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东亚变局与两岸关系走向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搅乱了亚洲的一池春水。美国明里为日本、菲律宾、越南撑腰挑战中国,暗中鼓动一些东盟和南亚国家与中国较劲,亚太局势一时间波诡云谲。曾经作为地区形势晴雨表的台湾海峡局势亦引人关注。在当前亚太地区各种战略力量角力激烈、东亚局势发生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两岸关系能否保持和平发展局面,以及未来两岸关系将走向何方,成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一、东亚地区局势变化及其原因

20世纪末,东亚地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带动下,东亚“10+1”、“10+3”经贸合作更加实质化,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谈判紧锣密鼓地进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雏形初现。凭借巨大的市场、强劲的增长、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东亚在拉动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同时,也通过市场、资源、财富、生产力等诸多要素重塑着世界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的迅猛崛起,改变了地区原有利益格局,域内外各方纷纷以利益攸关方的面目现身,为新的利益争夺展开激烈角逐。东亚地区局势开始出现复杂变化,战略性竞争凸显,沉寂多年的东海、南海岛礁主权归属争端持续升温,地区发展的基调从合作开始转向竞争。

有人说,这一切源于中国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地区既有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渐步入国际舞台中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令一些国家感到不适甚至忧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日益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军事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等等,也引来外界越来越多的担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会打破东亚地区既有的战略格局,影响到一些大国在本地区的既有利益,也会引起区内中小国家的担心,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适度反应和应对合乎情理。

然而,造成亚太地区从整体追求合作共赢转向局部地缘竞争的始作俑者实为美国,特别是其高调提出的“重返亚洲”及其大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尽管美国从未公开承认“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中国,但其矛头的指向却显而易见:美国宣布2020年前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强化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同盟关系,敦促其东亚盟友在防务方面加大投入,分摊维护地区安全责任;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明确站在日本一边;偏袒与中国在南海存在岛礁主权争议的越南和菲律宾,对菲提供军事援助,对越加强军事安全合作;积极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谈判,强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打乱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上述种种无一不是针对中国展开,旨在防范崛起的中国可能对其世界强权地位和既有战略利益的挑战。

美国的上述举动对东亚地区部分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历史、地缘政治等原因,日本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更甚,对于中国的追赶与超越在心理上更加难以接受。作为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担心崛起的中国走向海洋将对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因而主动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强硬政策,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安倍晋三上台后,对中国的对抗姿态更加露骨:2014年4月,日本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实行了47年之久的“武器出口三原则”;7月,日本修改宪法解释,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还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拉拢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相对抗。长期觊觎中国南海部分岛礁的菲律宾,在“美国将永远支持马尼拉”的鼓动下,在黄岩岛等问题上频频发难;越南在得到美日撑腰后,也趁机向中国寻衅,以危险行为干扰中国在西沙近海油气的勘探作业,纵容国内反华暴行;其他一些亚太地区国家虽乐于搭乘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但也对中国日益强大抱有隐忧,因而愿意被动地接受大国相互制衡的地区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说,东亚局势的复杂变化是世界既有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亚太地区的错综复杂局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主要战略力量的竞争将至少延续到新的战略平衡初步达成之前。对中国而言,在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这种战略和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阵痛在所难免。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化解各种压力与矛盾,以非零和的方式从合作共赢中达致新的全球秩序与格局,是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10多年间,东亚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国家业已形成的巨大共同利益必将在促进地区合作、维护地区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东亚各战略力量利益高度融合,过度竞争与争端尖锐化不仅会损害各方利益,还可能导致破局的风险。因此,各方为避免冲突的风险和自身利益受损,会注重控制竞争强度,甚至做出必要的妥协。未来一个时期,合作发展仍将是东亚地区的主调,争端总体可控。

