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改革商事制度维护市场秩序

近日,中组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省部级干部商事制度改革专题研讨班。31位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分管负责同志和39位厅局级领导干部参加了研讨班。

主办方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剖析当前商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并通过学员论坛、结构化研讨和现场教学等形式,充分碰撞思想火花,探讨解决问题的真招、实招。

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从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收费清理改革等多个方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其中,商事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链条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一环带多环的重要地位。

工商登记便利化激发市场活力

近一年多时间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取消一般经营项目的审批,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统计表明,2014年3月1日~2015年2月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340.7万户,同比增长18.3%;企业注册资本(金)20.66万亿元,增长1.02倍,并未出现畸高畸低现象。注册时间从改革前的平均26天缩短到14天,提高了办事效率。

新登记企业中,90%是小微企业,其中电商、家政服务、“村归”创业等领域最为活跃,大学生创业者比上年增长33.3%,有力支撑了就业增长。工商登记便利化对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面对今年依然复杂的经济形势,学员们提出,要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实现全国企业日均增长不低于1万户,市场活跃度不低于70%的目标,应当继续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将工商营业执照、质监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合并为一张证书,目前已有28个省份在开展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要从统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度,在2015年底实现“一照一号”,从根本上简化注册程序。

二是严格落实“先照后证”制度。一些地方在改革中只注重前置改后置,对审批项目清理压缩不彻底,搞“选择性放权”。学员们认为,必须加快解决审批过多过滥且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布的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目录,目录外的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

三是不断提升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包括简化名称登记,根据“非禁即入”的原则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名称和经营范围;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将网上受理、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相“捆绑”,激励市场主体主动接受监管;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的基础上,允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设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在咖啡馆、车库、传统厂房开辟创业空间。

放宽准入门槛不仅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还能盘活既有的行政资源。有学员算了一笔账,在基层各类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构成中,行政许可资料审查和现场核查占40%,各类专项整治占35%,回应消费者投诉举报占10%,日常监督检查占15%。换言之,监管部门将最多的行政资源耗费在行政审批中。进一步简化工商登记制度,有利于监管部门把精力聚焦事中事后监管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事中事后监管

李克强总理强调,切实做好放管结合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放宽准入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市场监管模式必须从“门槛式”向“过程式”转变。

学员们认为,过去政府部门误认为查处问题多就是监管不到位,因此过分依赖发证、检验等一次性监管,刻意追求高获证率、高合格率,有时甚至隐瞒问题。实际上,监管的本质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多表明市场失灵严重,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恰恰是监管市场的有效补充。因此,“重审批、轻监管”的理念和全覆盖巡查手段都亟待转变。

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以抽查为主要手段的新型监管制度,是本次研讨班的共识。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真实、及时公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重点公示企业许可备案、产权变更、行政处罚等情况。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各地在贯彻落实《条例》中形成诸多经验。如北京市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风险管理和大数据分析为依托,用问题导向加强情报综合分析,加大对初期核查、投诉举报信息的归集和分析力度,明确监管执法重点。

上海市建立三大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归集、信息比对、监测预警等手段对特定企业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次,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浙江省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纳入省政务服务网,通过风险动态评估对企业采取不同力度和不同频度的差异化监管手段。

甘肃省建立不定向抽查和定向检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方式:前者参照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基础数据,依据“避免随意性,保证随机性”的原则抽查20%的市场主体;后者根据社会关注热点、信用信息公示大数据等情况,分市场主体类型、所属行业、地理地域确定30%的检查对象。

当前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各地在改革过程中普遍出现“有照无证”监管风险点。即拥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未通过后置审批就开始营业,破坏了市场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一些投资咨询类企业获得营业执照后,未经金融部门许可就开展经营活动,甚至从事非法集资和携款“跑路”。

要解决这一问题,各部门必须摒弃“许可后才监管”的传统思路,依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相互补位。工商部门与许可审批部门之间应实现信息双向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闭环,通过构建双向推送机制、数据对比机制以及统一公示机制,将证照衔接、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有机贯穿起来。

市场、社会、行政联合惩戒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把市场主体放出管控的“笼子”,放进法治的“池子”。法治需时刻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度威慑力,才能有效引导和约束市场主体活动。

学员们认为,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监管亟待发挥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尤其是行业惩罚、社会惩戒比单一行政处罚更有效。实现联合惩戒的关键,是让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成为监管链条的源头活水。其中信息归集是基础,社会共识是保障,应用范围是关键,顺次解决“有信息可用”、“有人用信息”、“信息有用”三个问题。

首先是信息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不仅是工商一家的事,还涉及海关、检验检疫、国税等垂直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从政府层面统筹推进,并用制度形式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能否纳入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信息和法院、检察院的司法信息,决定了信用信息的质量。

其次是社会共识。各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以来,公众查询量都快速增加。尽管如此,这一新事物在全社会的知晓度还不高。来自深圳的统计表明,企业负责人和有创业意愿的社会公众对商事制度改革的关注率仅有20%,完全不知晓的达到16%,了解信用信息公示制度的人则更少。这就带来企业自报信息率低,行政处罚信息不完整等问题,进而影响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有学员搜索了2014年某行业12家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的年报,发现相关处罚情况都没有反映在企业信息公示中。因此有必要扩大宣传和加大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创造财富,失信失去财富”的氛围。

最后是应用范围。失信惩戒也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一处恶意违法,处处征信受限”。政府要做好信息公示、随机抽查、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等工作,在税收征管、政府采购、报关企业资格审查、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约束失信主体。

与此同时,银行、客户、商业伙伴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用信息最为关注。因此监管部门可建立向特定利益相关者推送信息机制,让信用信息精准有效地发挥作用,让市场无形之手来约束企业行为。

高位改革推进统一市场监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如何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改革是研讨班的热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1/3的副省级城市、1/5的地级市、1/2以上的县(市)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各地采取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的模式较为普遍。

其中,天津市在省级层面组建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员会;曾经被作为全国食药监管体制改革标杆的陕西省正在基层推进工商、质监、食药监、盐务“四合一”;甘肃、江西等地将在近期开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浙江、深圳等地试点经验表明,综合执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的市场监管部门可综合运用主体信用、商标品牌、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等多种工具,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行政指导和服务;部门间推诿扯皮大幅减少,有利于科学合理界定监管职责边界和问责情形;监管部门整合后壮大了执法队伍,有利于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但对药品监管专业性的影响仍待观察。

学员们普遍认为,综合执法改革一定要站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全面依法行政的高度来看待。就单个部门来说,“割肉”和“断腕”不可避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的地方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改革,把食品安全作为综合执法的首要责任。

经过前期试点,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大司法、大城市管理和大市场监管三支执法队伍。当前综合执法改革的主要挑战是上下体制不对接,各地执法机构差异较大,容易造成执法标准不一,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不良影响。

应当承认,要在短期内完全整合各类市场监管部门困难重重,因此现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在省级行政区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模式。基层工商所、食药监管所、市场监管所要统一规划,合理调整管辖区域并科学配置监管资源,实现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网格的对接和共振。

多位学员建议从顶层设计高度统一谋划,适时将统一市场监管改革模式复制到省级层面。最终实现从中央到基层“一个机构、一部法律、一个平台”的大市场监管格局,彻底改变权责交叉、多头重复执法的状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改革商事制度维护市场秩序  商事  商事词条  秩序  秩序词条  维护  维护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  
智库

 触碰“灵魂”的要素市场改革

一份迟来的,但好在没有缺席的改革文件。长期以来,“商品市场完全市场化+要素市场半市场化”形成的跛脚结构,成为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和束缚企业家精神的重要问题。这个文件...(展开)