15、复原通气散(《正体类要》)

組  成:木香 2g  炒小茴香 1g  青皮 1g  炙穿山甲 1g  陳皮 1g  白芷 1g  甘草 1g  漏蘆 1g  川貝母 1g 

功用主治:理氣止痛。跌打損傷氣滯作痛。

用    法:水煎服,或為散劑

16、复原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    成:柴胡半两,瓜蒌根3钱,当归3钱,红花2钱,甘草2钱,川山甲(炮)2钱,大黄(酒浸)1两,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50个。

功效主治:祛瘀生新。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胁下,疼痛不可忍,或伴发热便秘、并治虚劳积瘀,咳嗽痰多者。痞闷及便毒初起疼痛。瘀血留结,发热便闭,脉数实涩大者。虚劳积瘀,咳嗽痰多,夜不能卧。

用    法:每服1两,以水1盏半,加酒半盏,同煮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17、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组    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脘腹痞满、舌苔白、脉弦。

用    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

组    成:大黄4钱,芒消2钱,桃仁18粒,当归2钱,芍药2钱,

丹皮2钱。

功效主治:蓄血证。

用    法:水煎服。

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    成: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

功效主治:补血调经,活血化瘀。血虚有瘀证,症见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有血块、色暗紫、以及损伤瘀滞肿痛等。

用    法:汤剂: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片剂:每片含生药1.25g,每次8-1O片,日2次口服。

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    成: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功效主治:泻火解毒。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用    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21.清营汤

【组成】  水牛角(30g)  生地黄(15g)  元参(9g)  竹叶心(3g)  麦冬(9g)  丹参(6g)  黄连(5g)  银花(9g)  连翘(6g)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歌诀】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用法】水煎服。

22普济消毒饮.

【组成】

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用法】水煎服。

23.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

【出处】《外台秘要》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 牡丹皮(9克)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禁忌】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24. 膈下逐瘀汤    

【组成】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勺乌药玄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25. 黎洞丸

【处方】 三七2两,生大黄2两,阿魏2两,孩儿茶2两,天竺黄2两,血竭2两,乳香2两,没药2两,雄黄1两,山羊血5钱,冰片2钱5分,麝香2钱5分,牛黄2钱5分(以上各研细末),藤黄2两。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疏风活络。主金疮跌扑伤,发背痈疽,恶疮,瘰疬,刑伤,疯犬咬伤,蜂、蛇、蝎毒。

26.七厘散

【处方】朱砂1钱2分(水飞净),麝香1分2厘,冰片1分2厘,乳香1钱5分,红花1钱5分,没药1钱5分,血竭1两,粉口儿茶2钱4分。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

【功效】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

用法】共为细末。用黄油或童便调,温服。

27. 八厘散

【组成】苏木面3克 半两钱3克 自然铜(醋淬七次)9克 乳香9克 没药9克 血9克 麝香0.3克 红花3克 丁香1.5克 番木鳖(油煠去毛)3克  

用法】共为细末。用黄油或童便调,温服。  

【功用】接骨散瘀。  

主治】跌打损伤。

28. 生血补髓汤

【处方】生地 白芍 川芎 黄芪 杜仲 茄皮 牛膝 红花 当归 续断

【功能主治】生血补髓。治上骱后,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29. 正骨紫金丸

【处方】 丁香 木香 瓜儿血竭 儿茶 熟大黄红花各30克 当归头 莲肉 白茯苓 白芍各60克 丹皮15克 甘草9克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用法用量】每服9克,童便调下,黄酒亦可。

【注意】孕妇忌服。

30. 壮筋养血汤

【处方】 白芍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川断12克 红花5克 生地12克 牛膝9克 牡丹皮9克 杜仲6克

