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刘弥群忆父亲刘伯承:他没想过让我们当官

   

 

  刘弥群接受访谈

  

 

  1972年和家人在东四家里 后排右二为刘弥群

  刘弥群忆父亲刘伯承:他没想过让我们当官

  作者:张琴

  苦难刘伯承

  ——刘伯承1955年前后的岁月

  ■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曾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从右眼飞出。德医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却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解放后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是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

  ■为体现平等,他确定各级职务后均加一“员”——“司令员”、“警卫员”、“公务员”、“炊事员”,沿用至今

  “军神”刘伯承,五六岁开始读书习武,除了拳法棍法外,飞石功夫也不错,天生一副武将材料,如果放到《水浒传》,也会是一员猛将。

  1916年,24岁的他率军讨袁,英勇负伤,子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从此失去一只眼睛;1923年他率讨贼军,又在血战中右腿负伤,几乎致残。

  这样一位将领,戎马一生、金戈铁马。战功累累的刘伯承又如何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为此,我们专访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她给我们讲述他父亲那一段的艰苦岁月。

  缺席的元帅授勋仪式

  1950年,58岁的刘伯承奉命在两个月内筹备一所军事院校,10月,他乘飞机离开熟悉的山城重庆,前往北京去担任筹建陆军大学的新工作。这一年,对他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对于办军校,他有如筹办大典:激动、欣幸、亢奋,还有满脑子的盘算和设想。

  第二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担任院长,亲自主持创建了解放军的第一所培养中高级干部的正规学府。而他自己也成了倡导解放军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教书先生。女儿刘弥群至今记得,当时父亲已经是一眼失明,一眼弱视,然而,刘伯承拿着放大镜,对大量的外国军事译著和自编教材亲自进行校阅和审定。

  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十大元帅,他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事过多年,依然有很多人还记得当年这么一则轶事: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南京,参观南京军事学院。由于刚授衔,学院决定校级以上军官,身着新发的礼服,佩戴勋章夹道热烈欢迎。不巧当天又下起大雨,有人舍不得刚发的新礼服,于是向刘伯承建议将欢迎仪式改到礼堂里进行。刘伯承回拒:“事关国威军威,哪能随心所欲!”仪式当天,他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礼服,拒绝雨伞,冒雨欢迎外宾,英姿焕发。

  主持人:1955年,海陆空三军授衔,您父亲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为何他最终缺席授衔仪式?

  刘弥群:一方面事因为身体原因,当时他在疗养;另外他觉得受军衔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有放在心上。他没有把元帅当回事。

  父亲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解放初,苏联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有我父亲的词条,“刘伯承,四川开县人呢,革命军事家……”我父亲当时看到后,毫不犹豫就把“军事家”三个字钩掉,改成了一个“人”字,他说,我就是一名革命军人。

  当年,50周年寿辰时他向大家致谢,“我自己的一生如果说有一点成绩的话,那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样的人不会搞出什么名堂,一旦死了,如果能够在我的碑文上写的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1958年后,父亲给我们整过风”

  按照中国民间说法:“66,不死也要掉块肉。”1958年刘伯承正好66岁。

  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头。这年春天,毛泽东挥动着改变中国历史的巨手,谈“反冒进”,批评周恩来“离右派只有50米远”……刘伯承虽立下汗马功绩,劳苦功高,但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下也终究躲不过各种政治表态。

  7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主要议题是批判教条主义。当时,刘伯承因病假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但是工作组却派人专程到南京请他到会,此时刘伯承才知道反教条主义是指向他本人。

  后来,刘弥群回忆父亲刘伯承这段境遇时说:“事发突然,父亲急火攻心、一夜未眠,左眼眼压高达73度。因母亲事先得知毛主席说过:“让刘伯承同志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作检讨表个态就行了。”因此火车一到北京站,就和前来接站的军委办公厅领导商量。“是否让刘伯承同志回家休息一下。”但却得到了生硬的回答:“不行,大会还等着呢。”就这样,父亲从车站直接被接到了会场。

  那一天,中南海怀仁堂座无虚席,一千多双眼睛凝神注视着主席台上动静。父亲由人搀扶着出现在主席台上,开始宣读自己的检讨。检讨作罢,和以往不同,全场立即掌声大作,持续了约半分多钟才逐渐平息。这掌声,包含着许多人对父亲的欢迎和爱戴,也伴随着理解和同情。”

  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携带家眷的刘伯承回到了南京。

  1958年冬,刘伯承致信毛泽东,因身体不支,要求辞去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得到毛泽东的批准。

  从那时起,刘伯承也正式离开了中国历史舞台的政治中心。

  主持人:1958年算不算刘帅生活的分水岭,此后你们的生活有无变化?

  刘弥群:生活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1958年之后,他还给我们“整过风”。就是要我们在“反右”斗争不要瞎起哄。

  当时我们离京去南京,南师附中华侨跟国内学生打架闹到了南京市政府,南师附中学生不上课,到市政府去闹、去示威。有人传说我哥哥也参加了,其实我哥哥没去,当时我爸爸就给我们三个人整风,叫过去讲。他说骄儿不孝,不要娇养你们,你们要对自己要求严格,要好好学习,要学会本领,要走群众路线,要改正自己的缺点,上课要专心听讲。每堂功课都要听清,每天功课要温熟。咱们都是自己的政府,用不着搞对立的东西,你们的思想方法要学毛主席的一分为二。

  家风:“他不想让我们当官”

  “没有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官,即便当了,也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在刘伯承写给子女们的信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联接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

  主持人:在同辈的元帅里,刘伯承元帅性格如何?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方面与其他人有何不同?