二、东亚变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东亚局势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周边战略压力,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两岸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某些外部势力制衡中国的一张牌,在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被外部势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加以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出现良好发展势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开始正式接触并建立协商机制。1993年上述“两会”领导人汪道涵、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前景令人鼓舞。然而,随着美国调整对台政策,允许李登辉访美并在美国发表分裂国家言论,这一势头出现逆转,两岸关系进入紧张状态。2000年,陈水扁代表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面对大陆反对“台独”的强大压力,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公开做出“四不一没有”承诺。[1]但在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不惜一切协防台湾”的鼓励下,陈水扁当局很快抛弃承诺,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最终导致两岸关系严重恶化,台海局势高度紧张。只要台湾问题未解决,将始终是外部势力牵制中国的筹码。

目前,台湾岛内仍存在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存在不愿统一、至少是不愿马上统一的政治力量。然而,随着两岸实力对比日益悬殊,为抵抗大陆要求统一的巨大压力,台湾岛内“拒统”、“谋独”力量可能主动依靠或借助美国等外部势力抗衡大陆,这也恰好与欲利用台湾问题分散中国精力、牵制中国发展的外部势力一拍即合。如此一来,台湾问题便成为外部势力制衡中国的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筹码。然而,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事关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立场从未动摇。为此,外部势力在利用“台湾牌”遏制中国的同时,不得不对此举的风险和代价有所顾虑,不得不在时间节点和动用程度等策略问题上精打细算,这也正是亚太地区风云巨变而台海局势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所在。

外部势力影响两岸关系必须通过岛内因素发挥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台湾执政当局是外部势力施加影响的着力点。只要台湾当局不愿与大陆共同推动国家统一,甚至谋求“台独”或“事实独立”,外部势力就有运作空间,并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及其大陆政策。

综观之,近期东亚局势变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马英九当局在两岸与国际间的回旋空间受到挤压。马英九上台后,虽明确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但在各方因素影响下仍强调“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为稳固执政地位、维持“中华民国”事实存在、扩大台湾生存与发展空间,马英九当局推行所谓“亲美、和陆、友日”政策,一方面积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另一方面全力争取美国的信任与支持,努力维持与日本的友好关系,以谋求利益最大化。这一政策在中美、中日关系良好的背景下左右逢源,获益显著。2008年以来,马英九当局积极改善两岸关系除其主观意愿和内在需要,也基于另一个重要条件——美国的信任、肯定与支持。换言之,在中美关系良好的环境下,马英九当局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获得美国认可与支持的空间较大,大陆政策的选项也会更多。但当中美竞争加剧、中日交恶时,处于各大力量夹缝中的台湾所能采取的政策则捉襟见肘。对马英九当局而言,两岸关系固然重要,但台美关系却是至关重要。出于各方考虑和需要,马英九当局希望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扮演一定角色,以强化台美关系、提升台湾地位。2014年4月,台湾当局“国防部副部长”夏立言在参加“新美国安全中心”的研讨会时公开表示,“台湾愿意分担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负”,并称“台湾有能力做得更多。如果美国愿意将台湾纳入,对美国只有好处”。[2]当然,台湾当局也不想过度刺激大陆,影响两岸关系。在东海、南海等一些现实问题上,台湾更是既要争取自身利益,又怕得罪美国、日本,更不能与大陆对立。如此一来,马英九当局在两岸与国际间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压缩。

二是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趋于保守。东亚局势变化不仅挤压了台湾当局的回旋空间,也大大增加了其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的顾忌。一方面,随着美、日等国牵制中国的力度加大,对两岸接近的戒心也会升高,势必更多介入并设法阻挠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影响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另一方面,马英九当局高度重视对美关系,得到美国的信任与支持被视为其执政的重中之重,在中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马英九在两岸关系方面表现出了“宁左勿右”的倾向,在很多问题上不断地揣摩美国的态度。在此基调下,马英九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虽不想倒退,但也不敢贸然推进,而是更加谨慎小心,以求既维持目前稳定、良好气氛,又避免更多实质性进展。2014年以来,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趋于保守的迹象已经显现,如极力回避大陆提出的开启两岸政治对话谈判的呼吁,强调“政治对话时机仍不成熟”。[3]在政治敏感度较低且对台湾有利的两岸经贸关系领域,推动力度亦明显减缓。2013年6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深化的重要步骤,但一年多来始终未获“立法院”通过,民进党等力量从中作梗虽为主要原因,但马英九当局在岛内“反服贸运动”之后趋向“不作为”亦是事实。