【功能主治】治伤筋络。

用法用量】水煎服。

31壮筋续骨丹

组成:当归2两,川芎1两,白芍1两,炒熟地4两,杜仲1两,川断1两5钱,五加皮1两5钱,骨碎补3两,桂枝1两,三七1两,黄耆3两,虎骨1两,破故纸2两,菟丝饼2两,党参2两,木瓜1两,刘奇奴2两,地鳖虫3两。

功效主治:腿骨折两段,大小腿皮破骨折,或膝骱处油盖骨脱出。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温花酒送下。

制法:晒脆,为末,砂糖泡水泛丸。

32补筋丸——《医宗金鉴》卷七十三

组成:五加皮、蛇床子、好沉香、丁香、川牛膝、白云苓、白莲蕊、肉苁蓉、菟丝子、当归(酒洗)、熟地黄、牡丹皮、 宣木瓜各30克, 怀山药24克,人参、广木香各9克。

功效主治:补肾壮筋,益气养血,活络止痛。主治跌仆伤筋,血脉壅滞,青紫肿痛者

用法用量:用好无灰酒送下。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9克

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卷三

组成:赤芍 归尾 川芎 苏木 陈皮 乳香 桃仁 续断 乌药 没药 木通 甘草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跌扑伤损。(跌打损伤)

用法:河水煎服。

34接骨紫金丹————《疡科选粹》卷八。组成:土鳖(不拘多少,取采焙干,去足,净末) 乳香 没药 自然铜(醉淬七次) 骨碎补 大黄 血竭 硼砂 归梢各3克

功效主治:趺打损伤骨折,瘀血攻心,发热昏晕,不省人事。

用法:上药各研为末,瓷罐收之。每服6克,好热酒调服。

35舒筋活血汤 ————《伤科补要》卷三

组成:羌活 防风 荆芥 独活 当归 续断 青皮 牛膝 五加皮 杜仲 红花 枳  壳 

功效主治:筋络、筋膜、筋腱损伤,并用于脱臼复位后之调理。

用法:河水煎服。

36 蠲痹汤《百一选方》

组成:羌活(去芦)姜黄 当归(去土,酒浸一宿)黄芪(蜜炙)赤芍药 防风(去芦,以上各一两半)甘草(半两,炙)

用法: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功用:益气和营 祛风除湿

主治:常用于风寒湿痹而兼有营卫两虚,其症以上肢肩臂疼痛为著者。

3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用法: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38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人参6克,肉桂3克,川芎6克,熟地黄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黄芪12克,川当归9克,白芍药9克。

功用主治:温补气血。主治五劳七伤汽血不足,饮食减少;久病虚损,面色萎黄,肢膝无力,精神倦怠,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用量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39三痹汤 ———《妇人大全良方》卷三

组成:川续断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 防风 桂心 华阴细辛 人参 白茯苓 当归 白芍药 甘草各30克 秦艽 生地黄 川芎 川独活各15克 黄耆 川牛膝各30克

功效主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

用法:上药嚼咀为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治诸风》

组成:川乌 炮,去皮脐 草乌 炮,去皮脐 地龙 去土 天南星 炮 各六两 [各6g] 乳香 研 没药 研 各二两二钱 [各5g]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用法: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现代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口服,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

组成: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俱酒浸)、草乌、天麻(煨)、全蝎(去毒)、何首乌(黑豆水浸)、龟甲(炙)、麻黄、贯众、甘草(炙)、羌活、肉桂、藿香、乌药、黄连、熟地黄、大黄(蒸)、木香、沉香(用心)各60克,细辛、赤芍(去油)、没药(去油)、丁香、乳香(去油)、僵蚕、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补、白豆蔻仁、安息香(酒熬)、附子(制)、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玄参、白术各30克,防风75克,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45克,血竭21克,地龙(炙)、犀角、麝香、松脂各15克,牛黄、冰片各4.5克,人参90克

功效主治:祛风扶正,活络止痛。主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内蕴痰热,外受风邪,中风瘫痪,口眼斜,语言蹇涩,昏迷不醒;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风湿痹痛,经久不愈,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筋脉拘挛,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或平素痰盛,复因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闭清窍,突然昏厥,呼吸气粗,喉有痰声,即痰厥昏迷者;或胸阳不振,痰浊阻络,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胸部憋闷,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气短,即胸痹心痛等证。

