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哈萨克斯坦在亚信会议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中国的启示

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作为亚信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的发起国,对该会议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哈长期致力于推动亚信机制的升级,是基于其国内政治诉求和中亚战略目标的需要:一是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实现2050年跻身全球30强的宏伟目标;二是利用地缘优势主导中亚,稳固其中亚龙头地位;三是提升哈国际曝光率和大国形象。这三方面的诉求直接决定了哈在亚信会议中持有的预期及可能扮演的角色。中国作为2014年5月刚刚上任的新一届亚信会议轮值主席国,如何处理好与亚信“元老”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身在任期内的作为。因此,中国有必要对哈在亚信中的特殊地位、目标诉求以及角色定位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携哈之手做实亚信机制,使之成为开拓中哈关系的积极推手和服务于中国周边外交,尤其是中亚战略的有效平台。

一、哈萨克斯坦享有亚信会议特殊地位的原因

亚信会议是由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2年10月5日在第47届联大上倡议召开的。哈在苏联解体后率先宣布放弃核武器,关闭了苏联境内最大的核武器试验场,并提出中亚地区无核化倡议,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作为一个年轻的主权国家,哈与亚洲其他国家也无特别分歧,因此建立亚信会议的倡议一经提出即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支持,至今已拥有26个成员国,12个观察员国和国际组织。

亚信会议的最初设想是打造一个亚洲版的欧安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然而终因成员覆盖面过大,国别差异明显,利益诉求碎片化现象严重,导致会议的执行力低下。哈当局从1993年开始主动承担起了亚信会议的推进工作,将成员国的聚会地和总部都设在该国境内,常设执行机构秘书处也设在哈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历经了20余年的运作,亚信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运行体系,通过了一系列基础性文件,如《亚信成员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阿拉木图文件》、《亚信会议信任措施目录》等,其最主要的贡献是以论坛方式在亚洲国家中设置了一个关于安全与互相信任的建设性对话平台。

作为亚信会议的发起国和主要基地,哈对于会议的进程享有重大话语权,纳扎尔巴耶夫个人也通过亚信的各类会议和活动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建立了私人友谊,为增强哈在该机制中的发言权和斡旋能力植下了强有力的人际根脉。虽然中亚地区合作机制众多、功能交叉现象普遍,但大都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如能加快亚信会议向国际组织的升级,使其率先成为亚洲合作机制中的典范,将不仅有助于提升哈的国际地位,而且也将为纳扎尔巴耶夫个人的政治生涯添上耀眼的一笔。综合以上种种考虑,哈把推进亚信会议机制的任务提高到了国家外交的优先层面,并将本国的国际组织优先级别依次设定为:联合国→亚信会议→集安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合组织。哈在亚信会议机制中的特殊性是由其作为发起国的“元老”身份、长期建设亚信机制的努力以及常年积累的领导人网络基础所共同作用形成的,这意味着哈对于亚信会议的目标预期和利益诉求对于机制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任何轮值主席国都不应忽视这一点。

二、哈萨克斯坦在亚信会议中的目标设定

哈在亚信会议中的目标紧紧围绕着该国发展的两个面向:对内,推动其2050战略的实现;对外,稳固其中亚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哈借助亚信推行“多向度(multi-vector)外交”,平衡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增强本国在地区事务上的话语权。哈外交中不可动摇的基石是国家主权,这与中亚国家的特殊历史记忆有关。哈自1991年从苏联独立出来后,经过了20余年的努力才稳固了国家主权,使自己立足中亚并逐步活跃于国际舞台,因此非常珍视国家来之不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面对前苏联的衣钵传人俄罗斯在家门口蠢蠢欲动,欲重掌中亚势力范围的事实,哈一方面积极参与俄主导的关税同盟和欧亚同盟,在2014年5月底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两国共同签署了雄心勃勃的《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似乎预示着一个欧亚大陆上的一体化组织正在形成。根据该条约的规划,欧亚经济联盟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到2025年在俄白哈三国之间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最终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1];另一方面,哈又十分戒备俄“隐形之手”的介入,反对俄对其外国商品进口的限制性政策,以及想要控制其石油出口到欧洲的企图。为平衡俄,哈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西进”攻势,强化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欧盟目前是哈主要贸易伙伴,有超过500亿美元的年贸易成交额,纳扎尔巴耶夫在2014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期间,也曾向欧盟官员表示希望升级欧哈之间的《伙伴与合作协议》(PCA)[2],因为现有的PCA是一份欧盟用于所有中亚国家的标准化协议,无法体现欧哈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而哈希望能与欧盟在地区安全、亚欧贸易、能源、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有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借此弱化它对俄的依赖。与此同时,哈也全面加强了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美国所重视的未来主要石油输出国和美国介入中亚地缘政治竞争时可以借重的“区域稳定器”[3]。