三是由大国博弈引发的区域紧张及合纵连横投射到两岸关系上,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微妙影响。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逐渐趋向保守,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两岸关系上,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美、日在对台湾当局施压、牵制两岸关系发展的同时,也给台湾提供了一些获取实质利益的机会,以达到拉拢台湾的目的。日本在渔权问题上对台做出让步,“台日渔业协议”的签订便是一例。与此同时,马英九当局在一些涉及大陆问题上的表态更顾及美国立场,极力避免引起美国猜忌。此类情况的不断积累,势必影响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及进一步发展。目前,两岸政治互信尚不充分,双方政治分歧仍然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岸关系的深化,也影响到一些问题的解决,如台湾方面高度关注的“国际空间”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发展就难有更进一步的突破。从这个角度看,美、日等外部势力在两岸间打入楔子,破坏两岸互信,对两岸关系发展起到的牵制作用不可低估。

三、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

未来一段时期,东亚复杂局势仍将持续,两岸关系将呈现总体稳定、发展势头趋缓的态势。同时,由于岛内政局存在一定变数,不能完全排除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震荡的可能。

两岸关系有望继续保持和平发展态势,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第一,大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整体局面的坚强决心和能力。这是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重要保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政府的神圣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并努力推动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关联。“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决定了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总目标,就是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梦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4]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一再表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举措,努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5]这一政策是坚定不移的,除非发生极端情况,不会因台湾岛内政局变化、外部势力干扰而轻易改变。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在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过程中,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在此情况下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局势稳定更为重要。因此,可以预见大陆将继续坚定、持续、全方位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陆掌控两岸关系、台海局势的能力及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力不断提升,因而逐渐缩小了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就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状况来看,这一趋势日趋明显。在美、日等外部势力加大对中国牵制力度,东亚局势风起云涌,整体上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大环境下,两岸关系依然保持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强力主导下的两岸关系所具有的抗干扰能力。2014年3月,台湾岛内发生“反服贸学生运动”,反对发展两岸关系的声音增大,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仍于6月如期访台,证明大陆坚持两岸关系发展大方向的能力与自信。

第二,当前台湾当局希望两岸关系保持稳定,没有挑战大陆对台政策底线的主观意愿。无论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还是从稳固个人及国民党执政地位考虑,马英九当局都需要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的台海局势。马英九上台后,反复强调两岸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改善两岸关系,台海局势从高度紧张走向和平稳定,两岸经贸关系深入发展,各项交流迅速扩大,台湾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已成为马英九当局的最重要政绩。2008年以来,台湾岛内各项民调数据显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众稳定在70%以上,这形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第三,保持台海局势基本稳定是美国近期台海政策的基调。保持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维持两岸关系不冷不热甚至适度紧张的局面,有利于美国战略利益和现实利益最大化,这是美国等外部势力影响和牵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落脚点。由于台海是全球最为敏感和可能爆发严重冲突的高危地区之一,保持台海局势相对稳定、避免大国在此地区出现直接对抗,符合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相关国家的利益。对于美国等外部势力而言,要使台湾在对华关系中长期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海峡两岸因关系改善而走得过近,甚至趋向统一,会使外部势力手中的“台湾牌”失效,并极大地改变现有地缘政治格局,这是美国等外部势力不愿看到的事。但两岸关系过于紧张甚至破局,则会急剧加大地区冲突的风险,甚至可能将美国拖入与中国直接、正面对抗的危险之中,这也是美国极力避免的。2008年以前的一段时期,台湾主政者不断踩踏“一个中国”政策底线,造成台海局势极度紧绷,极大地影响了各相关国家的直接和根本利益。这也正是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台独”挑衅,欢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制造台海紧张的风险过大、成本过高,美国并未将其列入“亚太再平衡”的策略选项,至少未将其作为优先的策略选项。基于对政治现实和历史经验的基本认知,保持台海相对稳定符合各方利益,这也构成了有利于两岸关系保持稳定的国际氛围,其对马英九当局维持稳定的大陆政策具有相当程度的正面作用。