用法:此药为蜜丸制剂,每丸重3克。口服每服1丸,每日两次,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忌生冷油腻,忌气恼寒凉。孕妇忌服。

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赤敛1斤(即何首乌,焙干),川乌1斤7两(火煨坼),天南星1斤(焙),芍药1斤(焙),土当归10两(焙),骨碎补1斤(姜制,焙),牛膝10两(酒浸,焙),细辛8两(去苗叶,焙),赤小豆2升(焙),自然铜4两(煅存性),青桑炭5斤(煅,醋淬。欠此1味亦可。其上俱要制焙后,方秤斤两)。

功效主治:扑损伤折,骨碎筋断,疼痛痹冷,内外俱损,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常服补损,坚筋固骨,滋血生力。

用法:每服30丸,温酒送下;醋汤亦可。损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伤重不拘时服。或与小红丸互用亦可。

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熟地黄 (120克) 知母(盐炒)(80克) 黄柏(盐炒)(80克)  龟甲(制)(120克) 猪脊髓 (160克)

功效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用法:口服,一次6克,一日 2~3 次。

44.乌头汤

《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耆 甘草各9克(炙) 川乌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功效主治:散寒除湿,除痹止痛。寒湿历节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证。尤其对痛痹有显著疗效。治疗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者。

用法:上五味,哎咀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知,尽服之。

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酒洗) 没药 五加皮 皮消 青皮 川椒 香附子各(9克) 丁香(3克) 麝香(0.3克) 老葱3根 地骨皮(3克) 丹皮(6克)

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肿,若内伤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于黄,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

用法:水煎滚,熏洗患处。

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10克) 川芎(8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功效主治:补血调血。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用法:现代服法:作汤剂,水煎服。可一日服用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4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 白术(30克) 当归(3克) 茯神(30克) 黄芪(30克) 龙眼肉(30克) 远志(3克)酸枣仁(炒)(30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8克) 人参15克

功效主治: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49.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大怀熟地(240克) 山药(炒,120克) 枸杞(120克) 山茱萸(120克) 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 鹿角胶(敲碎,炒珠,120克) 龟板胶(切碎,炒珠,120克) 菟丝子(制,120克)

功效主治: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本方常用于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闭经、月经量少等属于肾阴不足,精髓亏虚者。)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9克)。(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50.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240克) 山药(120克) 山萸肉(90克) 枸杞子(120克) 菟丝子(120克)鹿角胶(120克) 杜仲 (盐炒) (120克) 肉桂(60克) 当归(90克) 熟附片(60克)

功效主治: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用法:上为细末,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2~3丸,以白开水送下。现代用法:大蜜丸剂,每丸重9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51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通草  大枣  炙甘草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疝气,脐腹冷痛,牵引腰胯。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52 防风根汤

【组成】 白术 当归 姜黄 生黄芪 桑枝 防风根

【功效主治】络虚而致之肩膊疼痛连臂,渐下入环跳,髀膝。

用法】用水煎服。

53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当归身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功用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气虚。治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54 补肾壮筋汤

【组成】熟地  当归  牛膝  山萸  云苓  川断  杜仲  白芍  青皮  五加皮  

【功效主治】肾经虚损,常失下颏。  

用法】用水煎服。

55 补肾活血汤

【组成】熟地  杜仲  杞子  破故纸  菟丝子  归尾  没药  萸肉  红花  独活  淡苁蓉

【功效主治】肾受外伤,两耳立聋,额黑,面浮白光,常如哭状,肿如弓形。

用法】水煎服。

56 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甘草  川芎  蔓荆子  生姜     

【功效主治】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用法】上(口父)咀,清水二杯,煎至一杯,去滓,食后温服,缓取微似汗。  

