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智库发展的分类与定位

随着智库发展的壮大与成熟,智库的类型更加复杂,智库的分类与定位既关涉智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智库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形成门类齐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智库体系。据美国宾州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公布的“2012全球领导公共政策研究智库”调查报告,美中英三大国智库数量领先全球,中国以429个智库名列第2位。[1]可见,在数量规模上,中国智库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但另一方面,中国智库的发展质量仍然欠佳,类型比较单一,智库分类与定位的标准不统一,大学、社科院、政策研究机构以及民间智库等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各种类型的智库发展目标趋同,特色不明。因此,在此拟以智库发展的研究目标与研究领域为分类标准,试对中国智库进行系统分类,并依据分类标准提出不同类型智库的发展定位。

一、“圈层与依附”:当前中国智库分类与定位现状

智库的分类与定位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库的分类,侧重于智库的水平类型差异;二是智库的定位,侧重于智库垂直层次差异。智库的分类与定位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分类上的差异实质上是区分智库的特色,是智库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智库在垂直层次流动的决定力量;而定位差异又是分类差异的直接表现结果,是检验分类差异的重要标准。

(一)圈层结构:智库的分类

圈层结构源自区域发展理论,是指区域发展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2]在中国智库发展分类上,也存在着类似的发展结构,即智库的分类是以某一标准为中心,向外层逐步拓展演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圈层结构模式。目前,我国对智库的分类,从官方到民间存在较多的分类标准。例如,根据智库的隶属关系,智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部委级智库,一类是地方级智库;按照行政级别,可分为正部级智库、正厅级智库和副厅级智库等;按照智库投资主体,可以把智库分成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等。但是,中国智库的分类,无论是采用哪种标准,都存在着圈与层,即以某一标准为中心,圈绕着此标准逐层展开,离中心越近,获取的资源越多,影响力越大,地位越高;离中心越远,就越离开公众社野,社会影响力就会越弱。圈层结构的智库分类显然留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管理体制的烙印,智库的圈层分类适应于当下中国国情,是分析与研究当代智库分类的一种独特视角。但也要看到,在圈层结构的分类标准中,所有标准都是以智库发展的外部因素来确定的,如隶属关系、行政级别或投资主体,而没有按照智库发展的内要要素,如智库规模、智库影响力、智库特色等作为分类标准。正因如此,与中国大学的发展类似,当代中国智库在保持相对独立性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议。这种争议的形成,既有主动接纳管制的因素,更有被动适应现实的无奈。

(二)依附属性:智库的定位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智库的发展模式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传统文化、政治体制和发展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模式中,分类上可以划分为两种较为极端的模式:

一是独立模式,即智库发展完全独立于政府、党派或利益集团,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二是依附模式,即智库的发展依附于政府或某一利益集团,智库的发展及观点受制于“智库投资方”的影响,多数国家的智库发展均属于此模式。在实际的智库运作过程中,多数智库是介于独立与依附之间,差异在于偏向于哪一端,完全属于某一极端模式的智库是较少的。从当代中国智库的定位来看,长期以来,中国智库的依附属性一直较强,多数智库均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依附于党委与政府。2012年中国智库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智库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但发展极不平衡,95%是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发展不起来,而官方智库很多则成为政策宣传者。[3]可见,中国智库的依附色彩仍然较浓。智库依附性太强,独立研究塑造未来较难实现。虽然完全独立的智库发展并不是最优模式,但保持智库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智库及“智库投资方”都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智库的过分依附属性既降低了其对公众话语的影响力和削弱智库的公共属性,也会对智库研究的议题选择、话语表述甚至是观点表达带来严重干扰,进而导致智库启迪公众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降低了智库对社会发展的应有推动作用。

二、中国智库分类与定位存在的问题

智库的分类与定位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选择。智库的发展不仅关涉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对智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到目前为止,中国智库的分类与定位,既没有官方组织认定的权威分类与定位方法,民间的分类与定位的方法也是各抒己见。特别以地方社科院为主体的智库分类与定位中,基本上是相对分散,各自为政。当前,中国智库分类与定位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分类不清:步入“智库陷阱”

智库的分类标准多样,价值取向多元是正常现象,但若无相对统一、公众认可的分类标准,必然导致各类智库会按自身优势方向来进行分类。例如,在官办智库中,普遍是按照其隶属关系或行政级别来分类,智库分类变成了级别排序,显然对智库发展不利。而对于民间智库而言,由于分类不清,难以突显出民间智库在表达公众意愿、推进政府理性决策方面的中立性特色,难以抗衡官办智库在资源、话语权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智库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智库分类不清的现状下,为谋求发展,必然导致智库之间竞争无序,并有被权或钱俘获步入“智库陷阱”的危险:即智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利用,成为政策合法化工具;智库还有可能依附于特殊利益集团,成为其代言人。[4]

(二)定位不明:导致目标趋同

分类不清必然带来定位不明,智库发展的方向性模糊,难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智库体系。近年来,随着“智库热”的兴起,多数智库发展采取“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即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为中心,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快速形成观点,在效率上取胜。由于国家对当前智库的发展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效果较弱,按照“供给-需求”的原则,智库发展必然是以服务资源提供者为目标。正因如此,在缺乏多样化竞争条件的背景下,智库之间的竞争呈现向同一目标追求的趋势,大学、社科院、政策研究机构以及民间智库之间的差异性在缩小,服务目标趋同,发展特色不明,智库发展的良性竞争环境缺失,智库对公众关注点的反响不够,智库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在丧失,智库的观点可能会离公众意愿与社会常识越来越远,在“国际舞台上常常陷入‘集体失语’的尴尬处境。”[5]