上述三方面因素将对两岸关系保持和平稳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在没有新的要素注入的前提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会趋缓。未来一个时期,至少是2016年以前,两岸关系虽有望保持稳定发展,但难有大的进展。一方面,两岸对前一阶段出台的若干政策、措施要逐一消化、落实,对能够延伸、拓展的部分要进行磨合、调适,对未来的进展要形成新的认知和共识。客观上,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在动能在短期内大量释放之后也将有所减弱。加之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间、岛内政局面临新的变动等因素,两岸关系短期内出现突进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外部势力的介入与干扰也造成两岸关系发展趋缓。如上所述,中美、中日战略竞争态势的发展,决定了美日牵制中国的各种动作将有增无减。未来,美、日等外部势力对马英九当局施压,阻挠两岸接近,破坏两岸互信,都将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岛内政局变化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引发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岛内,台湾执政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和政策,受岛内、大陆以及国际因素的多重影响,其对两岸关系产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2016年台湾将举行新一届领导人选举,如果再次出现政党轮替,在当前东亚复杂局势下,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届时无论是误判形势,还是有意利用美、日加大对华牵制,其挑战“一个中国”政策底线、谋一党私利的举动,都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存在出现波折或震荡的可能。

四、结语

近年来,东亚地区局势的复杂变化虽未直接冲击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其产生的震荡必将投射到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之中。这一方面是由台湾问题因国际因素介入中国内战而产生,长期以来一直被外部势力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两岸关系发展亦受外围因素特别是周边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在亚太地区形势因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口,台湾岛内也到了政局变动的前夜。台湾岛内政局一旦发生重大变化,执政者若对东亚地区局势发生误判,两岸关系出现震荡的可能性将大大上升。

如果将和平统一作为一个历史进程进行考量,外部因素和国际环境对两岸关系进程的影响将会伴随始终,直至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较长的时期内,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进展和台湾问题解决的影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随着大陆主导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能力日益提高,以及两岸双方对和平发展共识的增加,国际因素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消极影响势必逐渐减弱。

注:

[1]所谓“四不一没有”即: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

[2]夏立言:“美国亚太再平衡台湾愿分担”,台湾《中央日报》,2014年4月3日。

[3]“马英九婉拒两岸政治对话:何必急”,台湾《中国时报》,2013年4月21日。

[4]张志军:“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求是》,2014年9月。

[5]“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新华社,2014年9月26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亚变局与两岸关系走向  东亚  东亚词条  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词条  变局  变局词条  走向  走向词条  
智库

 立法官僚的兴起与封闭

——以1979年-2010年全国人大立法为中心的考察马克斯·韦伯认为,官僚制一旦完全得到确立,就会成为最难以摧毁的社会结构。如果我们将文革理解为毛泽东有意识地摧...(展开)

智库

 尼泊尔能否成为中印间的桥梁?

尼泊尔总理奥利正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3月21日,奥利总理与李克强总理主持签署了包括交通、跨境贸易、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多个双边合作文件,勾画了未来几年中尼合...(展开)

智库

 适时推进优化人口发展的政策改革

人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新生人口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希望和动力,是国家和家庭投资的对象。人口过快增长是第一次人口转变的景象,虽然最初对计划经济体制构成了挑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