57 健步虎潜丸

【组成】龟胶 鹿角胶 虎胫骨 何首乌 川牛膝 杜仲  锁阳  威灵仙 当归 黄柏  人参  羌活 白芍  白术 熟地  川附子 

【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血虚气弱,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冬日淡黄酒送下。

58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功效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59 太乙膏

【组成】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 生地 土木鳖 阿魏 轻粉 柳槐枝 血余炭   铅丹 乳香 没药 麻油

【功效主治】消肿清火, 解毒生肌。适用于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用法】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

60 生肌玉红膏

【组成】白芷 甘草 归身 血竭 轻粉 白占 紫草 麻油

【功效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棒毒等疮,用在已溃脓时。

用法】用膏涂于患处,早晚换洗两次。

61.四黄膏(《证治准绳》) 

[组成] 黄连1份 黄柏3份 大黄3份 黄芩3份 

[功效主治]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 

[用法]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62. 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黄芪,川羌活,沙苑蒺藜,白附子各等分。

[功效主治] 祛湿、逐瘀、散寒解毒、通络止痛。治跌打损伤、关节痹痛及恶性肿瘤、颈项恶核等。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6克,薄荷酒调下。如肾脏风下疰生疮,以腰子批开,以药末6克含定裹好,煨香熟,空腹时细嚼,以盐酒送下。

63. 陀僧膏(《伤科补要》)

[组成] 南陀僧20份 赤芍2份 当归2份 乳香0.5份 没药0.5份 赤石脂2份 百草霜4份 苦参4份 银黝1份 桐油64份 香油32份 血竭0.5份 儿茶0.5份  大黄16份

[功效主治

[用法]陀僧研成细末,用香油把其他药煎熬,去渣后入陀僧末, 制成膏, 外用

64. 金黄膏(《医宗金鉴》)

[组成]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制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500克,天花粉5000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跌打肿痛,疮疡阳证。

[用法]共研细末。用酒、油、蜜、菊花、金银花露、丝瓜叶或生葱等捣汁调敷,或凡士林8/10、金黄散2/10调制成膏外敷。

65.定痛膏(《疡医准绳》)

[组成]芙蓉叶2两,紫金皮5钱,独活5钱,南星(生)5钱,白芷5钱。

[功效主治]打扑伤损,动筋折骨,跌磕木石压伤,赤肿疼痛。

[用法]上为末,加生采马兰菜1两,墨斗菜1两,杵捣极烂,和末一处,用生葱汁、老酒和炒。暖敷。若打扑跌磕压伤,骨肉酸疼,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乌3钱,肉桂3钱,良姜3钱,研末,姜汁调,温贴;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乌、姜汁,却以姜汁、茶清调,温贴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2两,宝塔草2两,捣烂和前药一处,又用肥皂10个(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捣极烂,入生姜汁少许,生白面1两,砍烂和匀,入前药同杵捣匀,用芭蕉叶托,用前后正副夹,须仔细整顿其骨,紧缚着后,上下肿痛消,方可换药。肿痛未退,不可换药。

66.乌龙膏 (《伤科补要》)

[组成]川乌8两,草乌8两,南星8两,白及1斤,牙皂4两,文蛤1斤,毛菇4两,枯陈小粉1斤,官桂3两,干姜2两。

[功效主治] 痈疡皮色不变属阴症者

[用法] 上为细末。陈酒、醋调敷

67.象皮膏 (《伤科补要》)

[组成]大黄1两,川归1两,肉桂3钱,生地1两,红花3钱,川连3钱,甘草5钱,荆芥3钱,白及5钱,白蔹5钱。

[功效主治]跌打骨断,皮破。

[用法] 上药肉桂、白芨、白蔹、黄占为细末,余药油浸,照前熬法成膏,收。用时加膏上末药:土鳖、血竭、龙骨、象皮、螵蛸、珍珠、乳香、没药8味,再贴。

68. 八仙逍遥汤  (《医宗金鉴》)