(三)评价缺失:导致发展失衡

当前中国智库发展正处于数量持续增长阶段,对智库的质量要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智库的评价体系更没有构建起来。由于智库发展缺失规范的评价体系,也就较难对智库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引导,进而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明确,缺少长期性的战略规划与发展定位。当前,对于官办智库来说,评价的压力来源于其主管部门,以领导批示等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势必会使智库发展越来越依附于党委与政府。而对于民间智库来说,民间智库在经费和研究水平方面仍然难以和官办智库相抗衡,民间智库为寻求生存与发展,依附政党也成为其提升影响力的捷径,民间智库的发展道路正在窄化。正因为科学合理的智库评价体系缺失,特别是公众意见对智库发展的影响力不足,导致智库发展官办化严重,民间智库发展举步维艰,智库发展面临失衡危机,不利于智库向多样化发展,也没能创造出智库分层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发展空间,从而阻碍了中国智库的分类与定位,不利于形成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的智库体系。

三、中国智库的合理分类与准确定位

伴随智库数量的扩张,提升智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迫切。而提升智库发展质量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对智库发展进行合理分类与准确定位,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智库按其发展目标有序发展、合理竞争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智库体系的整体优化,完成中国智库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整体转型。

(一)分类标准:研究目标与研究领域

智库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可以分为外部标准与内部标准两类。如前所述,当前对智库分类普遍采用外部标准,如隶属关系或行政级别等,而较少使用内部标准。由于外部标准的变化不受智库自身发展所控制,这样就会导致以此为分类标准的智库体系结构不稳定,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此,若采用智库分类的内部标准,则智库的分类体系就会比较稳定,而且也符合智库本身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智库持续稳定发展

综观智库发展的历史,在智库分类的内部标准上,笔者认为有两条标准:一是智库的研究目标,即由追求纯粹的学术研究直到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一个维度;二是智库的研究领域,即由单一的专业化研究到综合各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一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标准的交叉叠加,形成不同类的智库类别,并由此构成完整的智库分类体系。按此分类标准,结合中国智库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中国智库的分类体系如图一。

(二)准确定位:不同类别智库的发展定位

对照图一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到中国智库发展与大学之间的区分与联系,并同时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智库发展进行合理分类、准确定位。作为知识生产机构,智库与大学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以第一、第三象限的对角线为界线,在45-225度区间内属于大学的研究阵地,大学的研究目标以学术研究为主,研究领域则倾向于单一化、专业性的研究;在对角线的另一边的阵地显然属于智库,智库的研究目标以问题解决为主,研究领域则倾向于处理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当然,大学与智库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在学科分化与融合的过程中,跨界、“混搭”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产生出许多独特的视角与观点。但从整体发展趋来看,两者之间的区分还是较为明显的。在智库内部,不同类别的智库定位在图一中也十分清晰。结合中国智库发展实际,当前中国智库大致分为六种类型,而且各种类型的定位也十分明确(见表1)。

(二)准确定位:不同类别智库的发展定位

对照图一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到中国智库发展与大学之间的区分与联系,并同时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智库发展进行合理分类、准确定位。作为知识生产机构,智库与大学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以第一、第三象限的对角线为界线,在45-225度区间内属于大学的研究阵地,大学的研究目标以学术研究为主,研究领域则倾向于单一化、专业性的研究;在对角线的另一边的阵地显然属于智库,智库的研究目标以问题解决为主,研究领域则倾向于处理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当然,大学与智库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在学科分化与融合的过程中,跨界、“混搭”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产生出许多独特的视角与观点。但从整体发展趋来看,两者之间的区分还是较为明显的。在智库内部,不同类别的智库定位在图一中也十分清晰。结合中国智库发展实际,当前中国智库大致分为六种类型,而且各种类型的定位也十分明确(见表1)。

(二)有序竞争,优势互补

在合理的智库体系中,不同类别的智库拥有自己的主攻阵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智库之间的重复研究,无序竞争。要按照智库的科学分类,不同智库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确自己在智库体系中的功能与地位;要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智库的研究成果本身作为优劣评判的核心标准,尽量减少外界评价标准的干扰;要允许官方智库之间、官方智库与民间智库之间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提升智库的研究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智库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和观点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智库建设,需要从理念上破除旧思想的束缚,寻求智库之间合作共赢之路;要加强智库的国际合作,拓展智库研究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中国智库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从智库的分类与定位要求来看,要提升中国智库的发展质量,还需要在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方面下功夫。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智库定位要求,突出自己的特色领域,优长学科,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做大做强;要强化智库品牌的打造,重视智库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建立多层次输出研究成果的机制。智库的研究成果不仅向政府部门输出,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输出,提升智库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要重视专业型智库的建设,发展特色型智库,鼓励和支持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有深入、持续研究的专业型智库发展;要进一步增强智库发展的独立性,鼓励和支持智库脱离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利益倾向,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发表观点与倡导对策,始终保持观点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尹晓琳黎史翔:《中国智库数量全球第二》,《法制晚报》2013年1月25日

[2]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于今:《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年: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红旗出版社,2012年

[4]朱旭峰:《中国智库:避免跌入依附陷阱》,《南方周末》2009年8月12日

[5]鲍振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13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智库发展的分类与定位  定位  定位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分类  分类词条  
智库

 去杠杆和去产能考验金融体系

去杠杆、去产能的压力明年仍大陆续公布的9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总体平稳基调下继续呈现弱势,无论是企业盈利状况,还是投资状况等,都加大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增...(展开)

智库

 当前我国亟需大规模减税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表示,2015年全球面临危机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除了要反思原因,制定针对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综合政策,坚持稳增长和促改革的辩证统一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