亚信会议作为一种地区安全对话机制,表面上参与国众多,使得利益分歧严重,但哈把自己身边的大国统统包罗进来,巧妙地使其相互制约———如果亚信会议升级到国际组织的话,这种效果还将增强———这无疑有利于哈的多元平衡外交策略,提高自身在地区协调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形象,成就其中亚主导地位。

其次,哈利用亚信平台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与人文合作,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稳固其中亚龙头地位。哈是中亚地区最大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2012年哈GDP已跻身世界50大经济体。2012年年底,哈发布《2050发展战略》,提出要在2050年跻身全球发达国家30强[4]。2013年11月底的乌克兰事件发生后,哈对于乌克兰局势的关注度大大超过了其他中亚国家,主要原因正是该国在过去几年里的经济发展不理想(2009年货币坚戈贬值25%,2014年2月贬值19.3%),哈政府担心国内民众因此呼应乌克兰事件,复制危机,从而影响其实现2050目标。

虽然哈是俄主导的欧亚联盟主要成员,但论经济效益,这一联盟并非哈的理想依托。众所周知,独联体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尤其是农业和油气领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这个症结要想靠欧亚联盟去突破很难,必须借助于更大的地区合作平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哈也一直希望能成为联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枢纽。目前已有两条欧亚大陆桥横跨该国,在建的直运铁路“渝新欧”(重庆—新疆—欧洲)全长3812公里,在哈有2800公里,将于2015年竣工,未来将大大提升哈的区位优势,带动沿线公路运输和商品贸易。亚信会议可以在加快亚欧陆上联通和沿线贸易方面大有作为,并借助日益便捷的空间联通管道,以亚洲的方式解决本地区所面临的通信、生态、水资源、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最后,推动亚信会议的机制升级,也是为了提升哈的国际曝光率和大国形象。近年来,哈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针对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概念,比如2009年联合国大会批准了纳扎尔巴耶夫的无核化提议,并将8月29日设立为“禁止核试验国际日”;2012年,纳扎尔巴耶夫又提出了“G-Global”概念,倡议建立一个全球共治的国际社会(G-Global提出的人类文明良性发展五大原则是:进化而非革命;公正、平等与协商;全球包容和互信;全球透明;建设性的多极化)。亚信会议为哈展示大国地位提供了一个场所,通过亚信会议发挥“多边搭台,双边唱戏”的作用,有助于哈向国际社会发布立场和观点,建立高层友谊,进而促成双边与多边共识。

三、哈萨克斯坦在亚信会议中的利益诉求

根据哈在亚信会议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目标设定,它对亚信会议至少存在着以下一些利益诉求:在机制建设上,借中国之力将目前尚为论坛性质的亚信会议升格为国际组织,这是哈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中国在与亚信会议存在交集的上合组织内享有重要话语权,又是国力迅速上升的亚洲大国,因此有望在本届轮值主席国任期内有所突破,将亚信机制优化升级。

在地区治理上,发挥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的作用,促成东西方大国在本地区重大事件上的政治对话与相互协调,短期的诉求是稳定地区局势,尽量弱化乌克兰事件对中亚国家可能造成的不良示范效应;中长期的诉求将是强化亚信倡导的多极化世界与多边共治理念,公布大国的战略意图并与大国在地区和全球非传统安全议题上进行更多的合作。

在经济合作上,借助亚信推动“欧亚大陆桥”和“渝新欧”铁路沿线的贸易合作。尤其是在哈境内占据“半壁江山”的“渝新欧”铁路一旦建成,从中国到西欧靠海路运输所需的45天将骤减至陆上15天,对包括哈在内的沿线国家意义重大,而亚信会议作为一个合作论坛,大可以集中成员资源,在未来欧亚陆上贸易合作领域展开具体磋商。在人文交流上,希望亚信能够推动成员国间的人文、教育合作,包括从学前教育到小中高等教育的师资交流、学生互访项目以及智库间交流,加快中亚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

在双边关系上,哈则希望利用亚信轮值主席国换届的契机,与中国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增进了解,强化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哈中在经贸、能源等领域增加合作机会,更便于在地区和全球重大问题上互通立场,达成共识,从而也可成为哈掣肘来自俄方压力的一张王牌。