[组成] 防风1钱,荆芥1钱,川芎1钱,甘草1钱,当归(酒洗),黄柏2钱,茅山苍术3钱,牡丹皮3钱,川椒3钱,苦参5钱。

[功效主治] 跌仆损伤,肿硬疼痛;及一切冷振风湿,筋骨、血肉、肢体痠痛。 

[用法] 共合1处,装白布袋内,扎口。水熬滚,熏洗患处。 

69. 万灵膏(《医宗金鉴》)

[组成] 鹳筋草 透骨草 紫丁香根 当归 自然铜 没药 血竭各30克 川芎25克 半两钱一枚(醋淬) 红花30克 川牛膝 五加皮 石菖蒲 茅术各25克 木香 秦艽 蛇床子 肉桂 附子 半夏 石斛 萆薢 鹿茸各10克 虎胫骨1对 麝香6克 麻油5000克 黄丹2500克

[功效主治]

[用法] 血竭、没药、麝香各分别研细末另包,余药先用。麻油微火煨浸三日, 然后熬黑为度, 去渣,加入黄丹, 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俟少时药温, 将血竭、 没药、麝香末放入, 搅匀取起, 去火毒, 制成膏药。用时烘热外贴患处

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外用 

[组成] 海桐皮6 透骨草6 乳香6 没药6 当归5 川椒10 川芎3 红花3 威灵仙3 甘草3 防风3 白芷3 

[功效与适应证]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疼痛。 

[用法] 共研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71 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

组成:番木鳖(油燥去毛) 红花 生半夏(各15g) 骨碎补 甘草(各9g)

葱须30g

用法:上药用水1升煎滚,加醋60克,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

数次。

主治:一切蹦撞损伤,瘀血积聚。

72 圣愈汤《伤科汇纂》   

组成:熟地20g 白芍15g 川芎8g 人参20g 当归15g 黄芪18g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不拘时服。

功用:补气养血。

主治: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

73 五神汤《洞天奥旨》

组成:紫花地丁3g 金银花9g 车前子3g 川牛膝1.5g 获苓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治 疗湿热蕴毒之下肢痛瘟丹毒的专方。

74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75 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

组成: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米仁 木瓜 防己 天花粉 金银花 白鲜皮 人参 白术各3g 甘草1.5g 威灵仙1.8g 牛膝(下部加)1.5g土茯苓60g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分二次,量病上下,食前或食后服之。滓再煎服。

功用主治:杨梅疮,不问新久,但元气虚弱者。

76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组成: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芍药 白术 茯苓 白芷 皂角刺 桔梗 银花 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

77 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6g 白术 黄芪 人参各4.5g 白芍 茯苓 陈皮 附子各3g 木香 甘草(炙)各1.5g 川芎3g 山甲(炒)2—4g

用法:煨姜3片,大枣2枚,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温补托里。

主治:痈疽疮疡日久,气血两虚,寒邪凝滞,不肿不痛,不能腐溃,身凉,舌淡,脉细。

78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 穿山甲(炒) 川芎 当归 皂角刺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79 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

组成:熟地2钱 山茱萸1钱 山药1钱 丹皮8分 白茯苓8分 泽泻8分 柴胡6分 薄荷6分。

用法:水煎,空心服。

功用主治:小儿白虎历节风。

80 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

组成:土茯苓12g 薏苡仁 金银花 防风 木通 木瓜 白鲜皮各6g 皂角子5g。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

功用:补肾强筋,化瘀通络,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主治:治杨梅结毒,初起结肿,筋骨疼痛;及服轻粉药后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者。

81.丁桂散 (经验方) 

组成:公丁香 肉桂各30g 共研细末。

功用:温化痰湿,散寒止痛。

用法:掺膏药或袖膏内敷贴患部。

82.九一丹 (《医宗金鉴》) 

