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更有质量的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是未来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一般认为,中国金融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银行独大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小;中小企业融资难;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等等。如此看来,金融改革最主要的是要放开金融管制,其目标是“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这样的逻辑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中国金融领域的问题到底在量还是在质?是融资太贵太难、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还是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配置效益低?笔者认为是后者。

金融、银行业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稳定融资。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为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降低杠杆、收缩信贷,而中国的银行信贷逆势扩张,对刺激经济增长、保内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5年中,银行信贷包括表内外信贷占GDP的比重增加了50个百分点。虽然大家都抱怨融资难、融资贵,但事实上总体资金成本偏低,使得信贷需求总是大于供给,必须依靠信贷额度的定量限制控制信贷不失控。从宏观层面看,杠杆的迅速攀升已经推升了金融风险。

在这样大力的金融支持之下,经济仍然增长乏力另有原因。从经济层面来说,受到新增劳动力及生产率增速下降的影响,中国的长期增长速度正逐步放缓;从经济的周期性因素来看,全球经济疲软、外需乏力,国内内需不足;从结构上看,制造业产能过剩明显、企业投资意愿较低,而服务业各种限制较多,一些行业存在垄断,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当然,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资金配置的效率。而融资结构又与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及其各种融资平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央或地方政府也基本上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最大的股东,并且金融行业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银行。此外,过剩的产能和亏损的企业继续得到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没有预算硬约束。虽然债台高筑、现金流困难,大量的银行信贷仍然流向了这些部门。这一方面使得总体信贷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服务行业仍面临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改革不应该只是放松金融管制、进一步扩大融资总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融资的结构和质量,配合和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应该包括鼓励发展小银行和民营银行,以更好地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债券和信用市场,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提供长期建设融资;告别利率双轨制,让市场化的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部门,等等。

与此同时,金融改革还要把握好货币信贷总量,并且完善监管、建立危机应对和存款保护机制。在金融市场化的改革中,往往原有的融资没有减少而新的融资渠道和产品不断被发掘,货币政策原来依靠的量化控制手段效果逐渐减弱,而金融监管也往往因滞后于行业发展而力不从心,或因为“创新”和“自由化”的取向而放松,寄希望于市场本身的纪律性。

从欧美和新兴市场的经验教训来看,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极易出现信贷膨胀甚至信贷泡沫。其结果往往是,经过几年超常增长和繁荣之后,出现经济衰退、资产泡沫破灭甚至金融危机。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实体经济中的结构问题,必须靠相关结构改革来解决。没有其他基本面的配套改革,包括银行公司治理、国企改革、地方政府财政改革、户籍和社保制度的改革、开放服务业以及简政放权等相关的行政管理改革,就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的发展。

未来发展靠的是各项改革提高生产力,释放新一轮的增长动力,不是“金融工程”、不能走加杠杆的“捷径”。金融改革应该更重质而不是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更有质量的金融改革  改革  改革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  金融  金融词条  
智库

 中国应加快调整南海政策

南海问题观察家都比较清楚,由于自然气候与政治气候两方面的原因,每年二、三季度为南海争端的高发期。今年特别之处在于,印度、美国、日本等南海区域外大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