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阿根廷流泪

阿根廷最近的违约给决策者造成了令人不安的问题。诚然,该国时常发生的债务危机大多是自我破坏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但是,这一回,违约是由国际主权债务机制的重大变化引发的。

根据美国法律,这一变化有利于债券发行中的强硬债权人。随着新兴市场增长放缓和外部债务增加,让未来债务减记和重新安排变得更加困难的新法律解释绝非全球金融稳定的福音。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阿根廷决策者显然不是,十年前他们试图单方面强行对外国债券持有人实施大规模的一般化减记。有些经济学家将“布宜诺斯艾利斯共识”吹成经济运行新方式,事后看来这一观点也是相当愚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早就认识到,2001年不可持续的盯住美元政策崩溃时,它给了阿根廷太多的救命贷款。

这不是阿根廷危机第一次扰动资本市场。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我在2009年的书《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总结过一张表格,阿根廷此前已有七次违约记录——分别在1827年、1890年、1951年、1956年、1982年、1989年和2001年。

阿根廷的违约史和它的足球队一样著名,但它绝非孤例。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过反复的主权债务问题。委内瑞拉是现代纪录保持着,自1826年以来违约过11次,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次。

2003年,部分出于对阿根廷危机的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裁定主权债务提出了一个新框架。但这一建议不但受到担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问题债务国太友好的债权国的反对,也受到预料到近期信誉可能遭到质疑的新兴市场的反对。健康的债务人担心,如果违约惩罚放松,债权人就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虑向欧洲外围(特别是希腊)提供贷款,在此过程中,该组织推出了另一个债务重新安排方针,这一方针实施起来更加容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认识到,其融资的大头实际上被用在了让短期债权人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上。结果是没有足够的钱帮助减轻外国融资骤停所带来的不得不削减预算的压力。

最近的欧元区危机与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拉美危机中,银行不允许突然收回贷款。如果新方案被采用,国际货币进组织将有条件地拒绝将资金投入该组织所认定的债务负担最有可能无法持续下去的国家;债权人将第一次被迫同意债务的“重估”(reprofiling)。

重估是债务重组的委婉说法,它让各国以更长期限、更低利率从现有债权人处借钱,债务国在公开市场上无法获得这样的条件。对于在谈判中态度强硬的债权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否可以自如地坚持原则还远未可知,但这一新政策如果被采用,将会收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再事倍功半的国家的态度。

目前,美国似乎不愿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显然,美国当局认为,在某些情形中,地缘政治比经济考虑更重要(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系列失败计划后最近再次进入乌克兰就是明证)。

美国的抵制是不幸的。如果美国能够设法为乌克兰这样的突出事件实施赠款,而不是设计围绕这些事件的国际金融系统,情况将会好得多。

由于在外国法庭裁定主权债务合同会一再引发各种状况,而世界有不能阻止可信而公平的外国破产程序,也许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债务国法院引导国际债务流大部的流向。杰雷米·布罗(Jeremy Bulow)和我25年前曾 提出过一个这样的方案;现在它仍然是正确的方案。

在这一情形中,有意从海外大量借贷的国家将需要发展让偿付承诺变得可靠的制度。迄今为止的经验支持这一办法。事实上,近几年来新兴市场国内债务发行量的暴增有助于减少市场紧张(尽管公司继续依赖外国债务仍然让许多国家十分脆弱)。

但国内借贷并非万灵丹。相信只要汇率具有弹性,一国以本国货币发行债务就是无风险的,这一观点是非常幼稚的。一方面,仍然需要面对通胀风险,特别是财政制度不健全、背负沉重债务负担的国家。

尽管如此,阿根廷最近的债务灾难表明,全球主权债务系统运转状况急需修正。深化国内债务市场——也许可以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方针——是极有必要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阿根廷流泪  阿根廷  阿根廷词条  流泪  流泪词条  为阿根廷流泪词条  
智库

 理解中国资产负债表的两面性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经历了很多大事。大量非常具体的议题被提起,被分析人士认为应当作为当前中国的聚焦点。然而,我担心我们会因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短期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