组成:熟石膏9份 升药1份 各研极细末,和匀。

功用:提脓祛腐。用于溃疡、瘘管流脓未尽者。

用法: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口或瘘管。

83.八宝丹 (《疡医大全》) 

组成:珍珠3g 牛黄1.5g 象皮 琥珀 龙骨 轻粉各4.5g 冰片0.9g 炉甘石9g 研极细末。

功用:生肌收口。用于溃疡脓水将尽者,阴证、阳证都可用。

用法:掺于患处。

84.千金散 (经验方) 

组成:煅白砒6g 制乳香 制没药 轻粉 飞朱砂 赤石脂 炒五倍子 煅雄黄醋制蛇含石各15g 共研细末。

功用:蚀恶肉、化疮腐。用于一切恶疮顽肉死腐不脱者,以及干日疮、鸡眼、痔瘘等证。

用法:将药粉掺入患处,或粘附在纸线上,插入疮中

85.白降丹 (《医宗金鉴》) 

组成:朱砂 雄黄各6g 水银30g 硼砂15g 火硝 食盐 白矾 皂矾各45g 先将雄黄、皂矾、火硝、明矾、食盐、朱砂研匀,入瓦罐中,微火使其烊化,再和入水银调匀,待其干涸。然后用瓦盆一只,盆下有水,即以盛干涸药料的瓦罐覆置盆中,四周以赤石脂和盐卤层层封固,再以炭火置于倒覆的瓦罐上,如有空隙漏气处,急用赤石脂盐卤加封,约过三炷香(约3小时)即成。火冷定后开看,盆中即有白色晶片的药粉。

功用:腐蚀,平胬。用于溃疡脓腐难去,或已成瘘管,肿疡成脓不能自溃,疣、痣、瘰疬等证,外敷消散药物效果不显著

用法:疮大者用0.15~0.18g,小者0.03~0.06g,以清水调涂疮头上;亦可和米糊为条,插入疮口中,外盖膏药。

86.玉露油膏(《药蔹启密》)

组成:芙蓉叶(去梗茎)细末60g 凡士林240g

功用:凉血、清热、退肿

用法:调敷患处

87.回阳玉龙膏 (《外科正宗》) 

组成:草乌 干姜各90g 赤芍 白芷 南星各30g 肉桂15g 研细末。

功用:温经活血,散寒化痰。用于疮疡阴证。

用法:热酒调敷,也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88.冲和散 (《外科正宗》) 

组成:紫荆皮(炒)150g 独活90g 赤芍60g 白芷30g 石菖蒲45g 研细末。

功用:疏风,消肿,活血祛寒。用于疮疡阴阳不和、冷热相凝者。

用法:葱汁、陈酒调敷。

89.阳和解凝膏 (《外科全生集》) 

组成:鲜牛蒡子根叶梗1.5kg 鲜白凤仙梗120g 川芎120g 川附 桂枝 大黄 当归 肉桂 草乌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芨 乳香 没药各60g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各60g 苏合油120g 麝香30g 菜油5kg 白凤仙 熟枯去渣,次日除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外,余药俱入锅煎枯,去渣滤净,秤准份量,每油500g加黄丹(烘透)210g,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撒下锅来,将乳、没、麝、苏合抽加入搅和,半月后可用。

功用: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用于疮疡阴证、乳癖等。

用法:置铜杓中,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90.阳毒内消散 (《药蔹启秘》) 

组成:麝香 冰片各6g 白芨 南星 姜黄 炒甲片 樟冰各12g 轻粉 胆矾各9g 铜绿12g 青黛6g 研极细末。

功用:活血,止痛,消肿,化痰,解毒。用于一切阳证肿疡。

用法:掺膏药上敷贴。

91.红灵丹

组成:雄黄l8g 乳香18g 煅月石30g 青礞石9g 没药18g 冰片9g 火硝18g 朱砂60g 麝香3g 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 最后加冰片及麝香,瓶装封固,不出气,备用。