四、对中国的启示

从地缘上看,中哈毗邻而居,共享陆上边界1700多公里,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一直稳步发展。目前中国是哈第一大贸易伙伴,哈是中国在独联体地区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2006年中哈元首签署《中哈21世纪合作战略》,提出到2015年达到双边贸易额15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显示出了强烈的合作意愿。两国还曾共同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跨境输油管线———中哈原油管道;第一条跨境天然气管道———中哈天然气管道,以及世界上第一个跨国经贸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合作中心等,可以说经济先行是中哈关系的一大特点;而中哈关系的推进,对于本地区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亚信会议作为中国在后冷战时代里积极参与地区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一个抓手,对于应对当前紧张的周邻局势(尤其是南海问题)和国内不安定因素(新疆问题),为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意义重大。更长远地看,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也必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与主张,并致力于为地区安全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亚信会议无疑是中国除上合组织外又一个可以重点依托的地区安全互信与合作机制,其作用值得期待。

因此,中国接任由哈发起的亚信会议主席国,可借此契机既为中哈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将亚信机制做实做好。首先,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应加强与纳扎尔巴耶夫及其团队的沟通与交往,适时地利用纳扎尔巴耶夫在成员国中的人脉积累,为亚信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在本届亚信峰会前夕,纳扎尔巴耶夫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欣然领受了中国首个民间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和平奖”,成为双方接近的良好开端;但同时,由于亚信会议与上合组织的成员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叠,因此中国既要充分利用亚信扩大自己在中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影响力,为上合组织营造舆论氛围;也要顾及俄罗斯的舒适度,避免过分出头,引发俄罗斯的猜忌。

其次,考虑到中亚国家对主权的重大关切,应利用任期内的各种会议场合重申亚信精神,强调亚洲合作的基础在于主权平等、对话协商、求同存异。习近平主席在本次亚信峰会上发布的“亚洲新安全观”及60年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理念都是中国对国际关系准则的贡献,中国应巧妙“推销”这些理念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内涵,表明中国的利益诉求,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

第三,对地区安全与稳定应有积极作为,可利用主席国身份斡旋对立或冲突的成员国关系,如巴以关系、印巴关系、乌俄关系等,使斡旋对象在亚信会议的不同场合进行接触和政治对话,从而发挥中国在国际协调机制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将亚信会议推向正式的国际组织,讨论具体的机构建制问题,并在未来3年内将机制升级作为亚信内部的优先工作。在此进程中,建立亚信与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东盟等地区合作机制的伙伴网络关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借助亚信平台,在亚洲范围内推广打击“三股势力”的共识,为上合组织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第五,在亚信还未转型为真正有效的机制以前,军事、政治、安全等议题应仍以指导性原则、倡议为主,旨在加强沟通,夯实政治互信的基础;而将重点置于经济、人文、教育等低级别的合作领域,抓住成员国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征,提出具体的合作方案,如欧亚大陆桥沿线贸易项目、教育交流项目等。

最后,应利用主席国的身份优势,与哈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支持哈在中亚充当强国角色。鉴于哈近年来在绿色能源产业上的努力,以及2017年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可使承办过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与阿斯塔纳结成“绿色友好城市”,就“绿色生活、美好城市”等做法相互借鉴,共享技术与智力资源。亚洲的整体发展离不开智识水平的提升,目前由中国智库机构牵头的“亚信智库论坛”已开始运作并将形成年度机制;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对该校200名师生来华夏令营的邀请也在2014年落实,标志着中哈之间的文化与教育交流正在加速发展。长远来看,双边合作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欧亚经济联盟明年1月正式启动[N/OL(]2014-05-30)[2014-06-02].人民网,http://gs.people.com.cn/cpc/n/2014/0530/c-345040-21322737.html.

[2]GeorgiyVoloshin.KazakhstanLookingtotheWesttoEaseDependenceonRussia[J].EurasiaDailyMonitor,Vol.11,Is-sue22(Feb.4,2014).

[3]MichaelRywkin.StabilityinCentralAsia:EngagingKazakh-stan[J].AmericanForeignPolicyInterests,Vol.27,Issue5(2005).

[4]Kazakhstan2050Strategy[EB/OL](.2012-12-20)[2014-05-20].http://kazakhstan-president.com/?s=Kazakhstan+2050+Strategy.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亚信  亚信词条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地位  地位词条  
智库

 希腊预算神话

最近,报纸标题纷纷写道希腊将在2013年实现总体预算平衡。这则消息相当令人震惊:回想一下,2010年希腊官员老实坦白该国公共财政状况时,预算赤字超过了GDP的1...(展开)

智库

 政府绩效评价:一种新的再认识

正确认识和理解政府绩效评价,是科学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的基础。但是,对于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价,学术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正如美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唐纳德·凯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