  刘弥群:“仁、信、智、勇、严”军人品质。这五个字就可以代表他的个性。

  “仁”就是仁爱,他总是说爱国、爱人民,同情穷苦的劳苦大众,这是因为他自己幼年时就很穷苦,是泥腿子吹鼓手的后代,从小知道贫苦的滋味。

  1930年,他32岁从苏联回来,当时正好碰到李德,当时他们俩就吵架。因为红军在那里做饭,李德一脚就把人家的饭锅踢翻了。爸爸当时就骂说“你道歉,你这是帝国主义行为,你不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不会欺负穷人”。他爱憎特别分明。

  “勇”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他说话特粗。比如说他会说,“今天我给你们开会主要的内容就是给你们安卵子来了,”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人不是男子汉。打仗要靠勇气,如果畏畏缩缩就打不了。作为一名军人,他有的时候说话非常直。

  军人就是要言传身教,就得要严。军人作风这五点他表现的相当突出,说他是什么个性,他就是这个个性,对子女也是这样,好说不听就得打。从学习到世界观一块给我们讲了,教育我们,所以我们现在三个大(子女)的老传统多一点。

  主持人:他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

  刘弥群:非常严格。比如我和姐姐打架,他肯定是一人一棍子再说。小时候我弟弟淘气得要命,爬到楼顶上跳,“怎么样,怎么样,你够不着”,结果爸爸捡起一个树根就往房顶上扔,把我们都吓坏了。

  但严格的同时他又会好好教你,比如说语文不好他就教你语文,一句一句教,俄文不好我也教你语法,也是一句一句的,非常耐心。

  主持人:家人的成才和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刘弥群:他没有让我们当官,说你们没有像毛主席、周总理那样的大才大德,都给我学一门特长,好好的为国家的建设服务。要是数理化好就学工,将来造原子弹。所以我是搞火箭发动机的,我哥哥是搞无线电控制的,弟弟也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两个姐姐妹妹都是学医的。他没有想过我们要当官。

  晚景:厌恶战争残酷

  刘伯承戎马一生,曾经历过无数的血战,晚年却厌恶战争残酷。“我们家放映电影从来不放战争片,都是《五朵金花》这样的戏剧片,”刘弥群说,“打仗的事儿他不想看,脑子要休息,再说他神经也不是特别好。一辈子打仗,神经过分紧张。”

  也有孩子好奇他淮海战役怎么打得那么漂亮,他就说:“你知不知道每次问我的这些问题,我想到的是什么啊?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不安。”平时在家,看到战争场面他也会立即转台,他告诉儿子,自己不过是走过这些战争的幸运者而已。

  主持人:刘帅从何时正式退休?之后他在家具体工作如何?

  刘弥群:当时他的职务时他是军委副主席,1962年还担任了中印反击战战略小组组长。他说我是编外参谋,军事上怎么建设要提一些意见,没有光休息,实际上他还是很关心政治。

  1970年之后他眼睛出问题,就是青光眼。从北戴河开刀回来,视力就越来越不好,越来越弱。那个时候起,他才卧床休息。

  主持人:晚年时刘帅不喜欢提起战争?他有无反对过战争?

  刘弥群:比如说打仗,淮海战役他80天没有睡觉,没有合眼,因为高度紧张。打完仗之后他睡了好几天,他说我一点都不轻松,这么多的人,他的妻子把丈夫送给我,母亲把儿子送给我,就这么牺牲了,交给我我没有给他负起责任,死了这么多人。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没有想到打了胜仗轻松到哪去、高兴到哪儿去。所以打仗的时候他总是想以最小的牺牲做代价,来换得最大的胜利。

  他不反战,也没有泛泛的讲过战争好坏,因为他打仗是有他的目的的。那时军阀混战,不打出一个像现在的天下来,中国人永远是被压迫、被剥削、被瓜分的,对不起后人、对不起后代。

  他为什么出来当兵?他是要以这一场战争达到真正的人民的和平。

  落幕:“十万军帐哭刘公”

  刘伯承晚年身体不好,几乎在病床上度过:长寿,但是缺乏生命力,也丧失表达能力。

  “后来他一直是眼睛瞎的,有次开开九大的时候,去了以后坐在那,水他都不敢喝,因为喝水后上厕所还得找人牵着他,然后他给我们念叨说喝水把杯子打了,上厕所,大概又是什么陈毅同志给拉到厕所的。就这个样子,摸也摸不着,受罪。”刘弥群说。

  1973年,刘伯承丧失了思维能力,自此,他没离开过病床。

  3月,他的神经系统出现严重障碍,时时在病中吵嚷和痉孪……

  1975年,因多年患病形成了多脏器衰竭,刘伯承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专家们束手无策,纷纷钻进图书馆,遍查国内外医学文献仍无力挽救。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病逝。

  这一天,胡耀邦在代表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有5000人参加的追悼会上郑重宣告:“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

  刘伯承这才平了反。

  也就是在这天的追悼会上,徐向前挥毫写诗悼念——

  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至此,一代战神的风云岁月落幕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伯承  刘伯承词条  当官  当官词条  父亲  父亲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后代

 陈赓的后代

陈赓大将的全家福1931年,陈知非与母亲王根英。陈赓的后代陈知非,陈赓长子,生母王根英。1929年生于上海,1933年母亲王根英被捕后,随外婆、舅舅一家生活。由...(展开)

后代

 李大钊的后代

李葆华(1909~2005),李大钊之长子,曾用名赵升阳、赵振声,化名杨震。曾担任过水利部和水利电力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