功用:活血止痛,消坚化痰。用于痈疽未溃及初、中期阴茎癌。

用法:掺膏药或油膏上,敷贴患处。

92.金黄散

组成: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各2500g 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各1000g 天花粉5000g 共研细末。

功用: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用于疮疡阳证。

用法:可用葱捣汁、酒、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等调敷。

93.人参养荣汤  

组成:党参 白术 炙黄芪 炙甘草 陈皮 肉桂心 当归各30g 熟地黄 五味子 茯苓各22g 远志15g 白芍90g 大枣8g 生姜6g。

功用:补益气血,宁心安神。用于疮疡溃后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

用法:上锉散。每服12g,水500ml,加生姜6g,大枣8g,煎至300ml,去滓,空腹服。

94.小金丹  

组成:白胶香45g 草乌头45g 五灵脂45g 地龙45g 马钱子(制)45g 乳香(去油)22.5g 没药(去油)22.5g 当归身22.5g 麝香9g 墨炭3.6g 各研细末,用糯米粉和糊打千捶,待融和后,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250粒左右。

功用:破瘀通络,祛痰化湿,消肿止痛。用于流痰、瘰疬、瘿、附睾结核、肿瘤等疾病。

用法:每次1粒,每天2次,陈酒送下。孕妇忌服。

95.阳和汤  

组成:熟地黄30g 白芥子6g 炮姜炭2g 麻黄2g 生甘草3g 肉桂 鹿角胶(烊化冲服)9g。

功用:温阳通脉,散寒化痰。用于流痰、附骨疽和脱疽的虚寒型。

用法:水煎服。

96.先天大造丸

组成:紫河车1具(酒煮捣膏) 熟地黄120克(酒煮捣膏) 归身 茯苓 人参 枸杞 菟丝子 肉苁蓉(酒洗,捣膏) 黄精 白术 何首乌(去皮,用黑豆同蒸捣膏) 川牛膝 仙茅(浸去赤汁,蒸熟,去皮捣膏)各60克 骨碎补(去毛,微炒) 川巴戟(去骨) 破故纸(炒) 远志(去心,炒)各30克 木香 青盐各15克 丁香9克 黑枣肉6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不足,风寒湿毒袭于经络,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或阴虚,外寒侵入,初起筋骨疼痛,日久遂成肿痛,溃后脓水清稀,久而不愈,渐成漏证;并治一切气血虚羸,劳伤内损,男妇久不生育。

97.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15g 鳖甲9g 炙甘草12g

秦艽 青蒿 地骨皮 胡黄连 知母各9g。

功用:养阴清热。用于流痰溃久,症见骨蒸潮热者。

用法:水煎服。

98.三品一条枪 

组成:砒石45g明矾60g 明雄黄7.2g 乳香3.6g 将砒、矾两物研成细末,入小罐内,煅至青烟尽白烟起,片时,约上下通红,生火,放置一宿,取出研末,约可得净末30g。再加雄黄、乳香两药,共研成细末。厚糊谓稠,搓条如线,阴干备用。

功用:腐蚀。用于瘰疬、痔疮、肛瘘等。

用法:将药条插入患处,外以膏盖护之。

99.桂麝散

组成:麻黄15g 细辛15g 肉桂30g 牙皂9g 生半夏24g 丁香30g 生南星24g 麝香1.8g 冰片1.2g 研极细末。

功用:温化痰湿,消肿止痛。用于疮疡阴证未溃、乳癖等。

用法:掺膏药内贴之。

100.白虎汤

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101 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 知母 甘草 石膏 粳米 桂枝

[功用] 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热痹见壮热,关节肿  痛,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现代用法:水煎服)。

102 防风汤《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苓 葛根 杏仁 麻黄 官桂 秦艽 黄芩

[功用] 疏风活络,宣痹止痛

[主治] 行痹,外感风湿,恶寒发热,遍体骨节疼痛,游走不定,舌苔淡白,脉浮。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 上药为末。每副15克,用酒、水共300毫升,加大枣3枚、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103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 秦艽 川芎二钱 桃仁 红花 甘草 羌活 没药 当归 灵脂 香附

