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勇担风险的技术革新能手

  

  故事人物:潘昭明(右三)

  出生时间:1946年12月

  下放时间:1964年

  回城时间:1972年

  拍摄年代:1966年

  拍摄地点:琳池垦殖场锯板车间

  上世纪60年代,在“上山下乡”的历史大潮中,初中文化的潘昭明,被下放到宁都的农村参加山区建设。1964年,已经下放到农村的潘昭明因为没有及时安排工作,在不久之后的琳池垦殖场扩招人员时,身材高大的潘昭明很快被抽调到锯板车间。

  初来乍到的生活,给潘昭明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对锯板车间的工作有了短暂的了解之后,潘昭明很快熟悉了技术操作,并投入了工作。当时,潘昭明所在工厂生产的平瓦架畅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常有外地采购员来厂等货,生产任务十分紧张。但是生产平瓦架的原材料松元木直径大多超过1米,裁锯工具往往达不到要求,紧迫的时候只有请临时工先用手工锯将木头锯开。发现这一问题后,为了改进生产进度,潘昭明绞尽了脑汁。

  一番探索之后,潘昭明向工厂领导提议技术改革。潘昭明提出将原有的72个齿的带锯改成36个齿,以减少阻力。那时,一个带锯售价15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工作半年的工资,工厂领导不敢随便做主,潘昭明就向场部写出申请报告。因为生产紧迫,工厂最终同意了,但前提是如果操作失败,潘昭明要担负购买带锯的150元钱。欣喜的是,第一次试锯便一举成功,潘昭明也在随后得到通报表扬。后来,这项技术改革还被收进上世纪90年代琳池垦殖场场志里。

  在下放知青的生活中,除了工作,最令人兴奋的事就是看电影。因琳池地处山区,很少有机会能看到电影。但是,只要到了放电影的日子,从小喜欢看电影的潘昭明都会和几个下放的朋友相邀去看,并且把看电影当作一次小型聚会。电影散场之后,大家握手告别,有的打着手电筒,有的拿着火把,一时间夜幕中只见四面八方的大路、小道上,尽是手电的光和一些火把,远远望去犹如数条火龙在缓缓移动,其情景非常壮观。现在,每当潘昭明看电影的时候还会想起这些往事。

  1966年,潘昭明因有海外关系,被强迫下放到垦殖场附近的肖田公社焦径大队谢坊生产队插队落户,开始了“第二次”下放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进行耕田、种菜等劳动。直到1972年,因母亲有病,潘昭明才请假回到赣州探病。同年9月,上级部门下达了恢复办垦殖场的文件,同月,潘昭明回到谢坊,一边劳动一边等待回场。同年10月,潘昭明到肖田公社办理了回场手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勇担风险的技术革新能手  革新  革新词条  担风险  担风险词条  能手  能手词条  技术  技术词条  
故事

 少年英雄赖宁

   赖宁(1974--1988),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