牛膝 地龙

[功用] 活血化瘀,宣痹止痛。

[主治] 痹证经久不愈,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痛不移动,有瘀血者。

[用法] 水煎服。

104 宣痹汤《温病条辨》

[组成] 防己 杏仁 滑石 连翘 山栀 薏苡半夏 晚蚕沙 赤小豆皮

[功用] 清化湿热,宣痹通络

[主治] 湿热痹证。湿聚热蒸,阻于经络,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痿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面目痿黄。

用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105 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

[组成] 苍术 羌活 茯苓 泽泻 白术 陈皮 甘草

[功用] 除湿祛痹         

[主治] 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天阴即

[用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姜汁、竹沥各20~30毫升同服。

106 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症见吐血、便血、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衄血发狂、自觉腹满、漱水不欲咽。

[用法] 水煎服

107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组成] 薏苡仁 苍术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乌 麻黄 桂枝 当归 川芎 生姜 甘草

[功用]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 风寒湿痹

[用法] 水煎服

108 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组成] 熟大黄 土鳖虫 水蛭 虻虫 蛴螬 干漆 桃仁 苦杏仁 黄芩 地黄 白芍  甘草

[功用] 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主治] 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赢瘦,经闭不行。

[用法]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4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109五痿汤《医学心悟》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当归 苡仁 麦冬 黄柏(炒褐色)

知母

[功用]  补中祛湿,养阴清热

[主治] 五脏痿证

[用法] 水煎服。

110 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

[组成] 飞滑石 绵茵陈 淡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霍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治湿温湿疫,邪在气分

[用法] 水煎服。

111.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效:活血补气,疏通经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用法:水煎服。

112.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桔梗、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散服。

113.虎潜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功效: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用法:上为末,酒糊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黄,懒言者加山药。(现代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 僵蚕 全蝎

功效: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斜。

用法: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石膏、人参 、甘草、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 枇杷叶

功效:轻宣达表,清肺润燥。

主治:1.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胸胀(或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少津,尖边俱红者。

2.肺痿,咳吐涎沫,喘逆上气,咽喉干燥,口渴,舌光红,苔干剥,脉虚而数者。

用法:水煎服。

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功效: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主治:为表里俱热之首选方。治痿证初起,邪犯肺胃。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木通、车前子、泽泻、当归、甘草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用法: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组成:荆芥、防风、柴胡、茯苓、桔梗、川芎、羌活、独活、枳壳、甘草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消疮止痛。

主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等症。用于治疗皮肤病,流感,发热,流行性腮腺炎,咳嗽,破伤风等。

用法:水煎服。

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

组成: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茯苓、人参、当归、泽泻、麦门冬、龙骨、地骨皮、木香、砂仁、黄柏、知母

功效:滋阴降火,益气养血。

主治主治肾阴不足,虚火内灼,气血两亏,骨无荣养,遂生骨瘤,坚硬如石,形色或紫或不紫,推之不移,坚贴于骨,形体日渐衰瘦,气血不荣,皮肤枯槁,甚者寒热交作,饮食无味,举动艰辛,脚膝无力者。

用法:每服80丸,空腹时温酒送下。

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组成:犀黄、乳香、没药、麝香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消肿,祛瘀止痛。

主治:火郁、痰瘀、热毒壅滞而成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见舌红、脉滑数者。

用法: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每用陈酒送下9克。患生上部,临卧时服,患生下部,空腹时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骨伤科常用方剂120首  骨伤科  骨伤科词条  方剂  方剂词条  常用  常用词条  120  120词条  
骨科

 颈肩综合症中医治疗

颈肩部疼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综合症群,可由许多疾病引起,严重者除颈肩部疼痛外,尚可引起颈启部活动有不同程度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临床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